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個太平的世界。《倫敦陷落》中所描述的場景或許有所誇張,但是,真實的恐怖襲擊離我們畢竟不是太遠。
去年11月釀成197人死亡的巴黎暴恐就發生在法國首都;去年8月發生在泰國帝都曼谷的爆炸造成了19人死亡。遠的不說,今年3月22日發生在歐盟總部所在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大爆炸就造成至少34人遇難。
因此,《倫敦陷落》的劇情雖然誇張,在這個恐怖事件多發的時日裡卻顯得又不是那麼虛幻。這部電影的劇情是這樣的:
英國首相突然「病逝」,世界各國領袖前往參加國葬,卻遭到恐怖分子的襲擊,隨後展開了一場逃亡和營救的緊張場景。在這個過程中,這場恐怖襲擊的原因逐漸顯露:2年前這個恐怖分子的家人遭到美軍空襲,如今他們要向全世界展開報復。
雖然電影所營造的是一個正義戰勝邪惡的氣氛,但是這部影片也試圖去碰觸一些敏感區,釀成這場恐怖襲擊的原因不是別的,而是那些自詡正義之輩,向恐怖分子無辜的家人出手才釀成的。那些正義之輩口口聲聲所謂的正義,手上也一樣沾滿了邪惡的鮮血。
在這一點上,這部影片至少是真誠的,並沒有刻意把恐怖分子描繪成完全邪惡的存在,也沒有把八國領袖當做正義的化身。影片雖然在故事情節的設置上有許多誇張的成分,但是在人性的刻畫上至少是真實而細膩的,尤其在男主角與妻子的互動上,以及總統關於教養子女的感悟上。
只是,影片所反思深讀仍然不夠,最後男主角對恐怖分子說出的一番話,或許是這部影片對於如何對抗恐怖分子最深刻的反思了:
「知道你們搞錯哪點了嗎?我們不單是一棟大樓(五角大樓),不單是一面旗幟,我們不單是一個人。像你們這樣的混蛋想幹掉我們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可你知道嗎?再過一千年,我們還是活得好好的。」
但是,這樣的話對與巴黎暴恐之後那對父子的對話相比起來,其中所包含的力量實在不足為道。巴黎暴恐之後,一對父子接受採訪:兒子非常擔心,父親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我們可以用鮮花來戰勝恐怖分子手中的槍。————————————————
記者詢問小男孩布蘭敦(Brandon)是否了解極端分子為何血洗巴黎。
布蘭敦的父親安吉爾勒(Angel Le)試著解釋人們為何在巴塔克蘭劇場(Bataclan)外獻花;巴塔克蘭劇場是13日恐攻案傷亡最慘重的地方。
布蘭敦問道:「爹地,那些壞蛋怎麼辦?他們有槍。」
安吉爾勒回答:「他們有槍,但我們有花。」
記者問布蘭敦,「你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嗎?知道那些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嗎?」。
布蘭敦說:「我知道,因為他們非常、非常、非常惡劣。壞人心腸很不好。你要非常小心,所以必須搬家。」
安吉爾勒說:「不,別擔心,我們不需要搬家。法國就是我們的家。」
布蘭敦說:「但是爹地,那些壞蛋怎麼辦?」
安吉爾勒說:「每個地方都有壞蛋,四處都有惡霸。」
布蘭敦說:「他們有槍。他們會對我們開槍,因為他們非常、非常壞,爹地。」
安吉爾勒回答:「他們有槍,但我們有花。」
布蘭敦接著說:「可是花沒什麼用處。它們是用來…用來…用來…」
安吉爾勒說:「你看,每個人都把花放在這裡。」
布蘭敦說:「是啊!」
安吉爾勒說:「這是用來對抗槍枝。」
布蘭敦說:「用來保護大家?」
安吉爾勒回答:「沒有錯。」
布蘭敦:「蠟燭也是嗎?」
安吉爾勒「對,所以我們不會忘記已經離開的人。」
布蘭敦說:「噢!花和蠟燭在這裡保護我們?」
安吉爾勒回答:「是的。」
記者又問:「現在感覺好些了嗎?」
布蘭敦說:「嗯,我感覺好些了。」
————————————————
還記得那個在巴黎暴恐中失去了妻子的記者,寫給恐怖襲擊肇事者的那封信嗎?這個痛失愛妻的丈夫如此寫道:我不會仇恨你們……儘管我很悲傷,但不會持續太久,因為知道妻子在天堂等著我……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花費在你們的身上,我們的幸福是對你們最大的威脅!
