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其實是隋唐時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

2021-01-07 澎湃新聞
       武媚娘能看到線裝書嗎?稱皇帝為「大家」合適嗎?為什麼武媚娘半夜溜到承慶殿是不可能的?電視劇《武媚娘傳奇》正在熱播,如果將焦點從「切胸」挪到「歷史真相」,還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問題。        

       近日,媒體報導《武媚娘傳奇》即將登陸臺灣,原汁原味地展現波瀾壯闊的大唐氣象,眾網友恍然:原來乳媚娘在路上。

       不過大陸觀眾也不必羨慕,坦誠相見哪比得上若隱若現,而焦點過於集中說不定反而讓我們忽略很多有趣的問題。劇集播出近半,仔細看下來,創作人員也並非一味任性,頗多地方還是可以看出歷史的痕跡,比如稱皇帝為「大家」、羚羊角破金剛石等,但正因似是而非,才讓人真假莫辨。

【稱謂方面】

「武媚娘」本是當時流行歌曲名

       劇中第17集, 武則天以極為霸道的方式,破解了北漠院士出的「找出這片菊花中最美的一朵」奧數題後,又騎著馬、口銜那朵菊花讓唐太宗射了下來,在這場可以寫進「古裝劇腦洞大開史」的「菊花外交」上,很好地展現了大唐的綜合國力,讓太宗很開心,於是賜名「媚娘」。不要在意那朵未來女皇收入懷中的菊花命運,我們來看看「武媚娘」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回事。

       「武則天」之稱,是根據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以及去帝號後的「則天大聖皇后」而來的,後人據此才有了「武則天」這個稱呼(不要問為什麼不叫武大聖),「四庫全書」中只有如《山堂肆考》、《蜀中廣記》等明代以後的文獻中才有此叫法。而另一個大家熟知的名字是武曌,是臨朝稱制後自己取的,大概是嫌原來的名字不夠炸天。曌字是女皇陛下自己造的,其他還有埊、囝等,一共12個,被等掉的打不出來,諸君自行腦補。

       那麼在武曌之前,女皇陛下就是以「武媚娘」為名嗎?兩唐書中說的是,「既見帝,賜號武媚」。實際情況當然不會是看一下就賜了個「媚」字,中間省略多少個字,可以參考《武媚娘傳奇》刪減前後的情況作比較。

       所以說,太宗給武才人的名號是武媚,至於「武媚娘」則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如《樂府詩集》中有陳後主所作的《舞媚娘三首》,又如隋開皇(581-600)末年,太子楊勇宴會上,左庶子唐令則就唱了《武媚娘》。這首歌曲可能有些葷,所以被太子洗馬李綱罵為「淫聲」。但是老百姓就愛這些樸素直白的吶喊,所以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民間都在唱《武媚娘》神曲,似乎應了武媚之名,不久高宗就立已經是昭儀的武媚為皇后。

       在武則天被賜號武媚之前,肯定還有其他稱呼,也就是原名,因為她有個姐妹叫做武順,所以她爹不可能不給她起名字,而天天直呼二丫什麼的,但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了。有學者根據當時對武則天的避諱原則,認為所諱「華」字可能是她的本名,或名字中的一個字。但如此同樣有悖避諱原則,因為她爺爺叫武華。

稱皇帝為「大家」合適嗎?

       劇中宦官或嬪妃有時候會稱唐太宗為「大家」,這是符合當時情況的。大家一詞最早是指卿大夫之家,後來民間用於僕從對主人的稱呼,漸而宮廷中也沿用了民間的叫法,但多為皇帝身邊的親近侍從或嬪妃所用,一般大臣這麼叫就有點傲嬌了。其實,在漢代就已經用「大家」來稱呼皇帝了,如蔡邕《獨斷》中就有「天子自謂曰行在所……親近侍從官稱曰『大家』。」

       在唐代,對於皇帝的日常口語稱呼,正式的一般叫陛下、聖上,親切隨意點的叫大家、官家、聖人(宋代也是如此)。另外也有「主上」之稱,但多是與第三人的對話中採用。至於皇上,只是書面用語,在唐代沒人當面這麼叫。

