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去拜訪的這家人,生活在有著天堂美稱的蘇州。70歲的女主人鮑俐文是一位攝影師,幾十年來,她記錄著身邊點滴改變,用影像講述著光陰故事。
剛走進鮑阿姨的家,第一感受就是寬敞而明亮。鮑俐文告訴我們,這之前她已搬了兩次家了:一開始結婚的房子是50平米的一個老新村的房子;後來又搬到了東環路的教師新村有90平米;現在的有大概140平米。幾次喬遷,房子越來越大。但家裡最顯眼處,鮑阿姨總會要留給自己的攝影作品。
上世紀七十年代,性格外向的鮑俐文被調到企業做宣傳工作。為了拍好照片,她報名到夜校學攝影,這在那個年代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1986年,她向丈夫提出要買一個雅西卡的照相機,七百多塊錢,相當於兩個人三年的積蓄了。丈夫蔡先生同意了,覺得妻子有一個正當愛好,支持她一下也是應該的。
在家人無條件支持下,鮑俐文一頭扎進光影世界,不斷學習、提升技藝。把照片存進電腦,挑出幾張得意之作,讓老伴來點評一下,鮑俐文樂在其中。在書房一角,我們發現了一個裝滿相機的柜子。從膠片相機,到數位相機,裝備不斷升級。鮑俐文說,隨著收入增加,現在買裝備,再也不用為價格糾結了。
1995年,鮑俐文就在平江路的小巷裡開了一個攝影工作室,主打的是兒童攝影,當時蘇州還沒有什麼專門兒童攝影的門店。45歲那年,鮑俐文把愛好變成職業,開了一家攝影工作室,名叫"俐文影苑"。這也成為了家裡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此後,隨著手機的普及,去影樓的人少了,鮑俐文又將職業變回了愛好。
平江路,也是鮑俐文的重要取景地。帶著一摞作品,她拉著我們街上走了一圈。鮑俐文說,這裡以前都是居民住宅,人也比較少;現在建了一個崑曲博物館,還有評彈博物館。蘇州特色的工藝品,各種特色小吃,吸引了國內外好多的遊客。記得小時候走在這條平江路上,聽到的都是蘇州方言,現在你到這兒聽到的真是天南地北的,
各地方言都有,包括外語。
在鮑俐文看來,攝影的魅力,在於能把定格的瞬間拼接成一條長鏈,並從中發現變化的力量。她向我們展示了一組珍藏的照片。照片裡的人物,是她上世紀80年代到蘇州東山採風時,偶然認識的一戶農家。
上世紀80年代,結婚嫁妝:一張沙發、一臺洗衣機,那是家裡最貴重的物件;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戶人家有了煤氣灶、摩託車;前幾年,鮑俐文受邀參加對方孫輩婚禮時,新娘穿著婚紗,婚宴菜餚也更豐盛了。照片越來越多,鮑俐文發現蘇州的變化真是越來越大。
今年,鮑俐文買了無人機,開始涉足航拍領域。她說,從空中俯拍蘇州,更能感受到滄桑巨變的力量。
記者手記:
一路走來,鮑俐文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生活,讓小家有了別樣的精彩。而通過她的鏡頭,一個個鮮活的蘇州面孔,一段段動人的蘇州故事,都是這座被稱為"天堂"的城市註腳。採訪結束,漫步在金雞湖邊,我身後的蘇州城燈火輝煌,高樓大廈和青瓦白牆和諧長存,也守護著近一千一百萬人穩穩的幸福。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楊雯 編輯/蔣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