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什麼在新中國建設最艱難時出兵援朝?因為「三把尖刀」

2020-11-05 影視m記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這部電影講的正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尤其是那座被美軍炸到崩潰都炸不毀的橋,讓他們無奈地說「不可能」就是我們的武器。

《金剛川》裡面的片尾曲正是《英雄兒女》的插曲《英雄讚歌》,在《金剛川》的電影裡面由譚維維翻唱,這首歌對應《英雄兒女》這部電影的故事,對抗美援朝的英雄高歌稱頌。

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有很多,例如《上甘嶺》也是關於這個題材的,只是到了現在,人們依然不明白,當初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中國正處於新中國的建設時期,那時候中國的國力還非常的弱,我們連飛機都沒幾架,更重要的是,我們那時候還正在施行解放臺灣、西藏的計劃,要肅清國民黨殘餘、特務、土匪。本身自己都顧不上,為什麼還要去支援朝鮮,讓自己國家犧牲更多的人呢?

你看到《金剛川》電影裡面說的是為了穩固新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所以每一位年輕戰士都竭盡全力,想儘快打完仗回家過上安穩的日子。

這只是其中之一,其實最關鍵的是因為美國插在我們中國的「三把尖刀」,這「三把尖刀」讓毛澤東決定暫時放下臺灣計劃。

這「三把尖刀」是毛澤東當時作出的一個形象比喻,它揭穿了美國亡中國的野心。這「三把尖刀」分別是朝鮮,它插在我們的頭上;臺灣,插在我們的腰上;越南,插在我們的腳下。如果天下有變,美國會從這三方面向我國進攻,到時候我們變得被動,反擊就更難了。

毛澤東有著高超的政治洞察力,這也是毛澤東最終決策出兵朝鮮的重要因素。

首先,朝鮮是社會主義陣營裡的兄弟,在當年中國進行革命的時候,作為友鄰的它曾無私地援助中國。如果朝鮮的社會主義被美國顛覆,會削弱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不光如此,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陣營的氣焰也會日漸囂張。出兵援朝是為了中國、朝鮮,更是為了東方、世界的利益。如果我們國家不出兵,任由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際國內反動氣焰會更高,到時候對各方都不利。

其次,我們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去看,美國如果推翻了金日成的政權,在朝鮮建立扶持李承晚政權,美國將會成為主導亞太地區的主導力量,中國只有支持北朝鮮抗擊美國的入侵,才能在亞洲創立新的有利於革命陣營的國際秩序中做出更大的貢獻。也就是電影《金剛川》裡面最通俗的說法:「為了穩固新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美國的舉動已經在一步步地暴露它的政治目的,所以就算當時中國的實力與美國的實力相差懸殊,出於對國內外戰略大格局的考量,中國仍然堅持出兵援朝。

再有一個原因是為了保衛我們國家新生的政權。美國如果以朝鮮作為跳板,試探中國政府對美國的態度,直至越過了鴨綠江,把戰火引入了中國的東北,對新中國的建設是十分不利的。

中國的東北是個什麼地方?是新中國最主要的工業基地。萬一東北被美國的戰火摧毀,不光是危及東北人民的生命安全,對於當時正處在經濟匱乏、物價不穩、經濟基礎尚未得到鞏固的新中國的建設會更加的艱難。

再說了,美國的這種做法其實也是在間接支持中國大陸的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土匪,給當時正在剿匪和解放西藏的大局帶來很大的麻煩。更嚴重的還有可能會促使蔣介石反攻大陸,後果極其嚴重。

毛澤東出兵援朝這一決策,也是出於保家衛國的現實考慮。

毛澤東當時是看得通透,如果美國出兵搞垮了朝鮮,駐軍我國鴨綠江對岸,虎視和經常騷擾中國,中國就沒辦法進行生產建設。如果我們當時顧及國力懸殊置之不理,美帝國主義得寸進尺的話,很有可能會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所以,當時毛澤東這個決定也是從大局出發。

決戰朝鮮的志願軍,我們稱之為最可愛的人,後人們都在歌頌他們。而《決戰朝鮮》這本書,以翔實的史料,分析了抗美援朝前後的國家形勢、世界局勢,對我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過程作了全景式的再現,對毛澤東主席作出兵朝鮮的戰略決策時的心理進行了細膩的刻畫,大氣磅礴地呈現出了志願軍將士的風採。