       民間俚俗稱呼滲透到皇家宮廷除了「大家」「官家」外,還有很多。親屬之間,皇子見了皇帝嚴肅點的一般會叫「父親」、「大人」。在唐代,「大人」作為當面的口頭稱呼語,只可以用來稱呼父母,個別情況可以用來叫直系血親尊長,但是絕不能用於稱呼官員。有點亂是吧,別急,如果表示親暱,扮演「皇家也是有血有肉,像普通家庭一樣親切溫馨」的場景,就可以稱呼皇帝爸爸為「耶耶」、「阿耶」,或者,呃,「哥哥」,就像玄宗管他爸睿宗叫「四哥」,太宗給兒子高宗信末署名自稱「哥哥」,但是「哥哥」同時也可以用於稱呼兄長。至於「父皇」、「母后」這倆詞在唐代,從未做過稱呼語出現。

       皇子見了母親就比較簡單,直接叫「母親」或者由「娘」衍生出的「阿娘」、「娘娘」。皇子自稱的時候,可以稱「臣」或者「兒」,千萬別合起來稱「兒臣」,沒這麼用過,要不回話時就乾脆說名字,「太子謀反,世民殺了」、「韋後謀反,隆基殺了」之類的。

劇中書信中「你說懷吾骨血」文字。        

       皇帝、太子、諸王平時說話也不像想像中那樣,隨時把「朕」、「孤王」、「寡人」什麼的往身上招呼,非正式場合常用的和普通人一樣,自稱「我」、「吾」。「你」在當時也可以用了,所以劇中鄭子章給宮人羅玉珊信中有「你說懷吾骨血」,可能編劇真做了功課,也可能瞎胡搞給碰上了。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奴婢、下屬見到諸王時,一般會叫「大王」,「大」的發音您別笑,就是「戴」。另外,劇中高宗李治小名稚奴,可能讓觀眾感覺到了不適,但當時確實如此。「奴」、「阿奴」系列,在隋唐,男女上下尊卑都可以用來作為自稱,也可以應用到各個階層人士的小名、閨名中,表示憐愛,當然也可以用來罵人。

【制度方面】

唐朝嬪妃級別是怎樣的?

       在《武媚娘傳奇》中,宦官稱呼眾才人時提到一個詞——「御妻」,這是根據《禮記·昏義》中的說法:「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並將之比擬外朝管理機構,如此便可男主外,女主內,齊家治國,內外一體了。這種說法放到周朝自然不合適,不過是理想化的情況。但隨著帝制皇朝以儒家的一套禮儀制度建構國家體系,《禮記》中的後宮制度也逐漸為各朝所照搬。

       秦朝正妻為皇后,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長使等名號。漢承秦制,並屢有增置,尤其是漢武帝,增加了婕妤、娙娥、傛華、充依,漢元帝又設了昭儀,一共十四等。

漢代以後,後宮嬪妃設置多與外朝官比對。        

       其後歷朝又有增設,如貴嬪、夫人、貴人、淑妃、淑媛等,人數也越來越多。唐代初期,沿襲隋朝規制,皇后以下是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世婦二十七員(包括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以及女御八十一員(包括寶林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人,採女二十七人)。另外還有六尚(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工)、六司、六典等女官,逐漸管理公眾事務,也都是皇帝的姬妾。

       雖然這麼規定,但是並不是一定要都有。唐太宗時期,三夫人中的貴妃和德妃當時就空著,賢妃要到高宗時才有名目,所以劇中的韋貴妃、殷德妃、劉賢妃都是為了宮鬥而引進的,不然一個楊淑妃自己鬥起來也沒多大意思。而武則天在李世民期間一直都只是個小才人,遠不及被升為婕妤、充容的徐惠受到寵愛,徐惠死後被高宗追封為賢妃。

為什麼武媚娘半夜溜到承慶殿不可能?

       電視劇第二集武則天半夜溜到承慶殿,戴上長孫皇后生前跳舞的面具,和李世民來了場轉角遇到愛,但這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因當時實行嚴格的宵禁制度,入夜後不得隨便外出。

       貞觀十年以前,由金吾衛(大概兼有北京市警備司令部、衛戍部隊和公安武警系統,甚至城管的部分職能)扯著脖子接力傳聲,提示宵禁的開始和結束。後來有人覺得這種人肉鬧鐘太不方便了,於是提出用街鼓代替,於是在貞觀十年後,我們能看到除去上元節三天外,每天早晚都能聽到三百聲(也有說三千聲)夜禁或報曉鼓。

