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著名天子旅行家,穆王西行會見西王母,一路上他都做了什麼?
上期圖文中說到的周昭王伐楚全軍覆滅,使周王朝軍事力量受到了很大削弱。昭王死後,他的兒子滿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周穆王。穆王時,立國100多年的西周王朝已是「王道衰弱」,一些少數民族紛紛拒絕向周王朝納貢,周王朝開始從全盛時期向下坡路走去。
1.西徵犬戎取勝,周邊威信下降。
西方一個少數民族犬戎的力量逐漸強大起來,穆王想以犬戎不按四時供應貢品為理由,對他們進行徵伐。但他手下的大臣祭公謀父對此進行勸阻,祭公對穆王說:「大王千萬不能隨便就去徵伐犬戎。我們的先王歷來是按以德行勸導人而不是以兵器嚇唬人的原則行事的。兵器這東西不用則已,一用就要有威嚴。由於商紂王民怨太深,武王才接受了商朝老百姓的請求,在牧野與商紂王動了武,但
先王使用兵器是萬不得已的,只不過是為了為民除害,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已。先王用這一套正確的辦法處理與各國諸侯的關係,所以無論遠近都聽從周王朝的命令。現在您濫用武力,不按祖先留下的這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去做,恐怕對您不利。此外,你聽說犬戎族民風淳厚,他們對您的無端徵伐,定會全力抵抗的!」
穆王不聽祭公的勸告,堅持出兵西徵犬戎,僥倖取得了勝利,得到了犬戎「進貢」的四隻白狼和四隻白鹿,還得到了一把寶刀。據說這把刀鋒利無比,用它割玉,如同切泥團一樣容易。為了加強對西戎的控制,周穆王把西戎族的五個王也抓回當作俘虜,還把他們的一部分遷到了太原附近。雖然穆王取得了勝利,但自此以後,「荒服者不至」,周王朝在遠方少數民族中的威信大大喪失了。
2.穆王西行傳奇,首站河宗部落。
穆王打敗了戎狄,掃除了通往西方道路上的障礙。善於駕車的造父為穆王駕馭著八匹駿馬拉著的車子,日行千裡,車轍馬跡遍天下。在充滿神話色彩的穆王西行的故事中,據說穆王向東走過的路程有二億零二千五百裡,向西的路程有一億零九萬裡,向南的路程達一億零七百多裡,向北的路程有二億多裡。其中特別富有傳奇色彩的是「穆王西行」的故事。
據《穆天子傳》一書的記述,穆王帶了大批人民和財寶從成周出發,進入河南沿著太行山西側,渡黃河,越磐石(現山西平度),又沿滹沱河北岸西行,通過現在的雁門關一帶,到達了河宗部落(今內蒙古河套以北)居住的地方。河宗部落的一支崩(pei培)伯絮派人前來迎接,先用10張珍貴的豹皮和26匹好馬做見面禮獻給了穆王。
周天子在這裡住下以後,又是到黃河邊上去釣魚,又是到滲澤去打獵取樂。為了對河宗部落的友好接待表示感謝,穆王把獵到的白狐和黑獼(同「貉」,音he河)作為祭品特意去祭祀河宗部落的祖先。
3.過樂都積石,達崑崙之阿,遇宗周同鄉。
穆王又繼續西行,經過樂都、積石等地(甘肅蘭州附近),到達了崑崙之阿,穆王登上崑崙之巔,瞻仰了這裡的名勝黃帝之宮以後,還舉行了隆重的祭山典禮。然後北上到了珠澤。穆王在珠澤得到了當地部落貢獻的白玉、酒和供食用的300匹馬、3000隻牛羊,穆王也把黃金之環、朱帶貝飾、布匹、種牛等許多禮物贈送給當地人民。
從這裡繼續向前,經過春山之澤時,穆王在一塊大石上刻銘為記。再往西走,就到了赤烏部落。據說赤烏部落的人與周人同出自宗周。「他鄉遇故知」,赤鳥部落的人看到來自遠方故鄉的客人十分高興,向穆王進獻了上千斛(hu胡,古代以十鬥為一斛,南宋末年改為五鬥一斛)美酒和900匹食用的馬、3000隻牛羊和大批糧食。穆王也贈給赤烏族首領一輛相當於周王朝大夫級別才能乘坐的黑車、黃金40鎰(20兩為鎰)、貝帶50副等禮品。穆王在一片友好的氣氛中在這裡度過了10多天以後,就又出發到了曹奴部落所在地。
4.西經曹奴黑水,建立留骨之邦,一路向西前行。
曹奴部落的首領也很熱情好客。他為穆王一行人舉行了豐盛的宴會,還把900匹馬、7000隻牛羊和百多車糧食贈給穆王作為繼續趕路的食物。穆王也把用金、銀做成動物形象的特種工藝品、40副貝帶和大批布匹回贈給曹奴人。
又從這裡出發,經過五天之後到達了黑水。穆王從出發到現在,已將近五個多月了。隨從出行的將士一路之上也有不少人由於勞累而死亡。正趕上黑水一帶連下七天大雨,穆王索性就把那些死亡的人埋在了這裡,建立了個「留骨之邦」。
又沿著黑水前進,到了容成氏所駐守的群玉之山休息了四天,在這裡得到了大批珍貴的寶玉。再往西就是剞(ji基)閭氏、茀韓氏等部落,穆王與這些少數民族也互有饋贈。又經過玄池、茂苑、黃鼠之山等地,終於來到了西王母之邦。
5.穆王與西王瑤池相會,酒會唱歌吟詩題字栽樹。
穆王受到了西王母的隆重接待。為了表示友好,穆王帶去了玉圭、璧和絲織品等珍貴禮物。西王母十分高興而恭敬地接受了這些禮物。會見後,穆王又約請西王母到他下榻的美麗的瑤池來參加酒會。席間,穆王和西王母交談得十分融洽,西王母為穆王唱了一首充滿深情厚誼的歌謠助興,希望他以後再來訪間。穆王也非常高興,即席回詩一首說:
我歸東方後, (予歸東土,)
專力治周邦。 (和治諸夏。)
苦樂均平時, (萬民平均,)
得暇再探望。 (吾顧見女。)
不過兩三年, (比及三年,)
一定來你鄉。 (將復爾野。)
穆王寫給西王母的詩句,表達了東方人民對遙遠的西方各族人民的友好情誼。穆王還登上了西王母之邦的一座高山—一弇(yan演)山。穆王在山上豪興大發,揮筆寫下了「西王母之山」等幾個大字並刻在石頭上留念,還栽下了一顆槐樹作為標誌,表示周王朝承認了弇山上槐樹以東是西王母之邦的領土。穆王依依不捨地告別了西王母,帶著西方各族人民贈送的珍貴禮物和友誼,回到了成周......
