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央視紀錄片《世紀戰爭》之海灣戰爭(附解說詞)

2021-02-21 中東觀察員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電視紀錄片

《世紀戰爭》之海灣戰爭:《沙漠風暴》(附解說詞)

世紀戰爭48  沙漠風暴

附:

48集電視片《世紀戰爭》第48集《沙漠風暴》


讀白:戰火紛飛,硝煙瀰漫,多少生靈塗炭,多少文明被毀,戰爭是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充滿了風血雨腥風,回顧歷史,珍愛和平,《探索·發現》欄目精心打造大型系列片《世紀戰爭》。

 

讀白:1990年8月21日夜,和往日一樣,海灣小國科威特已經進入了夢香。凌晨1點,一陣猛烈的炮聲,把科威特人從夢中驚醒。隨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一聲令下,以共和國衛隊為主力的30萬伊軍突然越過125公裡長的科、伊邊境。10小時後,伊拉克宣布,全部佔領科威特。

 

字幕沙漠風暴

 

解說詞:科威特國土面積1.8萬平方公裡,人口190萬,對於有兩伊8年實戰經驗、號稱阿拉伯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伊拉克來說,軍隊只有2萬多人的科威特根本就不是對手。

 

國防大學副教授葛立德(中校):「那麼在這一天的進攻當中呢,應該說伊軍的進展是非常迅速的。那麼科威特方面的抵抗也是非常微弱的,因為它本身的軍事力量就很微弱。那麼國王乘直升機先逃到美軍在波斯灣上的軍艦,然後轉到沙特去了。」

 

  解說詞:冷戰結束後,由於蘇聯的解體,中東地區出現了力量真空,伊拉克趁機擴大自己的影響。從1990年初開始,伊拉克先是提出「以阿拉伯團結的名義」一筆勾銷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科威特的140億美元債務,後來又進一步提出了領土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科威特原屬於奧斯曼帝國伊拉克的一部分。一戰期間,科威特被英國佔領,後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但伊拉克始終沒有承認科威特的獨立,這也是伊拉克要把科威特變成自己第19個省的原因。

在科威特回絕了伊拉克的領土要求後,薩達姆命令向科伊邊境調集軍隊,並向科威特發出最後通牒。1990年8月2日凌晨,隨著薩達姆的一聲令下,伊拉克一舉吞併了自己的鄰居。

 

國防大學副教授葛立德(中校):「我們知道海灣危機,8月2號爆發之後,美國的動作是非常快的。8月2號美國總統老布希和當時來訪的英國的首相柴契爾夫人呢,聯合發表了一個譴責的聲明,譴責伊拉克的非法入侵。8月3號,當時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就下達了這樣的一個作戰準備的一系列命令。」

 

解說詞: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同在海灣地區存在巨大戰略利益的美國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中東地區石油蘊量佔全世界的60%。美國進口石油的20%、西歐進口石油的35%都來自海灣,海灣地區一直是美國和西方的生命線。為了控制石油資源,維持中東的勢力均衡,美國必須打垮伊拉克。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當出現力量真空的時候,當出現某些地區性的強國可能趁機跳出來做大做強的時候,美國從它的國家利益出發,從它的全球戰略布局出發,它一定要打掉這個敢於跳出來的咋刺兒,敢於跳出來挑戰美國霸權,甚至是地區霸權,不僅全球霸權,甚至挑戰它地區霸權,美國一定要把它打掉。那麼從這個指導思想出發,美國就鐵定決心要打這場仗。」

 

  解說詞:8月4日早晨,美國軍政要人經過一整天的討論,—項代號為「沙漠盾牌」行動的計劃敲定了下來。該計劃的主旨是向海灣地區緊急增兵,阻止伊拉克進一步入侵沙烏地阿拉伯,並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同時決定該計劃由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全權組織實施。

  8月7日7時30分,美軍第18空降軍第82空降師的2300人作為先頭部隊登機完畢,「沙漠盾牌」行動由此拉開了序幕。經過3個月緊張的運輸,到11月初,到達海灣地區的美軍總兵力達到了24.5萬人。依美國總統布希之見,經過3個月的禁運,再加上大軍壓境,足可以讓薩達姆從科威特撤軍。薩達姆反而在向科沙邊境又增調了20個師的兵力,並且扣留西方人質,號召阿拉伯人開展「聖戰」。

