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港灣(BCbay.com)專欄
作者:薛飛
在UBC讀書時,經常在校園裡看到一個中國人的名字--David Lam(林思齊)。小夥伴們一致認為,迄今為止,他是加拿大最牛的中國移民。我的每個教授提起他時都是滿臉敬重的神態。想讓老外由衷敬佩可不是什麼高官爵位,名車豪宅所能帶來,你懂的。
林思齊44歲才跟妻子和孩子移民加拿大,白手起家,重新開始。最初全家租住在溫哥華只有一個睡房的套房。帶來的六萬加元很快便花了一半,再加上初來的時候找不到工作,生活一度陷於拮据。但是在短短的十多年裡,他憑著超人的才華與毅力,為人處事的信義與善良,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地產王國,業務擴展至整個北美西部,累積總收入逾一億加元,成為卑詩省首富之一。
在60歲事業正旺時,他卻選擇全身而退,成立林思齊博士夫婦基金會(Dr. and Mrs. David Lam Foundation),專注於慈善公益事業。數年之間,他向卑詩省大學、西門菲莎大學,維多利亞大學和維真神學院等多間學府分別捐贈超過百萬元。出資為溫哥華籌建中山公園、為溫哥華世界博覽會出資興建加拿大館、在1988年為西門菲莎大學成立國際交流中心(後改稱林思齊中心)。從1983年起,他每年捐贈超過100萬元的善款給各項慈善事業。
在1986年的溫哥華世博期間,林思齊率先為加國引入龍舟競渡。1989年,他與黃光遠成立加拿大國際龍舟節(Canadian 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Festival),自此,每年6月舉辦龍舟競渡成為溫哥華的一項傳統。2007年出資修復史丹利公園,又在2009年出資為2010年溫哥華奧林匹克冬季運動會興建速滑館。
BC省以他命名的地方:
林思齊博士夫婦基金會(Dr. and Mrs. David Lam Foundation)
林思齊公園(David Lam Park):位於耶魯鎮
林思齊中心(David Lam Centre):位於西門菲莎大學
林思齊管理研究中心(David Lam Chair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位於卑詩省大學,舊稱林思齊管理研究圖書館
David Lam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re
林思齊亞洲花園(David C. Lam Asian Garden):位於卑詩省大學植物園內
林思齊多元文化教育教席(David Lam Chair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及林陳坤儀特殊教育教席(Dorothy Lam Chair in Special Education):由卑詩省大學設立
林思齊演講廳(David Lam Auditorium):位於維多利亞大學
林思齊伉儷學生綜合宿舍(David and Dorothy Lam Family Student Housing Complex):位於維多利亞大學,由大英國協運動會前選手村改建,宿舍旁邊設有林思齊迴旋處(Lam Circle)
林思齊校園(David Lam Campus):位於高貴林,屬於道格拉斯學院
林思齊1923年出生於香港,為嘉華銀行創辦人林子豐的次子,1947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1948年在美國取得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他又到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攻讀經濟學博士,1950年返回香港,從事教育、工商、金融事業,曾任嘉華銀行總經理。
來溫哥華後的林思齊立志投身房地產市場,他除了閱讀大量關於房地產方面的書籍外,又報讀卑詩省大學夜校的房地產估值課程。另一方面,他與友人在1968年創立新利華地產發展公司(Sunneyvale Development Ltd.),正式進軍加國地產市場。透過家族關係,他成功遊說包括霍英東、李兆基和馮景禧在內的多位香港商人,由他們出資投資加國地產,再成立20多家地產公司,讓他們各自出任公司主席,自己則出任總經理,親自打理業務。
1972年,林思齊正式取得加拿大公民身份,並在翌年創立加拿大國際房地產公司(Canadian International Properties Ltd.)。當時正值國際石油危機,美國房地產市道低迷,林思齊打算以400萬美元購入舊金山市中心的保險交易大廈(Insurance Exchange Building),可是,正要購入大廈前夕,一名猶太商人捷足先登,出價425萬美元買入大廈。九個月後,猶太富商再放售大廈,這次林思齊向富商提出以年息七釐、七年借期的形式借入540萬美元,然後再以同等價錢購入大廈。林思齊的建議獲得富商接納,最終令大廈落入他的手上。未幾,石油危機化解,房地產市道急速反彈,林思齊再以2,250萬美元把保險交易大廈售予英國地產發展商,前後的帳面收入高達1,710萬美元。