6.《穆天子傳》失而復得,其極具史料研究價值。
根據《穆天子傳》記載,穆王的這次西行,歷經了現在河南、山西、內蒙古、甘肅等省、區,直到新疆的田河、葉爾羌河一帶。而西王母之邦遠離這一帶有3000裡之遙。穆王最後又從此到達了西北2000多裡的「飛鳥所解羽」的地方。據學者們研究,這一帶應是現在中亞帶。你們可以看出,穆王西行所走過的地方,與後來漢代張騫(qian牽)通西域所經歷的地區基本上是一致的。
《穆天子傳》是春秋戰國時人根據穆王西徵犬戎的歷史記載和有關西王母的神話故事編寫而成的。《穆天子傳》雖然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但很快就失傳了,直到晉朝太康二年(281)才被發現。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有個叫不準的盜墓人,在汲(ji級)郡(今河南汲縣)悄悄地挖開了600多年前魏襄王的大墓。他在這座又深又黑的古墓裡,為了尋找隨葬的珍貴物品,便隨手從墓內堆放著的成捆竹條中抽出一把點燃,當作照明用的火把,無意中還發現竹條上寫著文字。就是這樣,墓內的貴重物品都被不準席捲而去,只剩下了被搞得狼藉不堪的堆竹條。
後來,西晉朝廷當局得知了這件事,便派人將留在墓內的竹條全部取出,足足裝了幾大車。經當時一些著名學者如荀勖(x序)等人研究考證後,發現這是一批失傳了的先秦古書。經過他們的細心整理,寫定成書共有75篇,10多萬字。
原來,在我國古代,紙發明以前,文字都是被刻(或寫、或鑄)在甲骨、銅器、縑帛、竹簡等不同材料上的。汲郡魏襄王墓裡出土的有字竹條,就是我國古代的「竹簡」(或稱為「簡書」)。汲郡出土的大批先秦古書中,有一部就是有名的魏國史書《竹書紀年》。《穆天子傳》也是魏襄王墓裡出土竹簡的一部分。這批隨葬竹簡整理成的書,後人稱為「汲冢竹書」,是我國古代史料的一次重大發現。
《穆天子傳》對我國西北的一些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介紹得比較詳細,特別是書中出現的一些名山、大川、地名,對我們研究古代地理有一定參考價值。雖然有一些地名現在已經很難找到確切地點了,但我們還可以根據西北至中亞的一些地理沿革找到它們現在相應的位置。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我國人民對西方各族人民已經開始有所了解,我國古代的地理學知識也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因此,《穆天子傳》不僅是一部優美的神話故事書,還是一部有價值的古代地理書,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自古以來就嚮往著友好往來互相促進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願望。
7.穆王西行屬巡視領地,雖國力衰但還想中興。
穆王晚年,還對東南和南方的淮夷、群舒發動了連年的戰爭。周王朝曾動員了九師的兵力,東到安徽的九江一帶;徐夷也曾糾合九夷進攻周王朝,一直打到了黃河邊上,引起了穆王的極大恐懼,不得已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命令徐偃王為他管理這些夷人部落。
周穆王的這些活動在傳世銅器銘文中也有所反映。有一件銅器名叫「熲鼎」,記載了穆王時師鑑父曾徵討過徐舒。而另一件銅器「灡鄘」卻記載了周王朝與徐舒相互交往的事情。這些銅器與古書裡的記載互相印證,說明了周王朝在穆王以後對東方和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時而攻伐,時而拉攏,已經逐步失去了控制。
8.對周穆王及西行的總結。
穆王應該屬於是一個中興之君,繼位之時國力已大為衰落,通過徵犬戎、九夷,宣誓主權,西行巡視,與各族交好,也是華夏歷史上,較早重視西域的君王之一。所以,周穆王的這個歷史功績應該載入史冊。您覺得老龍說得對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