  不甘示弱的伊拉克激怒了美國。11月8日,布希總統宣布,在兩個月內再向海灣增兵20萬,並抓緊建立了有44個國家參與的反伊軍事同盟,最終海灣地區的多國部隊達到了70萬,其中美國的直接作戰部隊就有40多萬。

  與多國部隊相比,伊拉克的地面部隊約有100萬人,從數量上佔有優勢,因此,薩達姆拉開架式決心與多國部隊在陸上進行決戰。為此,伊軍從科沙、伊沙邊界一直延伸到伊拉克境內設置了三道防線,並在一線部隊的前沿修築了一條長265公裡、寬約7~8公裡的「之」字形防線,這條防線被稱作「薩達姆防線」。伊拉克在科威特南部海域還布設了大量水雷,以阻止多國部隊從海上登陸。

1991年1月15日,是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規定的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期限。1月15日到了,薩達姆並沒有命令撤軍。

 

讀白:戰火紛飛,硝煙瀰漫,多少生靈塗炭,多少文明被毀,戰爭是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充滿了風血雨腥風,回顧歷史,珍愛和平,《探索·發現》欄目精心打造大型系列片《世紀戰爭》。

 

讀白:多國部隊大兵壓境,薩達姆防線固若金湯,箭在弦上,多國部隊怎樣進攻?中東強人薩達姆又該如何應對?

 

  解說詞:1991年1月17凌晨2時30分,從海灣的美國戰艦上發射出的第一枚「戰斧」巡航飛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爆炸,海灣戰爭爆發了。

  為了在伊軍嚴密的防空網上撕開—個口子,保證空襲編隊順利突防,美軍的「阿帕奇」攻擊直升機首先摧毀了伊拉克南部的兩個雷達站。順著它們撕開的口子,美軍數百架飛機組成的轟炸機群向巴格達飛去,薩達姆總統府等戰略目標首先被擊中。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美國的竄空中力量,在發起空襲之前,那麼在開戰之前,大概一兩個月的時間就開始給伊拉克空軍下毛毛雨,給伊拉克製造一種模式讓它適應,什麼模式呢?每天24小時,正常的是一個空中力量起飛、訓練、演習、降落,這樣一個正常模式,這是一個模式。還有一個模式,每周,每周要有一天空中作戰力量的行動規模要突然升高,強度突然提高,好像是演習的規模強度突然增長上去了。第一次伊拉克緊張做準備,第二次做準備緊張,玩兒幾次之後,狼來了,喊多了之後,它就認為是一種正常的思路了。」

 

解說詞:1月17號這一天,美國再一次以大規模的空中力量真正打響這場戰爭的時候,伊拉克仍然以為這是麼美軍的一個慣例。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美軍在開戰的時候,成功地達成了空襲作戰開戰的突然性。舉一個例子,空襲巴格達,美軍空襲巴格達的第一枚炸彈投下去之後,整整40分鐘啊,一個國家的首都在遭到了空中打擊40分鐘之後才開始進行燈火管制,可見這個開戰的突然性是比較有效地達成了。」

 

解說詞:猛烈的空襲,再加上強烈的電子幹擾,伊拉克的防空雷達和地空飛彈很快就被制服,指揮系統也受到強烈幹擾。部隊失去指揮後,只好各自為戰,盲目地對空射擊。

 

國防大學副教授葛立德(中校):「我們都知道海灣戰爭開始的時候,伊拉克宣稱,打下多少多少美國的飛機,最後一看,美國飛機只損失了40多架,其實沒有幾架飛機被打下來。那麼這個原因在哪?就是因為美軍在這個空襲開始階段,大量使用這個戰術空射誘餌來形成的這個幹擾的一個,實際上它打的是打下目標了,這個目標是一個欺騙的目標,就是一個戰術誘餌。」

 