由於在商界上的突出表現,以及對加拿大社會的重要貢獻,林思齊在1988年獲加拿大總理提名出任卑詩省省督,成為加拿大全國歷來首位華人省督。至1995年卸任,在任6年期間,有三任省長在他的監督下領導省政府,使卑詩省政通人和、績效卓著,深受加拿大聯邦政府的盛讚和卑詩省人民的愛戴和敬佩。
林思齊在任內熱心履行省督職務,出席的公開活動多不勝數,招待各方賓客多達80,000人,發表演說次數亦不下千次。此外,他還致力於推動種族融和,並探訪卑詩省內的每一個社區,加深各族裔相互的了解。
林思齊其他的任內事跡還包括在1988年應卑詩省省長溫德心(Bill Vander Zalm)建議,創立卑詩省勳章,併兼任勳章總管(Chancellor),該勳章是卑詩省政府所能頒授的最高級民事榮譽,勳章只設一等,專門授予對卑詩省有傑出貢獻的人士。
在七年省督生涯中,林思齊先後經歷溫德心、莊思頓(Rita Johnston)和哈葛(Michael Harcourt)三任省長。省督有權勸退省長,1990年,溫德心因出售持有的奇幻花園(Fantasy Gardens)遊樂場予臺灣富商,捲入轟動一時的利益衝突醜聞。事件一度令卑詩省政府陷入憲制危機,林思齊諮詢法律意見後,決定在背後出面勸退溫德心,最終促使溫德心在1991年4月下野。
朋友們都說林思齊是一個心靈單純的人,他的成功正是因為他的單純與真誠。
梁燕成博士曾這樣說他,「他心中無詭詐,只有善意。內心美麗,喜歡詩歌鮮花,喜歡看海、看山、喜歡綠色的草地。他喜歡去關懷貧窮人,所以他的心是真美善的。當你對人類失去信心,特別面對戰爭、自私、破壞環境、商場政治的爾虞我詐,但當你看到林思齊,會恢復對人類的信心——還有人活出美善。他是人類的一個典範,他心很愛加拿大,也很愛中國,也愛人間受苦的人,這是他的生命特色。」
「林先生開一輛很普通的車來接我,起初我不知他是何許人,可能是個成功的經紀吧。他帶我去唐人街吃粥,唐人街很多人跟他打招呼,後來才知道他是溫哥華最成功的一位商人。當時我還看不出他這麼厲害,之後他接到了來自總理辦公室的電話任命他做省督,當時我也在場。他任省督之後,成為了最成功的一個。他的演講激發人心,他很清心、單純,所以吸引很多西人尊重中國人。當時政府還想請他做全國總督的,但他想退休之後多陪太太,所以沒有答應。」
林思齊把擔任省督時的薪俸悉數捐作慈善用途。而他也很好地運用當省督的機會,打通族裔社群與主流社會之間的隔閡。他的演說往往能打動人心,成為了拉近族裔差距的橋梁。
最廣為人知的林思齊名言,就是他奉勸新移民既然選擇加拿大,就應該不要再緬懷過去,要在新天地落地生根,融入加國社會。同時,他也有「ABC」金句:「接受」(Acceptance)、「歸屬」(Belonging)和「貢獻」(Contribution),更希望藉此鼓舞新移民努力奮鬥。
在1994年8月,卑詩省省會維多利亞主辦大英國協運動會,林思齊期間負責招待到訪出席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皇夫菲臘親王和愛德華王子,並獲英女皇授予CVO勳銜。林思齊在1995年8月21日卸任省督一職,為表揚其任內貢獻,他在同年再獲聯邦政府授予加拿大官佐勳章,另外又獲勳卑詩省勳章。
在他退任省督之後,一份加國的英文報紙的社論寫到:「每逢你瞧不起中國人的時候,請您記得林思齊,可叫三聲「林思齊」。可見他的生命和形象對加拿大的影響很大。
2010年11月22日零時20分,林思齊因病在溫哥華家中病逝,終年87歲,死時三名女兒皆陪伴在側。他去世後,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卑詩省省督史蒂芬•波因特(Steven Point)、省長戈登•坎貝爾(Gordon Campbell)和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皆發聲明致悼,而省內多處學府也下半旗致哀。林思齊的喪禮在11月27日於列治文舉行,骨灰與亡妻一樣撒落到溫哥華的英吉列灣。
林思齊在2006年初確診患了前列腺癌後,他以豁達態度面對患癌,不忌諱談自己的癌病,更不忌諱談死亡:」一個人要知道如何死,才能學到如何活。很多人不知死,就會怕,但也不懂得如何活,所以做人很心急,汽車一部大過一部,又要出名、又要有權力,房子要豪華,這樣的追求完全沒用。」
他又說:」當我想念一個故去的朋友時,我不是想他的錢有多少、官做多大,而是,想他跟我的關係有沒有『愛』的成分,如果有,這才是永恆的關係。」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當我們享受著溫哥華的美好人文和地理環境時,請不要忘記中國移民的前輩林思齊。David 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