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冰下都有啥?那裡的百合都會跳舞!

2020-12-23 騰訊網

作者:王自磐(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46億年前地球海洋誕生,從此生命的搖籃孕育出萬物。從極地到赤道,海洋世界生機勃勃,形態各異。但長期以來人類對極地海洋知之甚少,在人們的想像中,只有溫暖的海洋才能孕育出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而在兩極冰雪之下的大海深處,怕是不會有多少生命之物了。但近幾十年來,隨著極地海域考察範圍的逐漸擴大,尤其在南極海洋深處的研究增多,許多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過往的傳統觀念正在被科學新知所修正。有關南極海洋保護的理念,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發展和完善。

我曾17次赴南、北極參加考察探險活動,其中8次隨「極星」號等國外考察船赴極地,在南極地區,我曾領略過「冰下草原」的奇幻景色,也曾見過形形色色的海底生物。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極海底,探索鮮為人知的海底世界。

「冰下草原」生物大聚會

南極位於南半球高緯度極端寒區,也是全球最寒冷和暴風雪最頻繁的地區,通常一年中有8~9個月的時間被茫茫浮冰和積雪所覆蓋。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與熱帶品類繁多的海洋生物世界相比,南極海洋不僅生物多樣性相對較低,其海洋食物鏈的結構也會相對簡單。然而,近十幾年中,隨著許多新的物種不斷被發現,這種傳統觀念正在受到嚴重的挑戰。如此天寒地凍,海裡還會有多少生命?飛鳥以及企鵝與海豹們又吃什麼?其實,當你透過厚厚的冰層,就會驚奇地發現:綠色的海藻連片依附在崎嶇不平的冰底,酷似肥美的「冰下草原」,冰下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與冰面上所見的寒風凜冽、荒蕪蕭條,給人以難以置信的巨大反差,一個充滿奇幻景象的生命世界就此誕生。

南極半島陸架海底軟泥底質呈現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南極海底淺表層的底質環境通常以軟泥底質、砂石混合底質或巖石類硬性底質環境為主。相比於巖石和砂石,沉降到海底的有機碎片和顆粒物更容易與海底淤泥混合,形成富含營養物質的軟底層,進而為海藻、低等單細胞動植物,甚至大型生物等各種底棲生物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棲息環境和營養物質。因而,在軟泥層底質結構的海底,更容易形成種類較多、密度也較大的生物分布景觀。

在這塊沉入海底的墜石上面,生物種類和數量相對稀少,兩株大些的是群體原始珊瑚,以及一些低等的海綿動物,有時也會有蛇尾類的棘皮動物到此覓食。(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海洋中肉眼難以觀察到的硅藻、藍藻和綠藻、金藻等微型、微微型單細胞浮遊植物,作為初級生產者的它們處於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前哨,擔負著直接從海水中吸收、利用溶解碳和其它物質與能量,並轉化為生物物質,繼而向生態系統更高層次傳遞和輸送的第一道關卡。海水單細胞微藻密度大小影響到水體溶解二氧化碳的飽和度,由此影響海氣界面二氧化碳的動態平衡,進而對溫室效應起到調控作用。以原生動物和鞭毛藻為代表的異養單細胞生物,和橈足類、端足類、南極磷蝦等以海洋微藻為食,作為低等次級生產者,綠色海藻為物質和能量進一步向高級消費群的轉化、輸送起到接力作用。

南極海冰區,「冰下草原」——海洋真光層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示意圖。(供圖/王自磐)

夏季,是南極生命的黃金季節,更賦予海洋以旺盛的生命氣息。威德爾海豹、象海豹、阿德雷企鵝,以及數以千萬計的海鳥由北方回到它們的南方故地。它們雖然都在南極海岸棲息地繁衍生息,傳宗接代,卻永遠不會離開有著養育之恩的大海的懷抱。燦爛的陽光為南極海洋初級生產者——浮遊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依靠它們吸收和轉化。浮遊硅藻的大量繁殖,為磷蝦等次級生產者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南極磷蝦之所以被美譽為建造南極海洋生物金字塔的關鍵,完全是因為這些貌似平常的海洋小精靈,不僅是許多魚類、頭足類等處於食物鏈低端消費者的主要餌食,同時還擔當著養活南大洋中包括海洋巨無霸——鯨類、海豹等哺乳動物,以及無數企鵝、賊鷗、燕鷗、信天翁等南極海鳥在內的高端消費群的生計。