       按照唐律規定,犯夜禁者,要鞭撻二十。所以杜甫有一次和左金吾衛大將軍李嗣業喝酒刷夜,調戲說:「喝醉了以後如果回去晚了,就怕碰上你們這些城管。」老杜的玩笑雖然很冷,不過卻真實反映當時金吾衛對宮內外的警備和巡查是比較嚴格的。但對於因公事、吉時、兇事以及看病,可以根據文書出入,另外夜禁也只是針對街道而言,坊、市門關了後,你還是可以繼續血拼、散步、開趴的。而對於宮殿內的宵禁則更為嚴格,處罰也更重,要杖八十,甚至有杖殺的例子。

       另外宮內各殿門都有守衛,除太極殿上閤門外,平時都門禁,入殿要檢查門籍,對無籍擅入者要判有期徒刑兩年半,如果帶了器械,問題就更嚴重了。門籍的取得要經過不少手續,而且只是當日有效。武媚娘當時是才人,可能應該居住在掖庭宮,首先出掖庭宮門可能要經歷幾道門卡,到了承慶殿門又要刷卡,而且犯了夜禁,當時就會被拿下。但是犯了夜禁和擅入,應該不是死罪,唐太宗說她這是死罪,指的應該是她順走了文德皇后的面具。唐律規定,偷盜皇家器物是「十惡」中的「大不敬」,是要殺頭的大罪。武媚娘一時好奇心起,一下子就犯了三條大罪,不過主角光環籠罩下,這也都是浮雲。

【物質方面】

武媚娘能看到線裝書嗎?

       《武媚娘傳奇》還在拍攝時,片方曝光了一張武媚娘看書的劇照,就引發一陣口水。當時,唐史學者於賡哲發微博說:「武則天看上線裝書啦,這片子有歷史顧問嗎?」只能說,於老師還是太天真,網友教了他正確打開國產古裝歷史劇的方式:「教授一眼就看到了書,我們一般都只看範冰冰的。」先不管這些,有意思的是片方的回應。據《揚子晚報》報導,範冰冰經紀人穆曉光接受採訪時說,據片方了解,線裝書在漢代、唐代就已經有了。

劇中武媚娘被罰抄長孫皇后所作的《女則》,明顯是線裝書。        

       震!驚!了!難怪有詩云:「聞道漢家全盛日,宣城太守知不知。黃河信有澄清日,宣城太守知不知。」——緩口氣先。人說清兵入關為中國影視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和此劇組一比只能呵呵,人家拍劇之餘做做考據,一下子將線裝書起源推前了一千四五百年,地球已經裝不下他們了。(說好的不吐槽呢)

       好了,接下來,只能說「據現有史料和現有研究,學界公認線裝書出現在明代,在明中期開始流行起來」。在唐末五代之前,不要說線裝書,就是像今天這樣方塊狀的冊子書,都不大見得到。

       東漢中期(2世紀左右),造紙術應用到書籍製作以後,中國書籍的書寫載體為之一變,紙書出現,並逐漸取代簡牘、帛書。希望片方說的線裝書在漢代就出現了,不是指這個。因為雖然由簡牘到紙書,書寫載體發生了極為重大的變革,但書籍的形狀並沒有發生什麼重大變化。簡牘是用繩子將竹條、木條串聯起來,編成冊狀捲起,閱讀時由一側向另一側展開。從一開始,紙書的製作也是沿襲這種形態和方式。所以在唐末五代時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的主要形態都是卷子狀,而不是我們現在的方塊狀。所以對李白、杜甫、白居易來講,書都是捲軸的。

       另外在晚唐的敦煌文書中,還能看到經折裝的書籍,摺疊起來呈方塊狀,更少的還有用線裝訂的冊子,類似於今天的筆記本,但都和線裝差別甚大。要走到線裝書,還要經歷宋元時期流行的蝴蝶裝和包背裝。

真正以羚羊角破金剛石的是誰?

