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這部電影講的正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尤其是那座被美軍炸到崩潰都炸不毀的橋,讓他們無奈地說「不可能」就是我們的武器。
《金剛川》裡面的片尾曲正是《英雄兒女》的插曲《英雄讚歌》,在《金剛川》的電影裡面由譚維維翻唱,這首歌對應《英雄兒女》這部電影的故事,對抗美援朝的英雄高歌稱頌。
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有很多,例如《上甘嶺》也是關於這個題材的,只是到了現在,人們依然不明白,當初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中國正處於新中國的建設時期,那時候中國的國力還非常的弱,我們連飛機都沒幾架,更重要的是,我們那時候還正在施行解放臺灣、西藏的計劃,要肅清國民黨殘餘、特務、土匪。本身自己都顧不上,為什麼還要去支援朝鮮,讓自己國家犧牲更多的人呢?
你看到《金剛川》電影裡面說的是為了穩固新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所以每一位年輕戰士都竭盡全力,想儘快打完仗回家過上安穩的日子。
這只是其中之一,其實最關鍵的是因為美國插在我們中國的「三把尖刀」,這「三把尖刀」讓毛澤東決定暫時放下臺灣計劃。
這「三把尖刀」是毛澤東當時作出的一個形象比喻,它揭穿了美國亡中國的野心。這「三把尖刀」分別是朝鮮,它插在我們的頭上;臺灣,插在我們的腰上;越南,插在我們的腳下。如果天下有變,美國會從這三方面向我國進攻,到時候我們變得被動,反擊就更難了。
毛澤東有著高超的政治洞察力,這也是毛澤東最終決策出兵朝鮮的重要因素。
首先,朝鮮是社會主義陣營裡的兄弟,在當年中國進行革命的時候,作為友鄰的它曾無私地援助中國。如果朝鮮的社會主義被美國顛覆,會削弱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不光如此,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陣營的氣焰也會日漸囂張。出兵援朝是為了中國、朝鮮,更是為了東方、世界的利益。如果我們國家不出兵,任由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際國內反動氣焰會更高,到時候對各方都不利。
其次,我們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去看,美國如果推翻了金日成的政權,在朝鮮建立扶持李承晚政權,美國將會成為主導亞太地區的主導力量,中國只有支持北朝鮮抗擊美國的入侵,才能在亞洲創立新的有利於革命陣營的國際秩序中做出更大的貢獻。也就是電影《金剛川》裡面最通俗的說法:「為了穩固新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美國的舉動已經在一步步地暴露它的政治目的,所以就算當時中國的實力與美國的實力相差懸殊,出於對國內外戰略大格局的考量,中國仍然堅持出兵援朝。
再有一個原因是為了保衛我們國家新生的政權。美國如果以朝鮮作為跳板,試探中國政府對美國的態度,直至越過了鴨綠江,把戰火引入了中國的東北,對新中國的建設是十分不利的。
中國的東北是個什麼地方?是新中國最主要的工業基地。萬一東北被美國的戰火摧毀,不光是危及東北人民的生命安全,對於當時正處在經濟匱乏、物價不穩、經濟基礎尚未得到鞏固的新中國的建設會更加的艱難。
再說了,美國的這種做法其實也是在間接支持中國大陸的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土匪,給當時正在剿匪和解放西藏的大局帶來很大的麻煩。更嚴重的還有可能會促使蔣介石反攻大陸,後果極其嚴重。
毛澤東出兵援朝這一決策,也是出於保家衛國的現實考慮。
毛澤東當時是看得通透,如果美國出兵搞垮了朝鮮,駐軍我國鴨綠江對岸,虎視和經常騷擾中國,中國就沒辦法進行生產建設。如果我們當時顧及國力懸殊置之不理,美帝國主義得寸進尺的話,很有可能會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所以,當時毛澤東這個決定也是從大局出發。
決戰朝鮮的志願軍,我們稱之為最可愛的人,後人們都在歌頌他們。而《決戰朝鮮》這本書,以翔實的史料,分析了抗美援朝前後的國家形勢、世界局勢,對我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過程作了全景式的再現,對毛澤東主席作出兵朝鮮的戰略決策時的心理進行了細膩的刻畫,大氣磅礴地呈現出了志願軍將士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