————————————————
以下是萊裡斯寫給巴黎恐怖襲擊肇事者這封信的全文:
周五晚上,你搶走了一個對於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人的生命——我一生的摯愛、我兒子的母親。但是,我想跟你說,我不會仇恨你。我不知道你們是誰,我也不想知道,因為你們的靈魂已經死去了。如果這位神,就是你為了祂而盲目殺戮的神,是用祂的形象創造了我們的話,那麼,你射在我妻子身上的每顆子彈,都已經打入祂的心臟。
所以,我不會將仇恨當做禮物贈送給你。你想要讓仇恨充滿我的心,但是如果我以仇恨來回應你的殺戮,那麼我就會墮入跟你一樣的無知之中。你以為我會害怕,你希望我因此不再信任同胞,你期待我為了安全而犧牲自由。但是,你輸了。因為我還會像以前那樣生活。
經過數個日夜的等待之後,今天早上,我終於再次見到了她。她就像周五晚上離開時一樣美麗,就像12年前、我無可救藥地愛上她時那樣優雅。
當然,我的確感到悲傷痛苦,這算是你小小的勝利。但是,這不會持續太久。因為我知道她每天將陪伴這我們;最後,我們將在天堂相見;那個地方,可能你永遠也沒有機會見到。
現在,儘管我的家庭只剩下兩個人:我的兒子,還有我;但是,我們比世界上所有的軍隊更強大。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花費在你的身上,因為梅爾維爾很快就會中午睡中醒來,我還要去照顧他。他只有17個月大,他會像以前那樣享受午餐、自由玩耍,他的整個生命都將充滿快樂和自由。不過,他也不會對你產生任何仇恨,因為我們的幸福是對你最大的威脅。
——————————————————
與《倫敦陷落》裡面的暴力報復相比,這些真實的故事才更加感人,也才更加有力量,才是我們對抗恐怖主義更強大的後盾,也是我們自己靈魂深處的力量的根基所在。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依然相信。因為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這份對愛的相信和盼望,讓我們能夠凡事忍耐、凡事包容。因為愛是永不失敗。即使暫時遭挫,但永不失敗。
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以善報惡的事情,其中最最有名就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依然為那些惡人祈禱。事實上,耶穌就是為了拯救罪惡的人類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以善報惡,這是耶穌所生活的樣子,這才是人類真正對抗所有邪惡之力量的最終來源。
生活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不要讓邪惡影響你的心靈,不要因為遭遇到不公平的對待就隨意對待他人,不要看到種種恐怖事件就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氣……這是信仰所帶來的力量,這是生活在這個時代需要的力量。
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個太平的世界。《倫敦陷落》中所描述的場景或許有所誇張,但是,真實的恐怖襲擊離我們畢竟不是太遠。
去年11月釀成197人死亡的巴黎暴恐就發生在法國首都;去年8月發生在泰國帝都曼谷的爆炸造成了19人死亡。遠的不說,今年3月22日發生在歐盟總部所在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大爆炸就造成至少34人遇難。
因此,《倫敦陷落》的劇情雖然誇張,在這個恐怖事件多發的時日裡卻顯得又不是那麼虛幻。這部電影的劇情是這樣的:
英國首相突然「病逝」,世界各國領袖前往參加國葬,卻遭到恐怖分子的襲擊,隨後展開了一場逃亡和營救的緊張場景。在這個過程中,這場恐怖襲擊的原因逐漸顯露:2年前這個恐怖分子的家人遭到美軍空襲,如今他們要向全世界展開報復。
雖然電影所營造的是一個正義戰勝邪惡的氣氛,但是這部影片也試圖去碰觸一些敏感區,釀成這場恐怖襲擊的原因不是別的,而是那些自詡正義之輩,向恐怖分子無辜的家人出手才釀成的。那些正義之輩口口聲聲所謂的正義,手上也一樣沾滿了邪惡的鮮血。
在這一點上,這部影片至少是真誠的,並沒有刻意把恐怖分子描繪成完全邪惡的存在,也沒有把八國領袖當做正義的化身。影片雖然在故事情節的設置上有許多誇張的成分,但是在人性的刻畫上至少是真實而細膩的,尤其在男主角與妻子的互動上,以及總統關於教養子女的感悟上。
只是,影片所反思深讀仍然不夠,最後男主角對恐怖分子說出的一番話,或許是這部影片對於如何對抗恐怖分子最深刻的反思了:
「知道你們搞錯哪點了嗎?我們不單是一棟大樓(五角大樓),不單是一面旗幟,我們不單是一個人。像你們這樣的混蛋想幹掉我們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可你知道嗎?再過一千年,我們還是活得好好的。」
但是,這樣的話對與巴黎暴恐之後那對父子的對話相比起來,其中所包含的力量實在不足為道。巴黎暴恐之後,一對父子接受採訪:兒子非常擔心,父親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我們可以用鮮花來戰勝恐怖分子手中的槍。————————————————