解說詞:第一天轟炸過後,薩達姆總統府、巴格達電信電報大樓、空軍防空指揮部被摧毀,巴格達附近的2個機場陷於癱瘓。此外,伊拉克至少還有75個地方遭到了轟炸。在第一周,伊拉克的飛機僅出擊100架次,多國部隊則達到了2000架次,伊拉克有17架飛機被擊落,而多國部隊的數字則是零。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這就體現了美國作戰的一個思路,首先第一步是打瞎,把對手打瞎,把你的眼睛剜掉,把你的雷達預警設施打掉,讓你發現不了我,第一步把它打瞎。第二步把它打啞,打掉他的首腦機關,打掉他的指揮通信系統,那麼使他上下級之間的指揮,上請下達完全中斷。第三步那就是把他打殘打癱,打殘打癱,包括對防空體系的打擊,也包括下一階段對地面部隊的打擊。那麼這樣,經過三個階段的作戰,那麼,空襲作戰的效果為後面的地面作戰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解說詞:在空襲階段,給多國部隊帶來最大麻煩的是伊拉克裝備的800餘枚「飛毛腿」飛彈。從1月18日開始,薩達姆下令用「飛毛腿」對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境內目標進行反擊。「飛毛腿」飛彈機動性強,安裝一次僅需25分鐘,打完之後又可以馬上撤走,所以多國部隊很難對其定位。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整個戰爭期間,尤其是空襲作戰這38天,伊拉克一共向對方發射了88枚『飛毛腿』系列的,包括『候賽因』、包括『阿巴斯』這種改進型的飛彈,一共打了88枚,其中46枚打向以色列,目的很清楚,就是把以色列拉進這場戰爭,把水攪混,迫使這些參戰的阿拉伯國家處於尷尬的境地,把它的一場對美國的戰爭變成一個阿以之間戰爭。」

 

解說詞:最後,美軍開始緊急部署「愛國者」地空飛彈,美軍對外宣布,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大多被「愛國者」攔截,因此「愛國者」地空飛彈還獲得了一個「飛毛腿剋星」的美譽。

 

國防大學副教授葛立德(中校):「美國軍方在海灣戰爭進行當中,是吹噓這個『愛國者』飛彈是攔截『飛毛腿』飛彈的成功率是100%,後來又謙虛了點,說是90%。實際到後來它是不斷地降低的,那麼它認為在這個以色列境內攔截成功率是70%左右,在沙特境內攔截成功率是40%左右。但是還有個美國國會總審計署最後認定的就是說,美國軍方一共是發射了158枚『愛國者』飛彈對伊拉克發射的88枚『飛毛腿』飛彈當中的47枚進行過直接攔截,美國國會總審計署通過各種分析,通過專家的研究,通過技術資料分析的話,認為『愛國者』直接攔住『飛毛腿』的只有4枚,直接命中的只有4枚。那麼按照這個4除以47來算的話,它的直接攔截成功率只有8.5%左右,也就是它的效率是非常低的,但是它揭示了一個很重要的作戰樣式就是以導反導。」

 

解說詞:1月31日,在戰略空襲進行14個晝夜之後,多國部隊空軍轉入戰術空襲階段,主要對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的伊軍地面部隊和防禦陣地、坦克和裝甲車集群等目標進行猛烈轟炸,目的是通過這一階段的轟炸,最大限度地削弱伊拉克的有生力量,為以後地面部隊的進攻掃清道路。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投入的,空襲作戰中投入的精確制飛彈藥,它的命中率,精確制導的彈藥命中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其它的那些佔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那些非精確制導的普通的彈藥,它的命中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不到1/4。一個百分之九十,一個百分之二十五,由此可以看出它巨大的反差。正是憑藉著這樣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無論是戰略空襲打擊戰略目標,還是奪取制空權,打它的防空體系,乃至最後戰場準備這個階段,都給伊拉克軍隊,包括它的整個國家機器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給它以重創。」

 

  解說詞:38天的空襲,除深藏在地下的之外,伊拉克的戰略目標幾乎都被多國部隊摧毀,伊拉克南部戰區的54萬大軍損失在25%以上,薩達姆的精銳之師共和國衛隊損失更是慘重。它每天幾乎都要遭到多國部隊空軍數百架次飛機的轟炸,「軍中之軍」的威風早已蕩然無存。

  2月24日凌晨4時,美國向全世界宣布:海灣戰爭的「最後決戰」開始了,多國部隊的先頭部隊相繼跨過科沙邊界和沙伊邊界,代號為「沙漠軍刀」行動的地面攻勢終於展開。

  多國部隊有三種可能進攻科威特:一種是從沙特直接過境攻擊科威特;另一種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從科威特海岸兩棲登陸;還有一種是衝破沙特和伊拉克的邊界,然後向東進攻科威特。