吃飽喝足曬太陽的海豹。(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南極海底的海百合(屬棘皮動物)呈五輻射形的身體,伸出十條細長的腕,運動時舞動著自由優美舞姿。(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由於磷蝦行蹤詭秘,人類迄今仍不能確切測算出它的資源量。科學家們估算南極磷蝦的儲量可能在6.5億~10億噸。這一數字表明,磷蝦的資源量是相當有限的,它可以捕撈,但必須嚴加控制。所以,當人們張開大網,在南大洋肆意捕撈磷蝦之時,也要考慮到鯨類、海豹、魚類和海鳥等以磷蝦為食的大型南極動物們所構建的食物鏈及南極的生態平衡。

南極海洋生物金字塔,南極海洋食物鏈基本結構

「另闢蹊徑」的捕獵藝術

如果我們再往南極的海底深處探尋,基於不同類型的地質結構,我們就會發現這又是一個由不同物種、群落和密度構成的生命世界。生活在這個食物鏈中的南極海洋底棲動物,也在這漫長的時間裡進化出了許多「另闢蹊徑」的捕獵藝術。蠕蟲類的線蟲、環節動物多毛類(沙蠶)、海參和海膽、貝類、等足類生物和蝦、蟹等甲殼動物以營養豐富的軟泥底質環境作為自己的「安樂窩」,進而吸引來其他以它們為食的肉食性動物,比如棘皮動物(海星、蛇尾、海參和海百合)以及大型貝類、底棲魚類等。

海底的智多星1號——南極櫛水母

南極櫛水母的捕食撒手鐧是它那能從反口端兩側釋放出的兩條長長的觸手,觸手側肢上的粘細胞使其表面充滿粘液,如果遊走在南極櫛水母的橈足類生物一不小心粘上了,它們就再也無法逃脫,最終成為南極櫛水母的「盤中餐」。

南極櫛水母正爭奪已經被黏液粘成一團的橈足類水蚤

用毒液「守株待兔」的水螅

除了依靠力量和智慧主動出擊的捕食者,也有一些動物選擇「守株待兔」,比如水螅。水螅舞動的觸手就像在海中撒下的漁網,無論是魚子魚卵、還是水蚤,它們一旦觸碰到這些觸手就會被黏住,進而被水螅觸手刺細胞釋放的「注射毒劑」所麻痺,而後水螅便慢慢吞噬整個獵物,從此獵物便永無出頭之日。

淡水環境中,水螅用有毒刺的觸手捕獲遊過身旁的水蚤,毒刺會將捕獲物殺死,然後慢慢撕成碎片,吞噬、消化吸收。

自帶超凡的抗凍能力的伯納奇冰魚

在羅斯海保護區冰冷的海底,生活著T·伯納奇冰魚,T·伯納奇冰魚血液中的糖蛋白分子含有一種能阻止血液冰晶生長的糖肽結構,能保持其體內的血液循環,避免其機體被凍結。而這種抗凍特性,確保這種魚在冰凍環境中得以生存和保持一定的活力,並能穿梭於冰凌縫隙,捕捉它們愛吃的腔腸動物和小型軟體動物等。

T·伯納奇冰魚正在吞噬鰓曳蟲

(圖片來源/南極生物學研討會論文集)

留下人類最後一片淨土

全球氣候變暖加速兩級冰川退縮和凍土消融,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和海水鹽度的稀釋,加上海洋重大洩(漏)油事件頻發和工業有害物質汙染等,這些因素都能將海洋生態系統推入萬劫不復的災難,而最先遭遇不測的就是那些對海水溫度、鹽度變化和海水化學成分改變十分敏感的海洋微藻與低等生物群。這對極地海洋食物鏈而言無異於釜底抽薪,並直接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的癱瘓。海洋生物正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機,生命的絕唱通過食物鏈由低端向高端的蔓延,已一次次向人類發出種種警示!

中國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南極冰海行進中

(圖片來源/極地研究中心)

回溯我們對南極海洋的了解過程,本以為貧瘠的極地海洋,其實孕育著豐富和獨特的生命體系。即使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對海洋的了解仍只是滄海一粟。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全球海洋保護體系,保護已知的具有特殊生態意義的海域,毫無疑問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堅信,只有重視全球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才能給全人類帶來持續向善向好的發展。期待中國今後在全球建立海洋保護區方面,繼續貢獻大國力量。

