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以前,或許是數值、強度,看她推圖時能不能以一敵百。
但如果是現在,同樣的問題,你再拿去問一遍廣大手遊玩家……
他們可能會異口同聲發自肺腑地吶喊:「是旗袍!是一件清涼的旗袍!」——不知從何時起,擁有一件旗袍皮膚,已經成為你「老婆」是當之無愧的高人氣角色的最有力證明。
比如《明日方舟》陳
在各大貼吧、論壇裡,玩家對於「旗袍皮膚」的討論幾乎涵蓋了文化、ACG、流量、付費心理等無數知識領域。
內容一眼掃去,甚至會讓你誤以為他們在玩像《奇蹟暖暖》一樣的換裝遊戲。
哪怕是剛入坑的萌新也不能免俗。遊戲機制還沒摸透,角色強度也漠不關心,但商店裡那件限時出售的旗袍皮膚,就像病毒一樣點開了他的支付二維碼,成為了他繼續肝下去的動力。
即使老婆還沒肝出,皮膚買了也用不上~
老玩家們則心知肚明,角色「出過一套旗袍皮膚」,那是和「人氣投票第一」、「動畫主角」、「版本嬌子」一樣,是玩家黨爭時的重要籌碼,也是角色倍受策劃青睞的最有力證據之一。
思考出戰陣容、資源養誰,只要那角色出過旗袍皮膚,屬性成長戰力什麼的都可以往後稍稍。
即使你從限定卡池釣出了非限定角色,只要釣上的角色出過旗袍,你也不會為浪費一次出SSR的玄學機率而灰心喪氣。你只會激動不已,繼而決定加大力度,為旗袍皮膚再氪上一筆。
就算氪完以後決定剁手懺悔,可那意味深長的「滑稽」表情,還是出賣了玩家對旗袍皮膚深深的執念。
就像手遊玩家會依角色特性,在競技場派出一支「物理強攻隊」、「遠程法術隊」,或是僅僅用來炫耀的「限定角色隊」。
一些玩家則會以「旗袍」為特徵,派出一支全旗袍皮膚隊。至於陣容的強度如何、經不經打,能不能上分,只要旗袍到位,其他一切都是浮雲。
除了新角色黛朵,其他艦娘都穿上了旗袍~
不止是手遊,往遠了說,光榮的《死或生6》也在上周推出了「旗袍」DLC。
還有《嗜血印》,這是款國產動作遊戲,看名字就知道非常硬核,去年發售後一度有玩家將其難度和《黑暗之魂》類比。當時它的畫風很有野性,是這樣的:
到了今年春節前夕,這款硬核動作遊戲也入了旗袍的坑,畫風驟然一變,成了這樣:
說到底,同樣是中華傳統服飾,為什麼旗袍就能有別於馬褂等其他品類,搖身一變成為電子遊戲界的寵兒?
要統治電子遊戲界,首先旗袍自己在現實中,就要有足夠穩固的江湖地位。
如今的旗袍,是民國時期經西式裁剪改良的產物,一大特點就是造型立體。
圖源網絡
簡單來說,就是設計師拿掉了多餘的空間,腰、肩等部位按人體曲線打褶,貼合人身——說白了就是更加緊身。
就像從阿米婭到綾波麗的蛻變。
關於旗袍的來歷,各大專家眾說紛紜,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旗袍演變自明清時期的「旗人之袍」。
那時的旗袍造型與文化觀念緊密相連。旗袍款式寬大、保守,穿起來平順。尋常百姓家的女子不興穿袍,穿袍者多是旗人、貴族——這種差別帶有很強的階級屬性。
旗人之袍
而在明、清之後,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開始在民間興起。
這時的旗袍開始吸納西式設計,袖口改小,下擺上提,走流線型,用絲綢面料,整體上化繁為簡,已經能看到不少現代旗袍的影子。
不僅如此,當時旗袍興盛,還蘊含了中國女性希望社會摒棄性別偏見的聲音。
過去漢族婦女興上下兩截穿衣,分上衣、下裙,男性則穿袍。通過旗袍,女性希望能與男性獲得同等穿袍的權利。
《守望先鋒》也出過旗袍皮膚
至於真正讓旗袍走向時尚的,則是上世紀三十年代。
那時旗袍開始使用肩縫與裝袖,說白了就是依據人的身體結構進行單獨設計,以增強貼合感與立體感。
三十年代的旗袍,高領、衣袖、開叉,設計仍很複雜
這也是港劇《上海灘》的背景年代。大都市燈紅酒綠,有奢靡之風,旗袍也不免受了沾染。