美軍在科威特南部和海岸線附近組成了3個作戰集團進行正面佯攻。因此,伊軍集結重兵於科威特沿岸和科沙邊境,而在漫長的伊沙邊界只有1個師防守。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那麼真正美軍進攻的主力放在了西線,也就是美國中央陸軍主要的作戰部隊第7裝甲軍和第18空降軍,組成了兩個強有力的突擊集團,那麼準備利用伊沙邊境,伊拉克和沙特這個邊境伊軍設防薄弱這樣一種情況,在伊沙邊境薄弱地段實施戰役突破,而後對伊軍的戰役乃至戰略後方實施深遠的戰役迂迴和戰略迂迴。那麼這就是所謂的『左勾拳』。」

 

解說詞:為了對側翼「左鉤拳」的主攻方向進行隱蔽,美軍除戰前採取正面牽制的佯攻行動以外,還在科威特南部海域組織了強有力的兩棲作戰編隊,並在沿海組織掃雷,開闢航道,「沙漠軍刀」行動開始後,在科威特南部進行助攻的部隊先於西線主攻部隊發起了進攻。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甚至在開戰的那一天,也就是2月24號,乃至到2月25號,組織了像模像樣的兩棲登陸作戰佯動。到什麼程度?到了只差登上海岸的程度,最後直升機在已經看到伊拉克海岸防禦工事的情況下,最後一刻掉頭返回,把這個戲演到最後一刻。」

 

解說詞:正是一系列的欺騙措施,多國部隊的「左勾拳」行動順利突破了伊軍的一線防禦。美國第18空降軍的王牌師 101空降師配備有大量的攻擊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突破伊軍防線後,第101空中突擊師立即組織了海灣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機降作戰行動,在伊拉克縱深148公裡處,建立了一個代號為「眼鏡蛇」的前進基地。以後第101空中突擊師又採用「蛙跳」戰術,在伊拉克的納西裡耶以西地區再次實施機降。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這一次又進去100多公裡,直接突入了伊拉克縱深280公裡處,在伊拉克南部的一個重要城市納西裡耶以西實施機降,這個地方已經在幼發拉底河谷了。經過這兩天的作戰,到25號,就是地面作戰打了兩天,25號的日終時,這天結束的時候,美軍已經在幼發拉底河谷建立起了若干個旅級規模的防禦陣地。由科威特通向伊拉克中部乃至北部的重要幾條交通線被人全部切斷了,這個時候實際上位於科威特境內和伊拉克南部的伊拉克守軍已經在劫難逃了。」

 

  解說詞:26日,參加「左勾拳」行動的美軍第7軍開始向伊科北部邊界發起地面攻擊,其任務是消滅共和國衛隊,攻佔軍事重地巴斯拉。

  對面有多國部隊正面攻擊的部隊,後面有「左勾拳」行動的猛烈打擊,加上空襲強度仍絲毫沒有減弱,薩達姆此時已明白,伊拉克敗局已定。2月26日,薩達姆不得不下令在科威特的伊軍全線撤退。伊軍撤退時,薩達姆還下令點燃了科威特的950個油井,科威特的上空頓時黑煙滾滾。

美國總統布希不願看到就要到手的勝利功虧一簣,他命令多國部隊繼續追擊。由於通往巴格達的高速公路遭到嚴重破壞,導致伊拉克上萬輛坦克、軍車擁擠在一起,完全暴露在多國部隊空軍的打擊之下,成了轟炸機、攻擊機的活靶子。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這個沿公路撤退,我們打過伏擊戰都知道,一頭一尾兩輛車給它打掉,是中間都跑不了,何況完全暴露在人家空中火力打擊之下。尤其是從巴斯拉撤向伊拉克中部的這條高速公路,那麼當時,為了對這個撤出的伊軍進行打擊,美軍第18空降軍輪番對這條公路上正在北撤的伊拉克守軍進行了高強度的火力打擊,確實是把這條路打成了一片火海,打成了一條死亡之路。」

 

解說詞:戰爭實踐表明,人們對這場自越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進行的種種推測大多都應驗了。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人們預測的,將爆發一場類似二戰時庫爾斯克式的坦克大決戰卻沒有出現。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的前提條件,雙方是平面對平面。這個時候我們講伊拉克是平面對立體,一維對多維。它面對的是空地一體的美軍進攻作戰力量,你想近距離跟人家拼刺刀,誰跟隨你拼啊。」

 

  解說詞:27日凌晨,美國海軍陸戰隊佔領了科威特城。當天晚上,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停火,海灣的槍炮聲在午夜時分停了下來,這時多國部隊的地面進攻正好打了100個小時。

