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開低走、草草收尾、評分一路下跌的《大秦賦》,終究還是躲不開「續集必爛」的魔咒。
製作團隊對秦王嬴政飾演者的選擇廣為觀眾詬病,這也被認為是整部劇集的最大敗筆。
歷史上嬴政十三即位,廿一(廿niàn,二十歲)親政。對於「千古一帝」,選擇合適的演員至關重要,應該儘可能地挖掘與之年齡相近的演員。而選擇一位人到中年的演員來飾演秦始皇,如何能盡顯少年嬴政眼神裡的光芒和野心?
這不由讓人想起電視劇《秦始皇》中飾演少年嬴政的翁斐然,眉宇間的陰鷙(zhì),以及鏡頭下的所言所行,給人一種生來就是要滅六國的壓迫感。
除了選角失敗以外,《大秦賦》裡的臺詞對話也沒有延續之前的文言風格,幾乎皆為白話,對比大秦系列前幾部裡的經典語錄,更是少了些抑揚頓挫,缺了點慷慨悲壯。
比如《大秦帝國之裂變》裡秦孝公嬴渠梁(侯勇飾)與商鞅(王志飛飾)感人肺腑的對話——
秦公:信君如信我,終我一生,絕不負君!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又比如《大秦帝國之縱橫》裡,秦惠文王嬴駟(富大龍飾)既有「我秦劍出鞘歷來飲人鮮血」的王霸之氣,也有「於後世千秋萬代,每一戶人家的窗臺,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的壯志豪情!
再比如秦相張儀與公孫衍的惺惺相惜——
「先生也曾意氣風發,指點江山。」「何曾意氣,不見江山。」「斜陽濁酒,付之一笑,也是天下。」「少年寒窗苦讀,壯年列國漂泊,家遠人單,困辱盡嘗,而終至拜將入相,然則美夢成真,終有盡時,名士暮年,一樣孤零,年年辛苦,不覺如夢,王侯將相,雨打風吹。」「來,有酒便好,敬酒,敬再會。」「敬那大爭之世,敬這小酌之時。」「敬張子橫掃六合,敬犀首合縱鎖函谷。」
秦滅六朝,一統中國,何等功業?這其中的權謀之術、利益之爭,國與國之間的生死較量,無不值得後人潛心觀摩研究。然而此番《大秦賦》卻過多地描寫後宮私事,劇情拖沓至極,六國之滅不及嫪毐一人宮鬥佔據的時長,實屬本末倒置!
如此,《大秦賦》引人注目的唯剩場景,這一點劇組不可謂不用心,但宏大的場景和精良的道具並不能彌補臺詞、劇情、選角上的缺陷。
最好的大秦歷史劇並沒有成功塑造出那個「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觀眾們也只好送出一星「好評」,因為另外四顆星跟著螢屏裡的嬴政和呂不韋浪跡天涯去了……
眼見大秦隱忍「裂變」了;
眼見大秦開始「縱橫」了;
眼見大秦即將「崛起」了;
眼見大秦卻又終成了「賦」……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屏幕前的各位請友善評論。
如有心儀佳作,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