       劇中武媚娘在大朝會上以羚羊角破天獨國師冒充聖遺物的金剛石(應為天竺,當今特有的影視劇避諱法,可以聯繫《大漢天子》、《風中奇緣》、《一步之遙》等劇),這個事還真有,發生在唐代,不過不是武媚娘幹的,而是當時著名的反佛打假鬥士太史令傅奕做的。當時有一印度和尚持一金剛石冒充佛齒,堅不可摧,引得無數不明真相的群眾前往膜拜。傅奕當時臥病在床,就對他的兒子說:我聽說這世上有種東西叫金剛石,堅硬無比,無物能摧,只有羚羊角可以破它,你可前往一試。他的兒子就帶上羚羊角去看這個佛齒。見了之後,就拿出羚羊角一擊打碎了佛齒。(《舊唐書·傅奕傳》)

武媚娘以羚羊角將金剛石破為粉末。        

       羚羊角破金剛石,從硬度上講,不可能,但也有說法是如果使用沉重的大羚羊角砸金剛石,也是有可能碎掉的,因為金剛石雖然硬度最高,但是剛度相對較低,遇到猛烈撞擊也會碎掉。但像武媚娘這樣十指纖纖,舉重若輕地一抹,除了懷疑未來女皇內功深湛外,無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這方面入手研究研究,說不定可以申請個國家重大課題。

       

【延伸閱讀】

榮新江:《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妹尾達彥:《長安都市規劃》,三秦出版社,2012年。