  歷時42天的海灣戰爭終於偃旗息鼓。在這場高技術戰爭中,伊軍共死傷近10萬人,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與此相比,多國部隊的損失則顯得微不足道,僅傷亡600餘人。

海灣戰爭以伊拉克的失敗而告結束。海灣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其幹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海灣戰爭僅以傷亡600多人的代價換來了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在軍事上重新恢復了自信。海灣戰爭後,美國制定了「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的地區防務新戰略,加快了獨霸全球的步伐。

 

讀白:戰火紛飛,硝煙瀰漫,多少生靈塗炭,多少文明被毀,戰爭是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充滿了風血雨腥風,回顧歷史,珍愛和平,《探索·發現》欄目精心打造大型系列片《世紀戰爭》。

 

讀白:海灣戰爭12年後,伊拉克上空以一次戰雲密布,薩達姆和老布希的兒子小布希再次展開較量,那麼這次小布希又拿出了什麼絕招?薩達姆為什麼註定要失敗?

 

解說詞:2001年9月11日,是改變歷史的一天。這一天,基地恐怖分子劫持3架美國飛機,分別撞向紐約世貿中心和美國國防部的五角大樓, 「9.11」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也對世界局勢產生了深遠影響。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那麼過去打著反恐這個旗號,它主要是立足於防。在這個時候,從『9.11』恐怖襲擊之後,它提出了一個應付恐怖襲擊,防恐不如主動地出擊去打恐,要用打恐這種手段,主動出擊、先發制人的手段取代過去消極防禦。」

 

  解說詞:「9.11」以後,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又把矛頭指向了薩達姆,與海灣戰爭不同的是,薩達姆的對手已換成了老布希的兒子小布希。

  伊拉克的石油儲藏量達1200多億桶,居世界第二位。自從發生「9.11」事件以後,美國打擊恐怖主義和主導全球戰略的心情更加迫切,而美國的老對頭薩達姆一直在挑戰美國的霸權。美國打擊伊拉克,就可以控制能源、重組亞洲、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這正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國和英國以薩達姆政權和恐怖組織基地有聯繫,並違反聯合國決議,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為由,決心推翻薩達姆政權,結束他24年的統治。一時間海灣地區戰雲密布,硝煙再起。

 

國防大學副教授葛立德(中校):「實際上我們回過頭來再去看的話,應該說美國的這個藉口也是不能自圓其說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拉登本身他也是,當時在臺上這些,包括薩達姆,包括沙特國王等等這些,他也是反對這個,他是一個極端宗教勢力,實際上他也不完全是支持薩達姆的。」

 

  解說詞:2003年3月20日5時30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南部城市巴斯拉等城市遭到美軍飛彈襲擊,代號為「斬首」行動的空襲拉開了伊拉克戰爭的序幕。與此同時,美國特種部隊也潛入巴格達,為美英聯軍收集情報。幾小時後,美英地面部隊迅速攻入伊拉克,揭開了美英聯軍空地一體同時開戰的序幕,這是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動的歷次局部戰爭中首次採用這種開戰方式。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開戰之前大家都普遍認為,這場戰爭如果再打起來,很可能還有一個空襲作戰的階段,然後才是地面進攻,有點兒海灣戰爭那個模式,但是空襲作戰階段可能相應縮短一些。但是沒有想到美軍在空襲作戰,也就是『斬首』行動開始之後,幾個小時地面部隊就打了進去,而且出手就是重錘猛擊,出手就是迅速地大縱深戰役迂迴穿插,直插對方戰略縱深。最後實踐證明,確實沿路沒有受到太大的阻撓。」

 

解說詞:美軍主力第3步兵師和海軍陸戰隊第1遠徵軍突入伊拉克南部後,21日,長驅160公裡,22日,推進40公裡,到第8天,美軍已突入伊拉克440公裡,距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僅剩幾十公裡。美軍如入無人之境,以至於出現了美軍坦克在伊拉克南部進行沙漠大飆車的奇特景象。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海灣戰爭基本上還屬於機械化戰爭的一個巔峰狀態,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應該說已經初步進入了信息化作戰時代,尤其是美軍。美軍打伊拉克戰爭已經不是說我們講海灣戰爭那種空地一體作戰的理念了,是一種全新的作戰理念,叫做信息化條件下的精確閃擊戰,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這個時候開始出臺了。」