責任編輯 / 陳天昊 美術編輯 /李子夜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南極冰下800米!發現「異星世界」或改變生命看法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每年都有很多研究人員挑戰世界的極限,這不就有腦洞大的科學家,去研究地球上最寒冷、最神秘的南極大陸,冰雪覆蓋之下是否有生命的痕跡!前段時間人們在南極地區檢測到了歷史最高溫足有20攝氏度,當然這是南極邊緣局部地區,南極大陸裡面全年平均氣溫都是零下70攝氏度左右,環境十分惡劣。南極大陸的總面積佔1400萬平方公裡,而巖石、島嶼能站人的地方不到總面積的7%,但是隨著地球氣溫升高,會有很多冰層融化,說不定會露出很多的島嶼和巖體。
  • 古地圖繪有南極冰下地形,專家懷疑南極曾很溫暖,誕生過失落文明
    但是科學家們卻發現,如果把地球縮小20%,所有的板塊都可以無縫隙拼接在一起。所以,古地球到底發生了什麼?仍然有很多未解的謎團。而這些謎團又因為地球承載了人類的文明,因而和人類文明的演化史混雜在一起。南極大部分地區被覆蓋在將近3公裡厚的冰蓋下,由於冰蓋的重壓,大部分地殼都沉入了海平面以下,地殼最低點位於維多利亞大陸伯德冰川之下,低於海平面2870米。對南極冰下地形的探測,是人類科學發展到上世紀中後期,使用聲波回聲定位系統以後,才準確的描述南極冰蓋下的地形。
  • 冰雪覆蓋厚厚的南極冰層下,都有什麼秘密,南極曾經是綠洲嗎?
    人類踏上南極大陸已經有幾十年了。我們已經知道南極洲是一個覆蓋著冰雪的廣闊大陸。現在,人們想知道的是,厚厚的冰下隱藏著多少秘密?南極冰層下的微生物幾年前,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生物科學副教授布魯諾·克裡斯蒂娜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南極洲。他在古代冰芯和冰川下發現了一些有生命的微生物,這證明南極冰蓋下有大量液態水。這一發現改變了生物學家認為南極沒有生命的傳統觀點。
  • 新冠病毒現身南極,最後淨土或成病毒庫,潛伏冰下待解凍再度入侵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發生疫情的當地已經有數十年沒有任何炭疽病例存在。最終科學家發現,由於全球變暖效應,北極圈內的一處冰層解凍,暴露出了一具70年前的馴鹿屍體。而這隻馴鹿就是感染炭疽死亡的,炭疽病毒在冰下耐心等待了70年後再度現世,造成了不少於2000頭馴鹿感染病毒和20名以上的人類感染者。
  • 南極洲隱藏著138座冰下火山,如果全部噴發,世界將會怎樣?
    南極洲隱藏著138座冰下火山,如果全部噴發,世界將會怎樣?雖然地球對於宇宙來說是非常非常渺小的一個存在,但是對於我們人來說確實非常龐大的,我們生活的地方都是太陽能夠照射得到,溫度適宜,環境情況穩定的地帶,但是地球上存在著不適合我們生活的地方,那就是南北極,不過它們相比起來,南極要冷得多。南極洲有著非常厚的冰層,長達百萬年,那些冰層下是什麼呢?
  • 不如跳舞~幹啥都不如跳舞!電影裡的經典跳舞鏡頭
    《巴黎煙雲》在這部疑似3P疑似百合顏值爆表的電影裡,塞隆女王和佩內洛普·克魯茲在一起的一支舞,成為了這部電影最經典的一幕,電影的前半段沒有戰火的侵蝕,二人活得詩意又放縱,兩人的這支舞就像是愛意的角逐,騷潘偷偷親塞隆那一下簡直粉紅到不行。
  • 【哆啦A夢南極大冒險】這段友情,凍結在十萬年前
    動畫電影《哆啦A夢:大雄的南極冰冰涼大冒險》發布海報劇照,正式定檔5月30日。五人組第一次到達南極卻面臨生死考驗,一場拯救哆啦A夢的戰爭即將展開。
  • 專家在南極冰下發現「新世界」,並充滿了神秘色彩,看完大開眼界
    南極被稱為地球上的最後一片淨土,這裡的溫度極低,四周都被皚皚白雪覆蓋,近年來各國不斷的有科學家來到南極實地勘測,所取得的成果也在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有專家就在南極冰層下發現了「 新世界」,裡面充滿了神秘色彩,看完大開眼界。
  • 南極人造金字塔曝光!揭開南極十大天謎!
    神秘「南極人造人」ningen,對於它的存在一直都有很多爭議,因為目擊的人證比較稀少,但是卻又有很多關於它的描述報導,讓這個神秘的物種出現在人們視野裡,它是否存在一直是個未解之謎。2014年8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南極洲一個湖泊冰下1.5英裡(約合2.4公裡)處發現一個繁盛的生態系統。這個湖泊幾百萬年內一直處在和外部世界隔絕的狀態。
  • 【頭條】《哆啦A夢:大雄的南極冰冰涼大冒險》5月30日全國上映,多張海報大放送!
    ,哆啦A夢帶領夥伴暢遊南極美景,覺醒的古遺蹟給五人組帶來了史上最大危機。南極樂園版海報此次發布的預告中,一個無意間被發現的金環將夥伴們第一次帶來了南極,冰下潛伏著的神秘古城的覺醒給哆啦A夢和夥伴們帶來了史上最大危機——地球將面臨全面冰凍的危險,而面對古城的塌陷、遊樂園的崩塌,沒能抓住哆啦A夢小圓手的大雄造成了兩人的分離,一場拯救地球的奇幻冒險即將開啟。
  • 一月新番是百合的天下,但不是所有的百合動漫都橘裡橘氣