張國剛:《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

馬得志、馬洪路:《唐代長安宮廷史話》,新華出版社,1984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武媚娘」本是唐時一首流行歌曲名
    「武媚娘」本是當時流行歌曲名劇中第17集, 武則天以極為霸道的方式,破解了北漠院士出的「找出這片菊花中最美的一朵」的題後,又騎著馬、口銜那朵菊花讓唐太宗射了下來,太宗很開心,於是賜名「媚娘」。而另一個大家熟知的名字是武曌,是武則天臨朝稱制後自己取的。「曌」字是女皇陛下自己造的,其他還有「埊」等,一共12個。那麼在武曌之前,女皇陛下就是以「武媚娘」為名嗎?兩唐書中說的是,「既見帝,賜號武媚」。
  • 武曌、武才人、武媚娘、武昭儀、天后、女皇,武則天名字的由來!
    武則天、武曌、武才人、武媚娘、武昭儀、武后、天后、女皇!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字就是她一生的寫照。下面我為您講述武則天的每一個名字的由來以及他所譜寫的武則天對應的狀態。武則天后世人均叫女皇為武則天,但女皇在世時卻沒有這個名字。
  • 《隋唐4》於瑩瑩偷師劉曉慶 純美武媚娘獲追捧
    青年演員於瑩瑩飾演的武媚娘與太子李治(鄭斯仁飾)的「姦情」被明妃(劉曉慶 飾)識破,就連太宗(鄭國霖 飾)都有所察覺,但也只是罰她入感業寺出家,後被李治召回宮。最為關鍵的是,武媚娘在太宗等人平治「三王叛亂」及李鎮宗叛亂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從刀口下搶出了未來的唐高宗李治,並全程目睹了雙方的各種鬥爭與反鬥爭手段,無疑為她日後成為一代女皇「武則天」奠定了強而有力的思想基礎。
  • 歷史專家:李世民愛徐賢妃勝過武媚娘.
    《武媚娘傳奇》隨著劇情推進,當初和武媚娘一同進宮情同手足的「傻白純」姐妹徐慧已經完全「黑化」,為爭寵在背後不斷陷害武媚娘,很多觀眾看到徐慧就恨得牙痒痒
  • 《武媚娘傳奇》10大最扯改編
    事實:武媚娘從未懷過李世民孩子,反而在李世民病重時與太子私通在劇中,李世民離開人世沒有來得及向武媚娘告別,武媚娘並未見上李世民最後一面。武媚娘被李治從感業寺接回來時,就懷有身孕,編成了李世民的遺腹子,以太妃身份再度回宮。但是歷史上是武媚娘從未懷過李世民孩子,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兒子後來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總局不同意改成李世民的孩子,後來孩子改成李治的。結果劇中出現與李治抱一抱就有小孩了,改編部分靠配音和剪輯,其中2處武媚娘的心理獨白都是後期加的。
  • 盤點《武媚娘傳奇》10大最扯改編
    事實:李世民時期武媚娘並不受寵,做了12年才人《武媚娘傳奇》用57集的篇幅大肆渲染李世民與武媚娘的情投意合,兩情相悅,甚至在李世民臨死之時,都不忘託付好武媚娘的歸宿。皇上計劃去徵討北方叛軍,武媚娘要求一起奔赴前線,後武媚娘一身戎裝上戰場救李世民。劇中這段劇情過於誇張武則天,武則天是後宮女子,女子上戰場本就稀少,更何況她是後宮嬪妃,況且武則天並未得到唐太宗的寵愛,不會有並肩上戰場之說。6、武媚娘身懷李世民遺腹子
  • 盤點《武媚娘傳奇》10大最扯改編~
    事實:唐太宗時期,獅子驄本是一匹烈馬,不存在下藥問題,武媚娘鐵鞭、錐子、匕首馴服烈馬。劇情中,韋妃通過對唐太宗贈送給武媚娘的獅子驄下藥,想來陷害武媚娘。誰知當天雉奴騎上受驚白馬,武媚娘為救雉奴殺了白馬。
  • 每一首流行歌曲背後的真實故事
    #你最想在樂隊的夏天中看到的樂團#說起流行歌曲背後的真實故事還真不少,在我心裡記憶比較深刻的有下面幾首。beyound樂隊的專輯封面第二首是刀郎的一首西海情歌第三首歌是海來阿木的一首《阿果吉曲》,這是歌是海來阿木痛失愛女,心情悲痛時寫下的一首歌。
  • "武媚娘"孩子他爹到底是誰??
    事實上,原劇中武媚娘是懷上李世民的孩子,但因廣電總局認為不符史實而被迫修改為懷上李治的孩子。該劇到底還有多少天馬行空的改編來滿足冰冰的「武瑪麗」之夢呢?劇情中,韋妃通過對唐太宗贈送給武媚娘的獅子驄下藥,想來陷害武媚娘。誰知當天雉奴騎上受驚白馬,武媚娘為救雉奴殺了白馬。史實上武媚娘的獅子驄事件卻是一窺武媚娘膽量的重要一課,武媚娘自告奮勇想要馴服白馬,對唐太宗要三樣東西:第一,鐵鞭;第二,鐵錘;第三,匕首,說這馬如此暴烈,必須用特殊手段。武媚娘的兇狠和膽色可見一斑。
  • 隋唐演義:凌煙閣中唯一健在的秦瓊,為什麼不反對武則天稱帝?
    上回咱們說到,由於不知道是誰的原因,已經有人提前知道了武媚娘要當皇帝的事。
  • 1982年的流行歌曲
    該劇的主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以及霍大俠的「迷蹤拳」一下子紅遍了大江南北,即便是偏遠的內地,霍元甲、陳真的名字隨著雄壯激烈的旋律,迅速成為一代中國人的偶像。由張鑫炎執導,薛後、盧兆璋編劇,李連杰、於海、丁嵐、計春華、于承惠聯袂主演,最早在香港上映,該片講述的是隋唐年間,著名武術家神腿張抗暴助義,遭王仁則陷殺,其子小虎幸被少林武僧曇宗救出,小虎為報父仇,拜曇宗為師,取名覺遠,習武少林,並落髮為沙彌的故事。影片中的兩首歌曲同為經典,隨著電影的宣傳紅遍全國。