 

  解說詞:在現代戰爭中,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大量使用在帶來戰鬥力提高的同時,也使戰爭的費用劇增,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每天的費用平均達1億美元以上,所以美軍力求以速戰速決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戰爭。另外,這次戰爭沒有得到聯合國的授權,為了維持不穩定的聯盟,美國也希望速戰速決。

  為實現這樣的作戰理念,美軍不得不大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據統計,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在美軍投放的全部彈藥中,精確制導炸彈佔8%,在這一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軍隊使用的精確制導炸彈卻超過了90%。

  在伊拉克的上空,美軍建構了前所未有的戰場信息化網絡,僅衛星就動用了50多顆。美軍的攻擊行動從目標信息獲取到傳輸處理,再到反饋作戰平臺,最後完成火力攻擊的整個過程只需要10秒鐘左右的時間,幾乎做到了實時打擊。

位於卡達的美英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每分鐘能收到有關戰場的數千條信息,這些信息經過審查過濾後,立即被傳送到最高指揮官的顯示屏上,這樣就使指揮官對戰場態勢有了完全的把握。而伊拉克由於遭到長達12年的國際制裁,和美國的軍力對比已是天壤之別。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因此,到戰前的時候,表面上看,伊拉克軍隊好象還有多少架飛機、多少輛坦克、多少作戰部隊,實際上,真正能夠飛得起來的飛機,能夠開得出車庫的坦克已經不多了。這個用我們劉帥的講話,貓盤老鼠,盤軟了再吃。那麼從1991年海灣戰爭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盤伊拉克整整盤了它12年時間,確實已經盤軟了。」

 

解說詞:美軍第3機步師在第進攻19天時,已經兵臨巴格達城下,和人們預測的不一樣,美軍在巴格達外圍沒有遇到共和國衛隊像樣的抵抗。第21天時,美軍攻佔了已經是空城的巴格達,人們想像的巴格達巷戰最終也沒有上演。

 

國防大學副教授房  兵(中校):「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這些核心部隊,實際上在巴格達外圍就遭到了美、英聯軍空中力量的基本上毀滅性的打擊,裝備,主要的重型裝備大部分被摧毀,一部分雖然沒有被摧毀,但是這種打擊,發現即命中,命中即摧毀,這種打擊的效果在守軍的士兵和軍官中,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震撼,所以剩餘的幾乎就作鳥獸散。所以這些部隊在重型裝備被打掉之後,人員基本上就是化整為零,化軍為民了。」

 

  解說詞:進城的美軍拉到了巴格達露天劇場上的薩達姆雕像,隨後美軍繼續佔向北,奪佔了伊拉克北部城市提克裡特和摩蘇爾,佔領了伊拉克全境。這場沒有任何懸念的戰爭以薩達姆政權的倒臺而很快結束。

