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福長當兵入伍的相關證件。
錢福長的部分軍功章。
老兵錢福長敬軍禮。
銅陵新聞網訊(記者 姜蕊 文/圖)「老人耳朵不大好,平時很少說話,不過當提到他年輕時當兵那會的事,他就會滔滔不絕跟你聊。」提及樅陽縣錢鋪鎮的村民錢福長,很多熟悉他的人都聽過老人講的戰鬥故事。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在幾十年前曾毅然參軍衛國,從朝鮮回國後參與祖國建設時還不幸身負重傷,儘管歷經坎坷,但這位老人依然笑對人生。
小小少年從做工到當兵
1937年出生的錢福長在7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家境並不寬裕的他卻被父母寄予了厚望,送進私塾讀了六年書。在那個知識匱乏、普遍文盲的年代裡,能夠讀書算是一種奢侈,讀了六年更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讀書人」。然而,父親突然離世,給錢福長乃至整個家族帶來滅頂般的重擊,哥哥和母親毅然扛起了這個家。學是不能繼續上了,作為家中一分子的錢福長想到的是如何減輕母親和哥哥們的擔子,數月之後,他決定與同村幾位同齡小夥一起外出做工幫補家裡。
後來,錢福長在淮北某工廠當上了技術工。工作期間,錢福長響應「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的號召,應徵入伍,成了一名工程兵。在新兵營訓練幾個月後,1957年,錢福長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486部隊的一員向著朝鮮出發。
深表感激的朝鮮老百姓
1953年7月,伴著《朝鮮停戰協定》的籤訂,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不過在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之前,還有志願軍部隊接替換防,錢福長便是停戰後來到朝鮮。此時的朝鮮並沒有因為停戰而完全安定,錢福長用「危機四伏」來形容當時的局勢。「我們在夜間站崗,雖然內心有些惶恐,但大家並不懼怕,從未有人言棄,在放哨時都格外警惕。」錢福長還記得每個夜裡放哨的時刻,走到哪裡都緊握手中的槍枝。
生活在朝鮮的日子裡,錢福長和戰友們常常能夠見到周邊的朝鮮老百姓,有時也會幫助老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哪家的豬跑了,戰士們會幫忙找回,哪家的房子壞了,他們也會主動幫忙修補。「他們知道我們中國軍隊對這個國家的付出,因此,他們每次見到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讚我們,有的甚至還往部隊送食物,不過都被我們婉拒了。」錢福長回憶說,在與朝鮮老百姓的相處過程中,當地人學會了說一些簡單的中國話,他們也學會了幾句朝鮮語。「我也會說外語。」這也成了錢福長回國後引以為傲的事情。
回國建設中不慎受傷
1958年3月,部隊回國前,錢福長跟著隊伍來到了一個特殊的地方,那是位於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這裡的山川草木凝聚著中國志願軍灑下的鮮血。錢福長和戰友們不禁潸然淚下,他們走到每一個烈士墓前,向這些犧牲的戰友敬軍禮、深深鞠躬。「臨行前,我們清理了烈士墓前的枝葉與塵土,保持陵園的乾淨與整潔,這或許是我們唯一能為他們做的。」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錢福長陷入了深思。
回國後的錢福長隨部隊來到甘肅省白銀市,參與軌道建設工作。在一次檢查爆破雷管過程中,突然發生意外,雷管爆炸!巨大的衝擊力令正在一旁工作的錢福長深受重傷,他的眼睛、頭部頓時流血不止。工作人員緊急將其送往北京某醫院接受救治。數月之後,恢復良好的錢福長申請出院。隨後,他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時日。多年來的漂泊生涯令他更加眷念故鄉,於是,錢福長打報告申請回到故鄉。
四世同堂,樂享晚年生活
回到久違的故鄉,錢福長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人,一家人相擁在一起,喜悅與激動的情緒化作點點滴滴的淚水。幾年後,錢福長娶妻生子,擁有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如今,四個子女早已成家立業,四世同堂的錢福長和老伴與子孫們生活在一起。
「外公,他們在問您愛不愛看電視!」餐桌旁,錢福長的外孫依偎在他身旁,旁人的言語老人聽不清時,外孫總會湊到老人耳邊大聲重述著。「我很喜歡看電視,電視新聞能讓我了解國家大事,還有那些戰爭片能讓我想起年輕時候的日子。」老人說。「1、2、3,加油!」在一陣歡呼聲中,錢福長和老伴以及他的子孫們共同合影留念,鏡頭前的他笑容滿面,呈現出一位老戰士的幸福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