相關焦點

  • 1950年考慮是否出兵朝鮮,偉人連續服下三次安眠藥,卻依舊睡不著
    在中國發展的浩瀚歷史中,曾經歷了兩次重大的歷史轉折,一個是在抗戰結束後,由爭取和平到解放戰爭,另一個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由百廢待興到抗美援朝。而我們的偉人,就在這關鍵時刻,綜合分析國際形勢,考量國內狀況,並以人民和國家的利益為重,做出了艱難抉擇。
  • 韓戰爆發,面對即將失控的局勢,毛澤東作出一生最艱難的抉擇
    美軍一個軍(兩個步兵師,一個機械化師)擁有坦克炮、高射炮、榴彈炮在內各口徑火炮1500門,而我軍一個軍(三個師),只有小口徑炮36門,美軍可用於朝戰的各類戰機4000餘架,航母在內的各類艦艇(含小炮艇)1000餘艘,1950年底時,我軍則尚無可用於實戰的空軍、海軍。
  • 賀炳炎:唯一一個不用給毛澤東行軍禮的將軍,用一隻手建設新中國
    好好學習,等革命勝利了,你還要用一隻手建設新中國呢!"得到毛澤東如此禮遇,僅存一臂的賀炳炎身上究竟發生過什麼?我們不妨先來了解,這個新中國"獨臂將軍"的由來,以及之後的賀炳炎如何用一隻手,建設新中國。"傳我命令,前方士兵務必堅持三小時,保證賀師長做完手術!"隨即賀龍轉身離去,親自到前線指揮作戰。手下士兵也同樣奔赴前線拖延時,為賀炳炎的手術爭取時間。此時更大的難題來了,按照當時的醫療條件,根本不足以讓全軍配備足夠的醫療器械和條件。
  • 70年前的今天,九九出兵滅美軍!
    為什麼美軍沒有第一時間發現?今天走進70年前的那段歷史…1950年10月8日到10月19日,11天時間,彭德懷6次奔波於北京、瀋陽和安東之間。從是否出兵到何時出兵,經過18天反覆研究,最後確定出兵時間為1950年10月19日。10月19日鴨綠江畔,細雨朦朧,烏雲低垂。
  • 新中國成立後,史達林看到毛澤東要來蘇聯的電報,為何心生愧疚?
    這一刻,新中國成立了。這是我們中國,第一次以獨立完整的主權國家的面貌,屹立在了世界的東方。可是,這個複雜的世界真的會承認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嗎?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毛澤東的心裡並不樂觀。因為他知道,那些一直想蠶食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們,不但不會承認這個新中國,而且還會想方設法地破壞它,推翻它。
  • 攻下漢城後彭總下令休整,金日成不滿,毛澤東:朝鮮軍可自行追擊
    自此,因為三八線的存在,朝鮮半島被分裂為北朝鮮和南朝鮮(以下簡稱韓國)兩個國家。早在美軍發起仁川登陸戰的第二天,也就是1950年9月16日,時任北朝鮮內閣副首相的樸一禹便緊急來到中國安東,來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的幾位主要指戰員,代表北朝鮮政府正式向中國政府請求出兵援朝,這是北朝鮮第一次向中國求援,隨後13兵團將此情況報告中央和毛主席,毛主席經過反覆權衡利弊,心中暗暗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中國都要出兵!
  •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開播,祖國為什麼要援朝,今晚給你答案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為了保衛祖國、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的一場正義戰爭。該片高度還原並全面回顧了抗美援朝戰爭歷程,詳細講述了黨中央艱難決策,志願軍秘密赴朝節目以抗美援朝戰爭歷程為敘事主線,首次全景、真實、權威地披露了決策內幕和歷史細節,充分展現了毛澤東與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
  • 你小看了新中國
    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新中國有著一種汪暉所說的「獨立的主權性格」。不過,如果就此認為韓戰是「為祖國而戰」,那就失之於狹隘了。實際上,在決定出兵朝鮮時,中國提出的口號就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是一個並列式短語,而不是一個偏正式短語。抗美援朝和保家衛國是這場戰爭的兩個並列的目標,而不是「為了保家衛國,我們必須抗美援朝」。
  • 聚焦|李鍊石:新中國初期,毛澤東怎樣提振農民「精氣神」
    毛澤東不僅強調中國農民內在地具有勤勞、勇敢、智慧、樂觀等寶貴品質,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且與當時的進步文藝工作者頻頻互動。新中國成立後,文化大眾化特別是尊重鄉村、尊敬農民的精神內涵,一直貫穿於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文化改造和建設歷程。
  • 中共黨史研究︱韓戰爆發後美國為何不同意臺灣出兵?
    如何應對已經爆發的韓戰,臺灣內部有各種討論,出兵援韓被認為是最有利的選擇。29日,臺灣駐美人員劉大鈞的一份籤呈送到顧維鈞處,建議臺灣出兵參戰。毛澤東提名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東北集結了包括三個炮兵師在內的25.5萬人。根據對形勢的預判,毛澤東要求,部隊應於9月上旬能夠隨時投入作戰。為配合中國的戰略部署,蘇聯亦同時派出空軍力量部署在中國東北,8月10日,第151殲擊航空師完成在瀋陽、遼陽、鞍山等地區的部署。此時,隨著美軍參戰,朝鮮希望中國派出軍隊赴朝參戰,並開始試探蘇聯的態度。
  • 杜魯門要用核威懾,毛澤東:要打多久就打多久,尼克森主動訪華
    但是,在這裡我想說的是: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同時也是偉大的軍事實踐家;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又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統帥。從他處理各種軍事方面問題時就可以看出來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軍事領袖。對於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毛澤東是首數功臣,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