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每個人的青春年華裡都有可能有過許多幼稚可笑的回憶,有時候想起來就覺得感慨時光荏苒,歲月蹉跎,有時候有十分滿意,當初的自己已經蛻變成了一個成熟的模樣。而當我們為人父母,我們也會發現即便是年代已經不一樣了,孩子們的成長經歷都有許多不同,但是他們依舊會有許多我們當年的「影子」,在他們身上我們做父母的也能看到一些令人懷念的東西。
01
小學生上課「傳紙條」被截胡,老師看後笑出聲:孩子們太有才了
某小學老師在微博上曬出了一張張紙條,寫著:「童年就是好,少些憂愁,多些快樂。」原本還以為是學生們寫給老師的書信,不料大夥一看還真是信,只不過卻不是想老師看見的信,而是小學生們上課「傳紙條」被老師截胡了。
這位老師也在評論區和眾多網友聊了起來,原本那天她正興致勃勃地講著書本上的內容,一抬眼卻發現好幾處的孩子都在互相傳著紙條,本著一位老師的習慣,她立刻沒收了孩子們的紙條。
老師截止胡後,等到上完課回到辦公室本想直接扔掉卻出於好奇心看了一眼,不料老師一看內容後竟然當場笑出了聲,並對其他老師說道:「現在的孩子真是太有才了,什麼花樣都想得到,竟然在紙上畫了一個微信對話框,兩人就開始聊起來了」
評論區似乎也引來了其他老師,都紛紛表示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的對話內容真是非常有意思,比如什麼問作業啊,問今天又沒發現誰放了個屁啊諸如此類。
02
在面對孩子的一些小頑皮,家長應該嚴格批評?
在孩子的世界裡,似乎是老師家長不許的事情他們反而覺得很有意思,總是想著背著家長和老師去尋求一些「刺激」,而他們想做的事情有時候是比較無關緊要的事,有時侯卻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後果。
所以家長或者老師在面對孩子的一些小頑皮時,其實也不要過於嚴格批評。父母稍作懲戒,讓孩子明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事即可,否則可能引發孩子的牴觸心理,家長老師越是怎樣他就偏偏反其道而行,甚至是變本加厲做出許多大人想不到的事情來。
同時家長若總是孩子稍微犯錯就對其進行過於嚴重的批評,更是讓孩子變得叛逆的重要原因。因此家長要根據事情的重要性,儘量採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辦法來讓孩子主動變得聽話。
03
家長平時可以怎樣來規範孩子的行為呢?
一、在做正事的時候嚴格規範孩子,讓孩子習慣性認真學習
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給孩子規定孩子肯定也不會主動去做好一些事情。家長不應該每件事情都對孩子有著過多強硬的規則,但在正事上還是得讓孩子懂得孰輕孰重,該嚴肅就得嚴肅,該認真就得認真,該放鬆也可以放鬆,讓孩子儘量嚴於律己,在自我心中形成一種生活狀態,這對於他以後的生活也是很有利的一件事情。
二、不僅只是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懲罰,家長要學會適當獎勵
很多家長包括老師都知道要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給孩子一些懲罰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長記性,下次不再犯,其實同樣的道理在孩子表現優異的時候父母給予一些獎勵,其實也能促使孩子繼續努力爭取下次獲得更優異的成績。
今日互動話題:你認為孩子頑皮是天性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