    今年的一月新番可以說是百合動漫的天下,對喜歡的人是很好的事情。但總是有不和諧的聲音出現讓人特別的膈應,有一些人看不起百合動漫說百合是給腐女看的,一看到百合標籤就直接棄番。這樣的話就讓人很不舒服了,那動漫裡的主要角色都是女生就是百合動漫嗎?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我理解的百合動漫。
  • 南極綠了,北極化了,人類的報應終於來了
    南極「綠」了在世界的最南端有一塊被大洋圍繞的大陸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冰蓋享有「世界冷極」也是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南極氣溫首次突破20℃而原本應該是白茫茫一片的南極如今卻出現了片片「綠雪」且部分地區「綠雪」十分繁盛
  • 第35次南極科考陸基首席科學家康世昌返蘭 「南極,一個讓我快樂的...
    作為此次南極科考陸基首席科學家、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研究員於4月13日下午返蘭,並於14日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科考隊取得多項科研成果    經受住了嚴苛的自然環境和「雪龍」船碰撞冰山後帶來的一系列考驗,其中冰區航行就達2102海裡,第35次南極科考隊在科學考察和綜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
  • 25元搶 |《大雄的南極冰冰涼大冒險》,有一種友情叫哆啦A夢 (6.4)
    有哆啦A夢陪伴的童年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哆啦A夢:大雄的南極冰冰涼大冒險》國語版
  • 解密南極「末日冰川」融化之謎
    2002年位於南極半島的拉森冰架崩塌,2008年位於南極半島西南側的威爾金斯冰架中約570平方千米的冰體也發生了崩塌,由此可見,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因南極地區環境惡劣,致使長期以來關於南極洲的地質學研究幾乎空白,隨著近十年期間透地雷達、衛星影像等遙觀技術的不斷發展,南極洲冰下的結構才逐漸被人們揭示出來。
  • 南極冰下八百米處,科學家發現「第二世界」,已顛覆對生命的認知
    以目前人類對地球的了解來說,人類對於地球的認知還沒有達到那麼高的地步,因為地球有大部分的面積都是處於海洋當中,人類也不可能下到海底幾萬米去探究海底的世界,而且南北極也是人類多年來一直想要探究的地方,但是由於氣候的原因,南北極一直成為了科學家們非常頭疼的區域,如果有一天南北極的冰川完全融化
  • 南極人造金字塔曝光 揭開南極14大天謎
    神秘「南極人造人」ningen,對於它的存在一直都有很多爭議,因為目擊的人證比較稀少,但是卻又有很多關於它的描述報導,讓這個神秘的物種出現在人們視野裡,它是否存在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2014年8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南極洲一個湖泊冰下1.5英裡(約合2.4公裡)處發現一個繁盛的生態系統。這個湖泊幾百萬年內一直處在和外部世界隔絕的狀態。
  • 為了南極考察隊員的身體,科學家在南極種菜,生菜黃瓜樣樣都有
    當然沒有水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其次南北極就因為氣溫太低,很多植物都無法在哪裡生存下去。而我們經常吃到蔬菜,或者是一些家禽在南極基本上是不可能成活的。但讓人比較無奈的是,這些可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東西。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你一年不吃肉不吃蔬菜,那你的身體肯定會缺少某種物質。從而體質各方面都會下降,而南極考察隊員們就有這個煩惱。
  • 一個好廚子頂過100個心理醫生:南極料理人
    今兒跟大家聊一部相當治癒的日本電影《南極料理人》。這可是一部相當正經的日本電影,大家別想歪了。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七個大老爺們兒在南極靠一個手藝超群,對生活充滿愛又心思細膩的廚子在冰天雪地中度過漫長且無聊的日子。南極有什麼?除了一望無邊的冰原,凍的人喘不過氣的極寒氣候,稀缺的物資供給,和少的可憐的空氣再也沒有什麼別的東西。
  • 行業丨南極凱旋的測繪人
    圖源: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公眾號@雪龍探極)那麼,在此次南極考察任務中,都有哪些測繪人的身影呢?我們這就來看一下吧。同濟測繪團隊助力規劃「冰上之路」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喬剛副教授、郝彤教授參加了此次南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