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武媚娘傳奇》即將登陸臺灣,原汁原味地展現波瀾壯闊的大唐氣象,眾網友恍然:原來乳媚娘在路上。
不過大陸觀眾也不必羨慕,坦誠相見哪比得上若隱若現,而焦點過於集中說不定反而讓我們忽略很多有趣的問題。劇集播出近半,仔細看下來,創作人員也並非一味任性,頗多地方還是可以看出歷史的痕跡,比如稱皇帝為「大家」、羚羊角破金剛石等,但正因似是而非,才讓人真假莫辨。
【稱謂方面】劇中第17集, 武則天以極為霸道的方式,破解了北漠院士出的「找出這片菊花中最美的一朵」奧數題後,又騎著馬、口銜那朵菊花讓唐太宗射了下來,在這場可以寫進「古裝劇腦洞大開史」的「菊花外交」上,很好地展現了大唐的綜合國力,讓太宗很開心,於是賜名「媚娘」。不要在意那朵未來女皇收入懷中的菊花命運,我們來看看「武媚娘」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回事。
「武則天」之稱,是根據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以及去帝號後的「則天大聖皇后」而來的,後人據此才有了「武則天」這個稱呼(不要問為什麼不叫武大聖),「四庫全書」中只有如《山堂肆考》、《蜀中廣記》等明代以後的文獻中才有此叫法。而另一個大家熟知的名字是武曌,是臨朝稱制後自己取的,大概是嫌原來的名字不夠炸天。曌字是女皇陛下自己造的,其他還有埊、囝等,一共12個,被等掉的打不出來,諸君自行腦補。
那麼在武曌之前,女皇陛下就是以「武媚娘」為名嗎?兩唐書中說的是,「既見帝,賜號武媚」。實際情況當然不會是看一下就賜了個「媚」字,中間省略多少個字,可以參考《武媚娘傳奇》刪減前後的情況作比較。
所以說,太宗給武才人的名號是武媚,至於「武媚娘」則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如《樂府詩集》中有陳後主所作的《舞媚娘三首》,又如隋開皇(581-600)末年,太子楊勇宴會上,左庶子唐令則就唱了《武媚娘》。這首歌曲可能有些葷,所以被太子洗馬李綱罵為「淫聲」。但是老百姓就愛這些樸素直白的吶喊,所以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民間都在唱《武媚娘》神曲,似乎應了武媚之名,不久高宗就立已經是昭儀的武媚為皇后。
在武則天被賜號武媚之前,肯定還有其他稱呼,也就是原名,因為她有個姐妹叫做武順,所以她爹不可能不給她起名字,而天天直呼二丫什麼的,但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了。有學者根據當時對武則天的避諱原則,認為所諱「華」字可能是她的本名,或名字中的一個字。但如此同樣有悖避諱原則,因為她爺爺叫武華。
稱皇帝為「大家」合適嗎?劇中宦官或嬪妃有時候會稱唐太宗為「大家」,這是符合當時情況的。大家一詞最早是指卿大夫之家,後來民間用於僕從對主人的稱呼,漸而宮廷中也沿用了民間的叫法,但多為皇帝身邊的親近侍從或嬪妃所用,一般大臣這麼叫就有點傲嬌了。其實,在漢代就已經用「大家」來稱呼皇帝了,如蔡邕《獨斷》中就有「天子自謂曰行在所……親近侍從官稱曰『大家』。」
在唐代,對於皇帝的日常口語稱呼,正式的一般叫陛下、聖上,親切隨意點的叫大家、官家、聖人(宋代也是如此)。另外也有「主上」之稱,但多是與第三人的對話中採用。至於皇上,只是書面用語,在唐代沒人當面這麼叫。
民間俚俗稱呼滲透到皇家宮廷除了「大家」「官家」外,還有很多。親屬之間,皇子見了皇帝嚴肅點的一般會叫「父親」、「大人」。在唐代,「大人」作為當面的口頭稱呼語,只可以用來稱呼父母,個別情況可以用來叫直系血親尊長,但是絕不能用於稱呼官員。有點亂是吧,別急,如果表示親暱,扮演「皇家也是有血有肉,像普通家庭一樣親切溫馨」的場景,就可以稱呼皇帝爸爸為「耶耶」、「阿耶」,或者,呃,「哥哥」,就像玄宗管他爸睿宗叫「四哥」,太宗給兒子高宗信末署名自稱「哥哥」,但是「哥哥」同時也可以用於稱呼兄長。至於「父皇」、「母后」這倆詞在唐代,從未做過稱呼語出現。
