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威脅著全世界的公共衛生安全。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眾志成城,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近日收官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講述就是疫情期間的真實故事,播出後擊中了很多觀眾的淚點,豆瓣評分高達8.9分。該劇以單元劇的模式,塑造了奮戰在一線的平民英雄群象,以此為一個個剖面,勾勒出了一幅全民「戰疫」的全景畫卷。
文 | 呂昕彤
作為國家級重大題材年度精品電視劇,《在一起》被稱為是「抗疫第一劇」,由《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十個故事單元組成,集結了劉江、沈嚴、汪俊、滕華濤等共14位知名導演,張嘉益、雷佳音、楊洋、朱亞文、黃景瑜、陳數、靳東等明星傾情演繹。該劇以「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人物、故事為基礎,反映了多條「戰線」上平凡人物的不凡事跡。
打造「平民英雄」群像戲
重溫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一起》的十個故事單元有著各自的主旨立意,分別由不同的主創團隊打造,所以在最終呈現的作品效果上,其藝術風格也是各有千秋。而串聯起這十個故事單元的隱含邏輯,則是還原疫情中不計其數的普通人的貢獻,用普通人的視角為平民英雄寫傳。
上海文廣影視集團副總裁陳雨人這樣解讀該劇:「疫情阻擊戰中,14億中國人民守望相助。電視劇創作者希望通過這部作品,真實呈現全民記憶裡眾志成城的日子。」
《在一起》之《生命的拐點》單元是該劇的第一篇章,由梁振華編劇,董哲擔任文學顧問,張嘉益、周一圍、譚卓、張天愛、何藍逗出演。這段故事聚焦醫務工作者們的無私奉獻,以疫情最初來襲時的武漢金銀潭醫院為故事背景,以「人民英雄」張定宇院長為故事原型,講述了罹患漸凍症的江漢傳染病醫院院長張漢清(張嘉益飾)不顧自我身體病痛,毅然接下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防治的第一棒的故事,以他為代表的抗疫先鋒們積極組織抗疫、全力救治患者、全心奉獻人民——「人類不能讓時間暫停,但可以創造拐點」。
秉持著「重溫艱難時光,致敬偉大人民」的精神,創作團隊塑造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群像:有義無反顧上前線的醫務工作者,萬裡赴戎機、八方支援的各地醫療人員;有秉承革命軍人優良傳統、聞令而動、誓死不退的軍醫;有平凡又偉大的外賣小哥和專車志願者;有自救互救、守望相助的普通市民;有積極投身火神山醫院的建設者;有在聯防聯控工作中紮根基層的疾控、社區、公安人員;有誤打誤撞留在武漢成為志願者投身抗疫事業的年輕人;有克服種種困難轉產口罩、為「復產復工」做出貢獻的人們。這些普通人,構成了全國上下、各行各業抗擊疫情的主力軍,為抗擊疫情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組建一流的創作團隊
致力於構築「真實感」
今年3月初,隨著疫情得到進一步控制,影視行業按下「重啟鍵」,多部以抗擊疫情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應運而生。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也發布了12項措施,支持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積極開展疫情防控、有序做好復工復產、實現行業平穩發展。其中提到,圍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決策部署,指導創作生產一批優秀的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網絡影視劇、電視節目、公益廣告、MV、短視頻等,優先列入重點選題和資金扶持範圍。
同月,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正式立項。在國家廣電總局的組織、指導下,在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廣播電視臺集結了國內一線的製作力量進行籌拍。3月8日,編劇六六從上海出發,當日抵達武漢開始實地採訪。
抗擊疫情的題材,究竟怎麼拍才能更出彩?廣大觀眾又在期待著什麼樣的作品呢?
答案在於兩個字:真實。執筆《在一起》之《生命的拐點》的編劇梁振華認為:「虛構敘事肯定抵不過事件本身,所以故事應儘量回到現場,回到真實的人和事件當中去。」他介紹說,自己的父母都是醫生,所以比較熟悉緊急狀態下醫生們的第一反應。在創作過程中,他還與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當事人進行了詳細的電話採訪,並整理出了大量的新聞素材。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主創團隊提及最多的詞彙,便是「真實」。在創作劇本的過程當中,他們堅持的理念,也是「真實」。而在拍攝現場,他們最下功夫琢磨的,依然是「真實」。
置景,是構建真實感的重中之重,其中對季節錯位的「復原」,貫穿全劇的各個細節:國內的疫情「阻擊戰」是在冬春時節,人人居家,滿目蕭瑟,而劇組復工的時間則是初夏。所以在勘景階段,導演劉江、滕華濤、林研都做過相同的事:避人、避綠樹、迴避掉一切生機勃勃的街景。人物的衣著也同樣要「回到過去」,《在一起》之《方艙》裡100多名「患者」個個都穿著棉服、蓋著棉被,醫護人員們更是穿著防護服,演繹堅守一線的動人故事。
演技,是塑造真實感的另一關鍵。為了確保演員們的表演細節足夠真實,片方給每個單元都派駐了專業人員進行指導,醫生、民警、社區工作者、快遞小哥……練習穿脫防護服的正確步驟,熟悉防疫操作的全套流程,是演員們要做的重要功課。此外,所有演員都會面臨穿著防護服、佩戴口罩的情況,而這樣很難充分展現情緒,這又該如何解決呢?
在最早殺青的《擺渡人》故事單元裡,「老戲骨」雷佳音做出了演技表率:劇中的他,白天是送快遞、外賣的小哥,夜裡則為回家的醫護當「擺渡」人。為了演繹好這一角色,雷佳音遵從體驗派的基本法,在他看來,演「平民英雄」不應該展現演員的個人魅力,而是要把自己「活」成當事人。對此,導演沈嚴深表認同:「劇本感人是因為站在了『真實』的肩膀上。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塑造的人物是接地氣的、可信的,是和老百姓之間同呼吸的。」
時代報告劇「報告時代」
展示重大主題藝術魅力
今年2月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提出了「時代報告劇」這一新概念,作為電視劇產業在新時代下類型創新的產物,「時代報告劇」指的是以較快速度創作、以真實故事為原型、以紀實風格為特色的電視劇作品,重在及時地反映時代主題、時代精神。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主任李勝利認為:「只看表面,『時代報告劇』是一種新文體;但究其實質,它類似於文學中的『報告文學』,類似於國產劇發展歷史中的『電視報導劇』或『紀實劇』,以相對紀實的藝術手法及時反映當前的社會生活,傳情達意。
作為一部備受矚目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展現了疫情下「全民互助、攻克時艱」的平凡的偉大,攻克了時間緊、任務重、檔期調配困難、反季節拍攝等困難,最終向翹首期待的觀眾們交上了一份出色的時代答卷,也展現了重大主題的影視作品特有的藝術魅力。
在《生命的拐點》單元拍攝期間,來自國家廣電總局、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廣播電視局和上海廣播電視臺的相關領導曾經前往無錫,與主創代表展開座談交流。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朱詠雷對該劇予以充分肯定:「這次的創作都是聚焦小人物,但是不影響這是一個重大現實題材。從某種層面上說,小人物也都是大英雄。」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表示:「希望《在一起》這部劇能夠走向世界,讓大家看看當時的中國是如何應對的。」
回首至暗時刻,致敬「平民英雄」。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集結了國內電視劇行業「夢之隊」,通過單元式敘事的形式,勾勒出眾志成城、同心「抗疫」的人物群像,演繹了中國軍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動人故事,彰顯了全國人民團結無畏的精神,實現了藝術性與真實性的有機統一,也切實踐行了藝術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