在過去的數個月中,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種種衝突、反覆無常和變幻莫測似乎都在逼著我們思考,進入21世紀的地球到底怎麼了?踏入全球化進程的人類究竟在往哪裡走?
21世紀伊始,中國還不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在轟轟烈烈的全球化變革影響下,每個國家、每個人都在嚮往更寬廣的世界、更自由的流動。2003年,王小帥導演執導的電影《二弟》入圍了第5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同年作為開幕影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和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放映。
電影《二弟》中文版海報
影片男主角段奕宏,那時還叫段龍,摘得了當年新德裡國際電影節的影帝頭銜。這部電影講述的正是當時背景下的偷渡故事,知名影評人Bérénice Reynaud評價《二弟》是「一部以全球化為背景,成熟、令人不安、卻又發人深思的傑作」。
電影《二弟》劇照
影片中沿海的小城,一大群人想非法移民到美國,但是沒幾個成功的。二弟其中是少數成功的例子之一。他在加州和華人老闆的女兒發生關係生下一個兒子,老闆一氣之下檢舉他偷渡,他因此被驅逐出境。電影講述的並不是他的偷渡經歷,這只是他的背景。
二弟成功偷渡到美國的經歷使他成為小城裡的明星,但回到小城的生活是無聊而窘迫的,更痛苦的是女方家庭不許他見兒子。好不容易爭取見到兒子的他,最後因為和警察發生衝突,再次失去了兒子。影片結尾,迷惘的二弟和新認識的女友在夜色朦朧中一起登上了另一艘偷渡的輪船。
電影《二弟》劇照
影評人孫孟晉曾經評價道,「《二弟》出現了一個不同於之前電影的新質,超出了畫地為牢的『第六代』集體意識範圍。這個片子在情節上沒有大起大落,人物的情緒始終被一種無形的東西控制著。」
電影《二弟》海外版海報之一
法國頂尖媒體《世界報》的影評人Jean-Michel Frodon在2004年的文章中說道,「王小帥用他風格化的手法深化了電影《二弟》的主題與故事。他最後給予故事一種開放的可能性,從而使這個感傷的家庭劇得到了升華。就像是一段社會紀錄,達成一種濃鬱深沉與悲天憫人的厚實的電影風格」。
電影《二弟》劇照
然而,這部優秀的影片因為種種原因鮮為人知。王小帥導演本人也曾在媒體採訪中吐露,在自己的作品裡,比較同情《二弟》,因為片子完成之後在坎城放了幾場,隨後就基本消失在世界上了。
重溫這部電影,說不定對現在的我們有所啟發。於是,我們找到一篇2003年王小帥導演就《二弟》接受媒體採訪的記錄,大家可以藉此重回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
(很遺憾我們沒有找到這篇採訪的出處,如有知情請留言。原採訪記錄本公號有編輯。)
電影《二弟》劇照
電影《二弟》媒體訪談
問:這部影片的構思從哪裡來?
王小帥:我有一個朋友,去了美國,結了婚,有了一個孩子,後來又回來了,可能覺得美國也不好混吧。這樣他的家庭就出現了問題。再後來他就連孩子也見不到了。這個事情很讓我震動,加上不久前看到的某國邊境查出一車中國偷渡者的屍體,讓我不得不思考為什麼都已經快二十一世紀了,還有那麼多人想往外跑,到別人的國家去。
我感到這裡面有一點悲劇的色彩。長期以來中國人移民海外,類似這樣的事情不在少數,所以有了一個這樣的想法。而且我把它放在一個偷渡者的背景下,這樣彼岸他再想去也去不成了,親情沒有之後的那種空虛就更突顯出來。
電影《二弟》劇照
問:這部電影的拍攝地非常特別,為什麼最後決定在這裡拍攝,是否與實際偷渡的情況相似?
王小帥:實際我們拍攝的地點偷渡問題已經不嚴重了,與福建不一樣。在福建的一些地方,人們對這樣的問題已經麻木了,甚至以此為榮。我希望我的主人公在影片中還是有一點個例的意思,所以在我最後定的地方,偷渡還是一個社會問題,政府很重視,這樣主人公的命運才顯得有意義。
電影《二弟》劇照
問:這個電影似乎比較不是在講偷渡,比較注重在講家庭、親情、兄弟關係和傳宗接代的概念。是否可以闡述一下這部電影的主旨?
王小帥:我認為一個人的偷渡只是一種行為,但這個行為的背後一定帶著很多背景,以及之後給自己周邊的人和家庭帶來的影響。小時候看見人們坐火車出去,走的人和送的人哭作一團,現在想想,坐一趟火車有什麼了不起,但那個時候的人就好像要永別一樣。這也是一種落後的表現。
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出國潮也有類似的感覺。要到世界的另一邊去,那還了得,整個家庭的狀況都會隨之改變。我們有一些影視劇呈現了在海外生存的人的經歷,但很少有把視點放回來的。我想說的是,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一個家庭裡,而這個家庭的社會地位以及意識都無法與社會的力量抗爭,比如兒子的家庭因為在美國立足而顯得擁有了生活的主動權。這都是民族的悲劇。
電影《二弟》劇照
問:這部電影與過去的電影相比,在美學上是否有任何變化?
王小帥:這部片子比《十七歲的單車》更靜態,甚至在追求一種空洞,一種生活沒有目標和理想的空虛。問題在空氣裡飄,沒有答案。有一點接近《冬春的日子》。
電影《二弟》劇照
問:從《扁擔姑娘》到《十七歲的單車》到《二弟》,似乎您的電影都是有一種憂傷但開放性的結尾,主角都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有一種前途茫茫的感覺。這是否反映了您的人生觀呢?
王小帥:是的。在我的生活中,很多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好的,壞的,對的,錯的,將來等等。人的身體是有結果的,那精神和靈魂呢?
電影《二弟》劇照
問:偷渡移民再回來光耀門楣,似乎是中國大陸沿海窮困地區的特異現象,對此能多做一點解釋嗎?
王小帥:上世紀70年代,中國人想出國真的比登天還難,甚至因為有「海外」關係而倍受挫折。但同時,長期的壓抑又使人對外界產生了巨大的幻想。開放以後,不可抑制地出現了出走海外的熱潮,這中間不乏有志之士去接受西方的洗禮,但更有人是抱著新奇和對物質的追求而離鄉背井。
有一段時間,中國人誰拿了外國護照就榮耀的很。而農民出去,所有目的就是錢。有了錢,寄回來,那是能羨慕死人的。自尊心和地位都因此而提高,家族在當地也臉上貼金。而這樣的榜樣又驅使更多的人走上這條路。在本片中,兒子被當成一個美國公民來向鄉親炫耀,這意味著這個家徹底地擺脫了身為農民的祖先,而世世代代地改頭換面。而這一切又將和主人公 - 孩子的父親沒了關係,這種失敗是常人難以接受的。
王小帥導演2003年拍攝於坎城
問:能不能談一下你們第六代導演這兩年的發展?在您的眼中,第六代電影的現象是否繼續為中國電影創造另類電影的可能性?
王小帥:我認為第六代已經慢慢地終結了。中國的另類電影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去堅持。文化可以死在有些人手裡,但不能死在我們手裡。我可能曾經是第六代的一份子,但以後,我不是了。我想,應該是到了做回我的時候了。
《二弟》精彩剪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