伊拉克戰爭雖然結束了,但伊拉克的戰亂仍在繼續,截止到2005年底,美軍傷亡人數已突破2000人,有3萬多名伊拉克平民也在兩年多的戰亂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只要有戰爭的地方,就有流血和死亡,不管這些戰爭武器多麼先進,也不管發動戰爭的人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不過我們相信,戰爭終有一天會消亡,因為一個世紀的戰爭告訴我們,只有和平,才是人類唯一智慧的選擇。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世紀戰爭》第31-第33集視頻分享
    紀錄片《世紀戰爭》是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推出的大型紀錄片,共48集。
  • 紀錄片《中國通史》解說詞大賞
    黃河解說詞二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戰爭不僅以最激烈的方式改變著中國人的天命觀和世界觀,同時,戰爭更以超乎尋常的摧枯拉朽的力量,考驗並塑造著這個偉大民族的性格。2000多年前,一場重要的戰爭從一個謀略開始醞釀,漢武帝首先派人弓|誘匈奴首領前往馬邑,然後派出30萬軍隊埋伏,要全殲匈奴大軍。
  • 紀錄片《中國通史》之敦煌解說詞大賞
    消息傳來,飽受戰爭劫難的三界寺裡的僧人們意識到又一次大難將至,他們出門逃難。就在逃難之前,他們把所有不便帶走的經卷、文書、繡畫、法器等全都藏進了這個小小的洞窟中,然後用泥壁封好,繪上壁畫,一切顯得了無痕跡。三十年過去了,信奉佛教的西夏王朝,最終佔領了這座城市。
  • 央視紀錄片《世界歷史》之99集:埃及七月革命(附解說詞)
    百集大型紀錄片《世界歷史》在歷經8年的策劃、撰稿、拍攝和反覆修改之後,在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CCTV-6)播出。
  • 紀錄片| 《世界歷史》第35集:三十年戰爭(含解說詞)
    相關推薦:1.央視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2.央視八集紀錄片《漢字五千年央視十集紀錄片《河西走廊》4.央視八集紀錄片《楚國八百年》5.央視十二集紀錄片《大國崛起》【解說詞】公元十七世紀初葉,在歐洲爆發了一場血腥的戰爭,它比人們以前所知道的任何一場戰爭都歷時更久、涉及的範圍更廣
  • 「自然之聲」——淺析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解說詞
    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的開篇,周迅的聲音便把觀眾帶入其中,引出了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它主要講述了什麼。我們往往無法通過鏡頭去記錄這種傳統文化,而解說詞所提供的是畫面不能提供的非直觀價值,通過對畫面的補充說明去激發觀眾的聯想,更好地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
  • 「韓戰」紀錄片收藏目錄
    「韓戰」紀錄片收藏目錄 (以下關於紀錄片的文字介紹,大部分根據網上資料整理)一〉偉大的抗美援朝(六集) 中國大陸 / 2014年上映/當年戰場上的對手在今天接受採訪之時又有著怎樣的感觸?(轉自豆瓣)四〉冰與火:五十年前的韓戰檔案(五集) 中國香港/2003年上映 紀錄片/片長:260分鐘
  • 紀錄片《中國》之洪流解說詞大賞
    荀況此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但「儒者不入秦」的法則依然被默認荀況是數百年來第一位進入秦國的大儒,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不同於禽獸,不在於人之性,而在於人之行人並不是因為本性中無法避開道德才有道德而是因為人知道應該具備道德所以才努力向善因此,他重視制度、強調規則
  • 紀錄片《中國》之天下解說詞大賞
    >劉徹其人16歲的劉徹,有著異於常人的成熟他從不輕易表達態度不表達,並不代表沒有態度劉徹清醒地知道身在宮廷中的自己是孤獨的他在三歲時,就經歷了七國之亂父親景帝即位之初試圖削弱諸侯王勢力下詔削奪吳、楚、趙等王國的封地結果,吳王聯合六國發起一場叛亂景帝用三個月平定叛亂,加強了手中的權力漢帝國還未走遠的這段較量時刻提醒著帝國的這位新任接班人
  • 唐師曾自費拍攝紀錄片 反映戰后海灣
    中新網北京12月6日消息:明年1月17日是海灣戰爭爆發10周年紀念日。新華社著名攝影記者唐師曾和他的夫人、北京有線電視臺著名編導王淳華自費拍攝的20集紀錄片《重返巴格達》,即將在全國電視臺播出。  今年5月18日,唐師曾攜夫人重返伊拉克。他們以電視紀實的拍攝手法,記錄了海灣戰爭後遭遇10年封鎖和禁運的伊拉克的現狀。