記者詢問小男孩布蘭敦(Brandon)是否了解極端分子為何血洗巴黎。
布蘭敦的父親安吉爾勒(Angel Le)試著解釋人們為何在巴塔克蘭劇場(Bataclan)外獻花;巴塔克蘭劇場是13日恐攻案傷亡最慘重的地方。
布蘭敦問道:「爹地,那些壞蛋怎麼辦?他們有槍。」
安吉爾勒回答:「他們有槍,但我們有花。」
記者問布蘭敦,「你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嗎?知道那些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嗎?」。
布蘭敦說:「我知道,因為他們非常、非常、非常惡劣。壞人心腸很不好。你要非常小心,所以必須搬家。」
安吉爾勒說:「不,別擔心,我們不需要搬家。法國就是我們的家。」
布蘭敦說:「但是爹地,那些壞蛋怎麼辦?」
安吉爾勒說:「每個地方都有壞蛋,四處都有惡霸。」
布蘭敦說:「他們有槍。他們會對我們開槍,因為他們非常、非常壞,爹地。」
安吉爾勒回答:「他們有槍,但我們有花。」
布蘭敦接著說:「可是花沒什麼用處。它們是用來…用來…用來…」
安吉爾勒說:「你看,每個人都把花放在這裡。」
布蘭敦說:「是啊!」
安吉爾勒說:「這是用來對抗槍枝。」
布蘭敦說:「用來保護大家?」
安吉爾勒回答:「沒有錯。」
布蘭敦:「蠟燭也是嗎?」
安吉爾勒「對,所以我們不會忘記已經離開的人。」
布蘭敦說:「噢!花和蠟燭在這裡保護我們?」
安吉爾勒回答:「是的。」
記者又問:「現在感覺好些了嗎?」
布蘭敦說:「嗯,我感覺好些了。」
————————————————
還記得那個在巴黎暴恐中失去了妻子的記者,寫給恐怖襲擊肇事者的那封信嗎?這個痛失愛妻的丈夫如此寫道:我不會仇恨你們……儘管我很悲傷,但不會持續太久,因為知道妻子在天堂等著我……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花費在你們的身上,我們的幸福是對你們最大的威脅!
————————————————
以下是萊裡斯寫給巴黎恐怖襲擊肇事者這封信的全文:
周五晚上,你搶走了一個對於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人的生命——我一生的摯愛、我兒子的母親。但是,我想跟你說,我不會仇恨你。我不知道你們是誰,我也不想知道,因為你們的靈魂已經死去了。如果這位神,就是你為了祂而盲目殺戮的神,是用祂的形象創造了我們的話,那麼,你射在我妻子身上的每顆子彈,都已經打入祂的心臟。
所以,我不會將仇恨當做禮物贈送給你。你想要讓仇恨充滿我的心,但是如果我以仇恨來回應你的殺戮,那麼我就會墮入跟你一樣的無知之中。你以為我會害怕,你希望我因此不再信任同胞,你期待我為了安全而犧牲自由。但是,你輸了。因為我還會像以前那樣生活。
經過數個日夜的等待之後,今天早上,我終於再次見到了她。她就像周五晚上離開時一樣美麗,就像12年前、我無可救藥地愛上她時那樣優雅。
當然,我的確感到悲傷痛苦,這算是你小小的勝利。但是,這不會持續太久。因為我知道她每天將陪伴這我們;最後,我們將在天堂相見;那個地方,可能你永遠也沒有機會見到。
現在,儘管我的家庭只剩下兩個人:我的兒子,還有我;但是,我們比世界上所有的軍隊更強大。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花費在你的身上,因為梅爾維爾很快就會中午睡中醒來,我還要去照顧他。他只有17個月大,他會像以前那樣享受午餐、自由玩耍,他的整個生命都將充滿快樂和自由。不過,他也不會對你產生任何仇恨,因為我們的幸福是對你最大的威脅。
——————————————————
與《倫敦陷落》裡面的暴力報復相比,這些真實的故事才更加感人,也才更加有力量,才是我們對抗恐怖主義更強大的後盾,也是我們自己靈魂深處的力量的根基所在。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依然相信。因為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這份對愛的相信和盼望,讓我們能夠凡事忍耐、凡事包容。因為愛是永不失敗。即使暫時遭挫,但永不失敗。
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以善報惡的事情,其中最最有名就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依然為那些惡人祈禱。事實上,耶穌就是為了拯救罪惡的人類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以善報惡,這是耶穌所生活的樣子,這才是人類真正對抗所有邪惡之力量的最終來源。
生活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不要讓邪惡影響你的心靈,不要因為遭遇到不公平的對待就隨意對待他人,不要看到種種恐怖事件就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氣……這是信仰所帶來的力量,這是生活在這個時代需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