這一時期,旗袍面料由單一轉向豐富,更多中國與西式的設計元素也開始融入其中。比如一些更加收緊腰身的西式縫線,再次為旗袍提升了曲線美。
有時為了凸顯某些部位,設計師還會以異色來進行拼搭。此外,高衩也在這一時期開始流行,原意是為了便於行動,後來則另生它意。
高開叉~
那時的旗袍是華貴的。在名利場上,與旗袍為伴的是歌手、才女與政要,旗袍體現的則是古典、性感與雅致。
這些如今常在張愛玲小說翻拍電影裡出現的旗袍,那會是外國人眼中名副其實的「Chinese dress」。
但好景不長,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國內戰事頻發。
一些人骨子裡奢華猶存,但終究抵不過戰爭時期物資匱乏,穿衣打扮只好節儉。
比如三十年代流行「掃地旗袍」,下擺長可拖地,四十年代則講究用料精簡,穿起來舒適就好,旗袍下擺也就一再拉升,衣袖、高領也大多裁去。這時的旗袍已經與現代很接軌了。
一款掃地旗袍,如今許多旗袍下擺會升至小腿中部
但旗袍的發展並不遂人願,後來的幾十年,旗袍隨時代風向被打入冷宮,等旗袍再次大規模流行起來,已經是2000年前後。
因一些服務行業,新時代的旗袍多少沾了點汙名,但這也反襯出旗袍一時的地位,它已經不再用於日常穿著,而是專為舞會、商會等正式場合準備。穿上一身旗袍,就等於自帶了古典與文雅的風韻。
然而這幾年,旗袍在遊戲領域開始衍生出新的用途。尤其每逢春節,各大手遊開啟春節活動季,亮出新款皮膚時,玩家總免不了疑惑:為什麼又是旗袍?難道中華上下五千年就它一個旗袍唄?
於是不少玩家開始調侃:外國人玩久了中國手遊,才發現原來春節是個澀澀的節日!
但至於為什麼一到農曆節日,遊戲廠商就愛做旗袍,玩家間一個常見的觀點是:其他類型的服飾太容易引戰。
比如漢服。別說遊戲廠商了,在國內的漢服圈,關於哪家漢服是正統,哪家是山寨的討論一直喋喋不休。在百度「漢服吧」裡,吧務就乾脆把禁止撕逼漢服款的吧規直接置頂,以絕後患。
況且,漢服還有被誤認為敏感文化的危險。
再有,在二次元領域,還有一種旗袍包子頭ptsd。
簡單來說,許多海外遊戲、動漫為了在作品裡加入中國元素,就一味去濫用「旗袍包子頭」形象。
時間一久,玩家難免會對高度同質化的人設感到不滿,並衍生出「旗袍包子頭」是外國人對中國女性不良刻板印象的想法。
比如先前《FGO》手遊的新英靈楊玉環,就因為旗袍包子頭元素在國內引起了一些爭議。
還有長辮、馬褂等,一些場合下多少也包含了偏見。
砍去這些後,能代表中國元素的服飾已經不多了。而考慮到賣點,廠商總不能往遊戲商城掛一件棉襖吧?喜慶與童年回憶倒是有了,就怕收不回本。
但與此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現象。在許多社交平臺,比如微博上,單獨搜索「包子頭」與單獨搜索「旗袍」,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前者充斥了衝突與成見,後者則不吝於讚美。
包子頭
旗袍
畢竟,任何因循守舊的東西都會在這個時代落入俗套,就連包子頭也不例外。
但旗袍隨時代不斷演變,並吸納外來文化取得的一種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就不愧為一種勵志的典範。
因此思來想去,既能弘揚文化情懷,又能規避輿論風險,在玩家眼裡沒什麼偏見款式還性感靚麗的,好像就只剩旗袍了。
而且,如今許多國產手遊的世界觀,紛紛是科技先進但群雄割據物資匱乏。結合上文提到的旗袍演變史稍加思索,就不難理解這兩年國產手遊為何總出一些布料缺斤少兩、款式極其誇張的旗袍了嘛。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