皇子見了母親就比較簡單,直接叫「母親」或者由「娘」衍生出的「阿娘」、「娘娘」。皇子自稱的時候,可以稱「臣」或者「兒」,千萬別合起來稱「兒臣」,沒這麼用過,要不回話時就乾脆說名字,「太子謀反,世民殺了」、「韋後謀反,隆基殺了」之類的。
劇中書信中「你說懷吾骨血」文字。皇帝、太子、諸王平時說話也不像想像中那樣,隨時把「朕」、「孤王」、「寡人」什麼的往身上招呼,非正式場合常用的和普通人一樣,自稱「我」、「吾」。「你」在當時也可以用了,所以劇中鄭子章給宮人羅玉珊信中有「你說懷吾骨血」,可能編劇真做了功課,也可能瞎胡搞給碰上了。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奴婢、下屬見到諸王時,一般會叫「大王」,「大」的發音您別笑,就是「戴」。另外,劇中高宗李治小名稚奴,可能讓觀眾感覺到了不適,但當時確實如此。「奴」、「阿奴」系列,在隋唐,男女上下尊卑都可以用來作為自稱,也可以應用到各個階層人士的小名、閨名中,表示憐愛,當然也可以用來罵人。
【制度方面】在《武媚娘傳奇》中,宦官稱呼眾才人時提到一個詞——「御妻」,這是根據《禮記·昏義》中的說法:「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並將之比擬外朝管理機構,如此便可男主外,女主內,齊家治國,內外一體了。這種說法放到周朝自然不合適,不過是理想化的情況。但隨著帝制皇朝以儒家的一套禮儀制度建構國家體系,《禮記》中的後宮制度也逐漸為各朝所照搬。
秦朝正妻為皇后,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長使等名號。漢承秦制,並屢有增置,尤其是漢武帝,增加了婕妤、娙娥、傛華、充依,漢元帝又設了昭儀,一共十四等。
漢代以後,後宮嬪妃設置多與外朝官比對。其後歷朝又有增設,如貴嬪、夫人、貴人、淑妃、淑媛等,人數也越來越多。唐代初期,沿襲隋朝規制,皇后以下是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世婦二十七員(包括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以及女御八十一員(包括寶林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人,採女二十七人)。另外還有六尚(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工)、六司、六典等女官,逐漸管理公眾事務,也都是皇帝的姬妾。
雖然這麼規定,但是並不是一定要都有。唐太宗時期,三夫人中的貴妃和德妃當時就空著,賢妃要到高宗時才有名目,所以劇中的韋貴妃、殷德妃、劉賢妃都是為了宮鬥而引進的,不然一個楊淑妃自己鬥起來也沒多大意思。而武則天在李世民期間一直都只是個小才人,遠不及被升為婕妤、充容的徐惠受到寵愛,徐惠死後被高宗追封為賢妃。
為什麼武媚娘半夜溜到承慶殿不可能?電視劇第二集武則天半夜溜到承慶殿,戴上長孫皇后生前跳舞的面具,和李世民來了場轉角遇到愛,但這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因當時實行嚴格的宵禁制度,入夜後不得隨便外出。
貞觀十年以前,由金吾衛(大概兼有北京市警備司令部、衛戍部隊和公安武警系統,甚至城管的部分職能)扯著脖子接力傳聲,提示宵禁的開始和結束。後來有人覺得這種人肉鬧鐘太不方便了,於是提出用街鼓代替,於是在貞觀十年後,我們能看到除去上元節三天外,每天早晚都能聽到三百聲(也有說三千聲)夜禁或報曉鼓。
按照唐律規定,犯夜禁者,要鞭撻二十。所以杜甫有一次和左金吾衛大將軍李嗣業喝酒刷夜,調戲說:「喝醉了以後如果回去晚了,就怕碰上你們這些城管。」老杜的玩笑雖然很冷,不過卻真實反映當時金吾衛對宮內外的警備和巡查是比較嚴格的。但對於因公事、吉時、兇事以及看病,可以根據文書出入,另外夜禁也只是針對街道而言,坊、市門關了後,你還是可以繼續血拼、散步、開趴的。而對於宮殿內的宵禁則更為嚴格,處罰也更重,要杖八十,甚至有杖殺的例子。