  • 談論海灣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天有不測風雲,誰能想到短短的42天的空襲,100多小時的陸地戰爭,竟讓原本龐大的伊拉克軍隊潰不成軍,丟盔棄甲,陣亡了25000人,聯軍在空中火力、電子幹擾的支援下,僅僅傷亡4232人,陣亡192人,受傷318人。美軍損失飛機56架(多國部隊共68架)、坦克35輛、艦艇2艘。美軍各個部隊之間配合的非常好,空中火力與電子對抗部隊及地面部隊組成的進攻體系簡直是摧枯拉朽之勢,無懈可擊。
  • 央視科教頻道將與韓國KBS合拍紀錄片《萬曆朝鮮戰爭》
    原標題:央視科教頻道將與韓國KBS合拍紀錄片《萬曆朝鮮戰爭》 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孫玉勝(右)與KBS副社長劉賢淳籤署合拍紀錄片《萬曆朝鮮戰爭》備忘錄  今年7月4日,在習主席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中國中央電視臺與韓國KBS和MBC兩家電視臺在首爾籤署了共同拍攝製作紀錄片
  • 海灣戰爭——現代化高技術戰爭的開端
    而薩達姆羽翼漸豐,野心也膨脹起來,他想要控制整個海灣地區的石油線路。 所以,美國總統布希心裡很不舒服,當初是美國把薩達姆推到了領袖的寶座,如今薩達姆而想自己掌控海灣地區。於是,美國聯合北約幾個國家,組成聯軍,出兵伊拉克。 1991年1月17日,老布希下令轟炸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海灣戰爭拉開序幕。
  • 紀錄片| 《世界歷史》第41集:美國獨立運動(含解說詞)
    相關推薦:1.央視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2.央視八集紀錄片《漢字五千年央視十集紀錄片《河西走廊》4.央視八集紀錄片《楚國八百年》5.央視十二集紀錄片《大國崛起》6.央視四集紀錄片《德日二戰反思錄》【解說詞】幅員遼闊的美洲大陸是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
  • 劉傑:呼籲央視重播紀錄片《京劇》
    呼籲央視重播紀錄片《京劇》2013年6月,一部8集電視專題紀錄片《京劇》在央視一套開播,引起了戲迷的高度關注而迅速走紅,這是繼《舌尖上的中國》之後的又一部力作。七年多過去了,觀眾仍然常常念叨,怎麼央視不再重播一下呢?對於這部作品的喜愛,還捧紅了《中國電視報》,報上刊出了該片的解說詞精編,更是讓人加深了對國粹藝術的了解與喜愛,有戲迷甚至買了多份報紙留存或送給戲友,大家稱該片為良心之作。這部作品籌備了十年,拍攝用了兩年,屬於搶救式的拍法。180多位老藝人與研究者,多數年齡在80歲以上,等播出時,有些人已不在了,目前是更少了。
  • 30部高分文博紀錄片匯總(內附觀看地址)
    01《河西走廊》(2015) 9.6分十集的影片將河西走廊從漢至今的歷史串聯起來,中規中矩的主題內容緣何有著如此之高的口碑?場景的選擇與再現,好演員帶觀眾身臨其境,畫面之美、解說之美加上動聽的背景音樂,難怪它會在一眾紀錄片中脫穎而出。
  • 爆款紀錄片《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而這宏大的電影級畫面,出自《芳華》《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等電影的攝影指導羅攀之手,有網友說:「每一幀畫面都值得收藏。」純解說詞呈現「中國簡史」趙沐曾參與過央視歷史紀錄片《國家記憶》的拍攝,她告訴記者,一般的商業紀錄片在製作上多採用同期聲加解說詞的形式,而獨立紀錄片大多採用純同期聲,不同形式的表達是基於創作考慮的,取決於影片的內容以及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是什麼樣的效果。
  • 紀錄片 | 30+部高分文博紀錄片,伴你度過「抗疫期」(內附觀看地址)
    十集的影片將河西走廊從漢至今的歷史串聯起來,中規中矩的主題內容緣何有著如此之高的口碑?場景的選擇與再現,好演員帶觀眾身臨其境,畫面之美、解說之美加上動聽的背景音樂,難怪它會在一眾紀錄片中脫穎而出。雖然部分解說或許有強行拔高之嫌,但是整部紀錄片而言依然是良心之作。相關閱讀:上映八年仍口碑爆表,豆瓣9.5分,這才是真實的唐僧!
  • 「行動劇場:海灣戰爭:1991-2011」 | ARTFORUM雜誌
    「行動劇場:海灣戰爭1991-2011」眼下正在紐約MoMA PS1展出,這個展覽包含一系列實物課程(object lesson),來思考這些「歷史的演員」帶來的長期影響。類似地,如米歇爾·奧德(Michel Auder)1991年的《海灣戰爭電視戰爭》(Gulf War TV War,於2017年重新編輯)標誌著24小時循環播放新聞的興起,這個技術上的進步一方面提供了對戰爭的全面報導,但同時持續不斷的爆炸和死亡畫面也讓觀眾對戰爭的殘酷日漸麻木。
  • 30+部高分文博紀錄片匯總(內附觀看地址)
    十集的影片將河西走廊從漢至今的歷史串聯起來,中規中矩的主題內容緣何有著如此之高的口碑?場景的選擇與再現,好演員帶觀眾身臨其境,畫面之美、解說之美加上動聽的背景音樂,難怪它會在一眾紀錄片中脫穎而出。雖然部分解說或許有強行拔高之嫌,但是整部紀錄片而言依然是良心之作。相關閱讀:上映八年仍口碑爆表,豆瓣9.5分,這才是真實的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