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看完《奪皮》。
比起剛上線時,彈幕多了很多,大家都明確感受到很多重點場面被刪減了。刪減不算新鮮事,不值得為此而替《奪皮》喊冤,誰不是這麼過來的呢,早幾年,拋出審查環境的嚴苛,觀眾可能還會送上一點同情和諒解,感嘆「能做到這樣值得鼓勵了」,如今,大家心裡都想:靠,我活得還不容易呢,你要真牛逼,戴著鐐銬也能蹦迪。
——大家都在渴望蹦迪天才的誕生!
春節那會兒第一次看《奪皮》,看完覺得不差,有值得說道的亮點,但久了就忘了。之所以會再看一遍,是因為前不久一次偶然機會,和這部片子的主創一起吃了頓飯,一些有意思的信息引發了我的好奇,不知不覺聊了很久……
一部網絡電影的票房最主要依賴什麼?
跟主創聊過,我才第一次有概念,網絡電影其實是有非常明確的起跑線的,平臺會根據你的製作規格、影片類型等指標進行評級。A級通常都是大製作,站內外的推廣資源配置更好且更久,觀眾更容易長期在醒目位置看到。
奪皮,小成本,而且是網絡電影中鮮有的心理驚悚片,平臺從運營層面考量,最終定為B級,「輸在了起跑線上」。
愛奇藝有限的推廣資源,對於玄幻、動作、災難等觀眾習慣消費的類型而言興許還有突圍機會,但對於嘗試新類型的奪皮,只能靠一些杯水車薪的方法推送到觀眾視野,逆風翻盤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應戰數月的主創們挺皮實,他們認為能播出已經是勝利,平臺的評級已經是鼓勵,因為在平臺評級之前,他們經歷了小半年前途未卜的審查。
好在,團隊超乎想像的意志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令奪皮的票房超出預期!
另外,除了B級的評級,愛奇藝給奪皮的初始評分是6分,上線幾個月,站內評分漲到6.9,長期霸佔「恐怖榜」前3名(僅次於林正英的經典),多次在「飆升榜」有名,甚至在骨朵數據全平臺的全網熱度排行榜上都居高不下。
6.9意味著什麼?先來看組熱門網大的數據——
如果說站內評分反映的是涵蓋了中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線城市的普通觀眾,豆瓣評分反映的則是影迷的評價。
前者關心的是刺激、效果、有故事,有梗,能看懂,不費腦。
後者關心的是劇作、影像、表演、態度、觀念、手法、技巧。
那麼,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兩個分數的懸殊越大,說明一部網絡電影更接地氣,但也只能是網絡電影,缺少所謂的電影感;而分差越小,則說明這部片子對於「網感」和「電影感」的平衡就做得越好?
我們就電影本身和評分機制聊了很多,我把一些有意思的想法整理下來——
問題 1:對我來說,最大bug就是結尾太潦草,刪減痕跡很明顯,你們本來的結尾是什麼?