  • 【追劇】"武媚娘"孩子他爹到底是誰??!!
    >《武媚娘傳奇》中範冰冰出家為尼後忽然懷孕,不少網友表示看不懂了,「孩子到底是誰的?」「和李治抱一下就懷上了?」。該劇到底還有多少天馬行空的改編來滿足冰冰的「武瑪麗」之夢呢?接下來為你盤點《武媚娘》中10大最扯改編。1韋妃通過獅子驄陷害武媚娘,武媚娘殺馬救雉奴。 事實:唐太宗時期,獅子驄本是一匹烈馬,不存在下藥問題,武媚娘鐵鞭、錐子、匕首馴服烈馬。
  • 【咪咕辣評】 盤點《武媚娘傳奇》十大最扯改編
    史實上武媚娘的獅子驄事件卻是一窺武媚娘膽量的重要一課,武媚娘自告奮勇想要馴服白馬,對唐太宗要三樣東西:第一,鐵鞭;第二,鐵錘;第三,匕首,說這馬如此暴烈,必須用特殊手段。當時兇狠膽色,可見一斑。【真相只有一個】李世民時期武媚娘並不受寵,做了12年才人  《武媚娘傳奇》用57集的篇幅大肆渲染李世民與武媚娘的情投意合,兩情相悅,甚至在李世民臨死之時,都不忘託付好武媚娘的歸宿。
  • 古力娜扎古裝劇殺青,武媚娘人選是亮點,導演將是收視率的保障
    其實這樣的舉動只能說明,兩人確實都得到了觀眾的喜歡和認可,覺得有可比性。但是卻每次又覺得古力娜扎略遜一籌,這不得不說是因為資源的問題了。雖然許魏洲的影視作品不是很多,但是他的流量確實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跨界歌王第五季》的時候,一首搖滾歌曲直接燃炸了現場。相信還是會有很多粉絲會想看到許魏洲的古裝劇的。
  • 流行演唱學習乾貨丨要把一首流行歌曲唱的更好聽,有哪些小技巧?
    今年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是,要把一首流行歌曲唱的更好聽,有哪些小技巧?楊老師給學生上課是實景圖1、嘆氣式唱歌。很多同學在演唱抒情歌曲的時候會出現聲音生硬,唱歌白,沒有情感的情況。其實這個跟你的語氣和氣息的使用有很大的關係,嘗試在每句話的開頭融入嘆氣的感覺,將氣息墊在聲音下面用以修飾自己的聲音,你的語氣就會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將一些失落、低沉、悲傷的情感詮釋好。2、注意歌曲裡面的強弱對比。在我們的流行演唱歌曲當中最容易把一首歌渲染的有層次感,也是歌手們使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做好強弱對比。
  • 盤點《武媚娘傳奇》十大最扯改編
    不過很多童鞋也是邊看邊吐槽,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劇中最扯的改編。下面小白馬就為大家一一揭秘。1、韋妃通過獅子驄陷害武媚娘,武媚娘殺馬救雉奴。事實:唐太宗時期,獅子驄本是一匹烈馬,不存在下藥問題,武媚娘鐵鞭、錐子、匕首馴服烈馬劇情中,韋妃通過對唐太宗贈送給武媚娘的獅子驄下藥,想來陷害武媚娘。誰知當天雉奴騎上受驚白馬,武媚娘為救雉奴殺了白馬。
  • 萬萬沒想到:盤點《武媚娘傳奇》裡的奇葩劇情
    :武媚娘從未懷過李世民孩子,反而在李世民病重時與太子私通在劇中,武媚娘剛入感業就懷有身孕,劇中改編成了李世民的遺腹子,她以太妃身份再度回宮。劇情中,韋妃通過對唐太宗贈送給武媚娘的獅子驄下藥,想來陷害武媚娘。誰知當天雉奴騎上受驚白馬,武媚娘為救雉奴殺了白馬。史實上武媚娘的獅子驄事件卻是一窺武媚娘膽量的重要一課,武媚娘自告奮勇想要馴服白馬,對唐太宗要三樣東西:第一,鐵鞭;第二,鐵錘;第三,匕首,說這馬如此暴烈,必須用特殊手段。武媚娘的兇狠和膽色可見一斑。
  • 2018超火的4首流行歌曲,馮提莫上榜1首,最後一首好聽到哭!
    2018超火的4首流行歌曲:蕭全的《不僅僅是喜歡》,這是2018非常火的一首流行歌曲,蕭全真的是太有才了,你們喜歡聽這首歌嗎2018超火的4首流行歌曲:馮提莫的《佛系少女》,非常魔性的旋律,聽了真的是欲罷不能,2018這首流行歌真的非常火,尤其是馮提莫唱的,超好聽2018
  • 你看完武媚娘了嗎?快看看這些吐槽!
    史實:武媚娘從未懷過李世民孩子,反而在李世民病重時與太子私通 。在劇中,武媚娘剛入感業就懷有身孕,劇中改編成了李世民的遺腹子,她以太妃身份再度回宮。皇上計劃去徵討北方叛軍,武媚娘要求一起奔赴前線,後武媚娘一身戎裝上戰場救李世民。劇中這段劇情過於誇張,武則天是後宮女子,女子上戰場本就稀少,更何況她是後宮嬪妃,況且武則天並未得到唐太宗的寵愛,不會有並肩上戰場之說。槽點四:韋妃通過給獅子驄下藥陷害武媚娘,武媚娘殺馬救雉奴
  • 一首李春波的《小芳》就可以鄙視現在的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本來就是唱給大眾,讓大眾能觸動內心,引起共鳴。李春波的《小芳》在90年代國內流行歌不算多的情況下,能成為一首傳唱大江南北 一首《小芳》鑄就了李春波,我拭目以待,看以後還有沒有這種百聽不厭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