另外宮內各殿門都有守衛,除太極殿上閤門外,平時都門禁,入殿要檢查門籍,對無籍擅入者要判有期徒刑兩年半,如果帶了器械,問題就更嚴重了。門籍的取得要經過不少手續,而且只是當日有效。武媚娘當時是才人,可能應該居住在掖庭宮,首先出掖庭宮門可能要經歷幾道門卡,到了承慶殿門又要刷卡,而且犯了夜禁,當時就會被拿下。但是犯了夜禁和擅入,應該不是死罪,唐太宗說她這是死罪,指的應該是她順走了文德皇后的面具。唐律規定,偷盜皇家器物是「十惡」中的「大不敬」,是要殺頭的大罪。武媚娘一時好奇心起,一下子就犯了三條大罪,不過主角光環籠罩下,這也都是浮雲。
【物質方面】《武媚娘傳奇》還在拍攝時,片方曝光了一張武媚娘看書的劇照,就引發一陣口水。當時,唐史學者於賡哲發微博說:「武則天看上線裝書啦,這片子有歷史顧問嗎?」只能說,於老師還是太天真,網友教了他正確打開國產古裝歷史劇的方式:「教授一眼就看到了書,我們一般都只看範冰冰的。」先不管這些,有意思的是片方的回應。據《揚子晚報》報導,範冰冰經紀人穆曉光接受採訪時說,據片方了解,線裝書在漢代、唐代就已經有了。
劇中武媚娘被罰抄長孫皇后所作的《女則》,明顯是線裝書。震!驚!了!難怪有詩云:「聞道漢家全盛日,宣城太守知不知。黃河信有澄清日,宣城太守知不知。」——緩口氣先。人說清兵入關為中國影視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和此劇組一比只能呵呵,人家拍劇之餘做做考據,一下子將線裝書起源推前了一千四五百年,地球已經裝不下他們了。(說好的不吐槽呢)
好了,接下來,只能說「據現有史料和現有研究,學界公認線裝書出現在明代,在明中期開始流行起來」。在唐末五代之前,不要說線裝書,就是像今天這樣方塊狀的冊子書,都不大見得到。
東漢中期(2世紀左右),造紙術應用到書籍製作以後,中國書籍的書寫載體為之一變,紙書出現,並逐漸取代簡牘、帛書。希望片方說的線裝書在漢代就出現了,不是指這個。因為雖然由簡牘到紙書,書寫載體發生了極為重大的變革,但書籍的形狀並沒有發生什麼重大變化。簡牘是用繩子將竹條、木條串聯起來,編成冊狀捲起,閱讀時由一側向另一側展開。從一開始,紙書的製作也是沿襲這種形態和方式。所以在唐末五代時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的主要形態都是卷子狀,而不是我們現在的方塊狀。所以對李白、杜甫、白居易來講,書都是捲軸的。
另外在晚唐的敦煌文書中,還能看到經折裝的書籍,摺疊起來呈方塊狀,更少的還有用線裝訂的冊子,類似於今天的筆記本,但都和線裝差別甚大。要走到線裝書,還要經歷宋元時期流行的蝴蝶裝和包背裝。
真正以羚羊角破金剛石的是誰?劇中武媚娘在大朝會上以羚羊角破天獨國師冒充聖遺物的金剛石(應為天竺,當今特有的影視劇避諱法,可以聯繫《大漢天子》、《風中奇緣》、《一步之遙》等劇),這個事還真有,發生在唐代,不過不是武媚娘幹的,而是當時著名的反佛打假鬥士太史令傅奕做的。當時有一印度和尚持一金剛石冒充佛齒,堅不可摧,引得無數不明真相的群眾前往膜拜。傅奕當時臥病在床,就對他的兒子說:我聽說這世上有種東西叫金剛石,堅硬無比,無物能摧,只有羚羊角可以破它,你可前往一試。他的兒子就帶上羚羊角去看這個佛齒。見了之後,就拿出羚羊角一擊打碎了佛齒。(《舊唐書·傅奕傳》)
武媚娘以羚羊角將金剛石破為粉末。羚羊角破金剛石,從硬度上講,不可能,但也有說法是如果使用沉重的大羚羊角砸金剛石,也是有可能碎掉的,因為金剛石雖然硬度最高,但是剛度相對較低,遇到猛烈撞擊也會碎掉。但像武媚娘這樣十指纖纖,舉重若輕地一抹,除了懷疑未來女皇內功深湛外,無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這方面入手研究研究,說不定可以申請個國家重大課題。
【延伸閱讀】
榮新江:《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妹尾達彥:《長安都市規劃》,三秦出版社,2012年。
張國剛:《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
馬得志、馬洪路:《唐代長安宮廷史話》,新華出版社,1984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