導演的回答:本來的結尾是童卉在醫院醒來,床邊坐著一個警察,警察說在大宅裡發現了姨媽和管家的屍體,這時醫生和童卉的閨蜜進來了,他們顯然看不到警察的存在,兩隊人馬像是分屬於兩個不同時空。閨蜜說童卉是在拍攝片場暈倒的,根本沒有什麼葬禮;警察則拿出一張明信片放在了床下…然後所有人都離開了,童卉下床撿起明信片,是楊立豪寄來的。
葬禮陰謀到底存不存在,是真實還是虛幻?童卉陷入茫然,唯一能確定的是她對母親深沉複雜的愛,所以她最後用手捂住了媽媽的項鍊。
但是審查意見對靈異警察存疑,所以原來的結尾要全部刪掉。
提問2:結尾是這樣兒啊!原來把真假界限的模糊感一直延續到了最後…有了這個明確結尾,這片子在我這兒漲了0.2分,因為我就知道片子想講什麼了,但不知道我理解得對不對,你們先說說影片的主題。。
導演的回答:真假難辯只是提升懸疑感的手法,倒不是想表達的主題。
主題,之前看到一個網友寫的,「恐懼是一個人最高級別的隱私」,這個說法其實挺精準的,恐懼確實是最要害的隱私,一旦被敵人探聽,就會利用這份恐懼把你陷入絕境,你想掙脫陰謀,就必須在恐懼裡找根源、找正面的力量。對我來說,恐懼其實是正面的,它令人警覺、思考,且最有可能觸發力量。恐懼本身就是「護身符」。所以如果硬要把主題說出來,片子其實是想講對恐懼的理解。
很多網友提到原生家庭,覺得奪皮講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這其實是用來承載主題的故事線。「原生家庭」是這幾年新熱的話題,其實也是一個經典命題吧,我們這個團隊有一些共性,都比較樂觀,根本原因都是因為家庭和睦,家庭對我們的支撐力度很大,很多好的文藝片,撕裂地講述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折磨,奪皮雖然以創傷開始,但是以溫情結局,不是我們刻意流俗,而是因為對家人的依戀和諒解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情感。
當然,長大了以後明白,雖然看起來和睦親密,但其實每個家庭成員都獨自度過了一些生命難關,這是很大的領悟。
(這個話題是我們當晚打開話匣子、拉近距離的關鍵話題)
提問3:還有什麼其他刪減嗎?
導演的回答:比較值得提出來的是咒語的刪減,管家在幾個關鍵情節處念了咒語,咒語其實是闡述奪皮原理,借情慾、攻心門、敗露恐懼根本……
提問4:你們是怎麼看待站內評分和豆瓣評分兩個體系的?覺得理想分數是多少?
導演的回答:愛奇藝和豆瓣評分的功能不一樣,愛奇藝評分是給用戶提供參考,幫助選擇看或不看某個電影;豆瓣類似imdb,希望讓評分具有某種權威性。
作為打分者我比較任性,所以我理解任性的打分,也覺得觀眾和創作者都應該更任性,任性比虛偽好!有的創作者為了捏造品味而創作跟自己並不親近的作品,也有觀眾為了附庸風雅給自己無法真正欣賞的片子打高分…這都是對自己的虛偽。理想分數,愛奇藝站內6.9挺好;豆瓣,希望能超過5.5。
製片人的回答:我覺得評價一部作品,是無法脫離創作者所處的階段、歷史環境、它的行業價值、社會意義等很多綜合因素去下結論的。
新導演,縱然技法青澀,但不經意間乍現的靈光,和她帶你領略的獨特時空,才是最令人驚喜的。技法通過不斷摸索練習總能精進,但探索的心境才是在創作中更加難能可貴的,也是每個創作者都應該時刻警惕反思的。更重要的是,當它萌發的時候,有聲音支持,有環境允許,行業才會越來越健康包容,充滿活力。
我們選擇嘗試的是一個新的類型領域,這本來就不是一張安全牌,對於觀眾而言,也是挑戰。站內下沉市場的網絡電影觀眾帶著打發時間的心,想一邊哈哈哈一邊爆米花的看一部爽片,你卻給了他一部女性視角的心理驚悚片,一言不合打個6.9,可以理解,豆瓣評分,我心中還是覺得可以比現在的5.4更高。
提問5:其實,這個片子還多了一個評分體系,就是拿了不少國外電影節的獎項。這在國內的網絡電影裡幾乎是完全沒有過的。這是個什麼情況?
製片人的回答:網絡電影,除了作為網生產品的流量變現要務以外,作為電影的文化屬性,於我們而言同樣重要,所以我們會送片子去交流參展,遇見更多的觀眾,打開更多的對話,像探險一樣,是挺美妙的一個事,能否拿獎其實並不重要。當然最後收穫一些獎項及影評人的推介,還是特別為影片和團隊驕傲的!像我們的首場放映,是在波特蘭一個近百年歷史的巨幕影院,放映環境非常棒,兩位電影節主席也提到《奪皮》是非常古典的驚悚故事,很驚喜。
提問6:你們有認真看彈幕嗎?覺得觀眾罵對了什麼?錯怪了什麼?
導演的回答:在彈幕問題上我也特別觀眾心理,看其他片子或綜藝,如果特想吐槽一個東西,就會趕緊打開彈幕,看看有沒有人有同感。奪皮,大家集中吐槽的也是我們自己有同感的東西,一些拍攝時的失誤,比如服裝問題,看到大家罵,也就只能認,然後提醒自己,任何細節都要計較,要守住每一個底線。
錯怪了什麼,我們堅決不接受抄襲的說法,看到抄襲評論的時候我們也比較錯愕,一起復盤過為什麼有人會這麼覺得,但這個說起來就很多了,估計得專門聊。
提問7:還是特別好奇,為什麼選擇要做恐怖片?你們第一次做片子,居然就選這麼容易遭到刪減甚至禁映的類型,難道沒有過擔心嗎?
導演的回答:沒有經驗的人就是不知道事情會有多難呀,也就沒有擔心的機會,我們事先把過程和結果都想得可好了,哈哈哈哈哈哈。不過有了經驗以後,我們可能還是會選擇做這件事,因為有了經驗,就有了規避風險和失誤的信心嘛。奪皮主創的這個組合,特別容易互相扶持著做事兒,難度其實不是我們的首要阻礙。
製片人的回答:這個部分我肯定要背鍋的,如果我更多地了解網絡電影的現狀,對於網際網路發行與院線發行的差異有個更清晰的認識,也許我會在一開始的題材類型選擇上給出更多的有效建議,從而降低我們試水的難度。但我不認為我們的嘗試是錯誤的,恰恰相反,我覺得是值得平臺扶持鼓勵的,只是如果有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儲備的武裝,可以讓嘗試的風險維持在一個更合理的區間,我相信《奪皮》這一段旅程,都讓我們長出了更多本事。
還有一點值得提出,奪皮上線5個月了,但是比好多才上線1個月的大流量類型片的有效播放市場佔有率更高,而且長期處於雲合數據全平臺網絡電影霸屏榜的前30,這個數據最直觀地反應了影片的熱播程度,換句話說,我們的題材選擇,沒有成為阻礙,我們的成片質量說服了觀眾,我們在長尾期堅持不懈的營銷耕耘收穫了果實,可以想見,如果輔之以更強的渠道資源,一定會有更出其不意的表現!
提問8:目前為止,片子賺錢了嗎?有沒有計劃再幹一場?
製片人的回答:片子還沒有完全回本,不過預計到分帳結束,按照我們現在每日的進帳速度,會小賺一點哈哈。換做別的老手玩家,應該會在一旁打趣我們費心費力折騰兩年,才賺一點點,相當於大虧~~不過,我是真的,發自內心地感到榮幸和快樂,和夥伴們同心協力把《奪皮》做到現在這個程度,已經很了不起啦!希望下一次,主創們能更加輕盈地享受創作,獻上更優秀的作品,贏他個口碑荷包大大豐收!!!
晚聊下來,整體感覺,不論是製片人還是導演都很光明磊落,一點兒不矯情,整晚都是哈哈哈的笑聲,而且也都很客觀,聊起電影和行業有很清醒的認識,最重要是他們彼此之間充滿了情感和默契,看著特別打動人。於是,我當晚回去又看了一遍《奪皮》,缺陷依舊存在,有些是因為刪減引起的,有些是預算和製作上確認達不到精良品質,並沒有因為一場聊天,它就在我心中翻盤成為那種戴著鐐銬的蹦迪天才。
怎麼說呢?感覺更像是在一個舞廳裡,她戴著鐐銬站在舞池邊,隨著音樂輕微律動。
通常,這種人最不好說,可能律動一會兒,沒啥意思就撤了。
但也有可能,下一首歌,她才會真的跳起來,並且讓你無法不注意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