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因為是星爺的電影《西遊降魔篇》直接蹦電影院而去,看完感覺還是非常不錯的。回家立馬先寫了歌西遊降魔篇觀後感,說些題外話先:活在我們這樣快餐的時代的確有些悲哀,一部電影好不好先去豆瓣、天涯或者微博上看看評論在決定要不要看,如果看到多數人覺得不好看就不看了。看完別人的評論以後就簡單的否定或者肯定一部電影這非常不好!我也常常受各種觀點的左右,然後再決定去不去看這部電影!其實一部電影好不好,跟別人評論沒有絲毫關係,只要你覺得看得值了,那就是好的,至於別人從各種角度的解讀,只是別人的觀點而已,不應該成為影響我們看電影的指路牌。
總體來說電影非常有層次感,《西遊降魔篇》延續了《功夫》裡面武功越低越先出手,本領越低的人表面上越囂張的思想。由用一個導演執導的基本每部電影都能找到導演的精神特質和結構設置。妖怪出場的順序依次是沙僧、豬剛烈、悟空,妖力越高的,越要等到最後出場!而且描述人性善惡的理念也延續了星爺《功夫》裡的理念,這個世界之所以還值得我們熱愛,是因為有些人守著自己內心的善良沒有動搖,沒有變成換人。雖然星爺從功夫之後加大了對特技效果的追求,喜劇的效果明顯減弱,但是大場面更加烘託出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妖怪的野性難馴,讓人對善和惡有了更深的理解。
電影一開始就是水怪殺人,而水怪就是沙僧。他一出場就兇殘殺人,很直接,屬於最低級的惡,這樣的惡大家還是可以看不出的,很多人都會防備,所以電影裡沙僧開始還能殺成年人,因為大家沒有防備,一旦防備他只能殺小孩了。就像殺人犯一旦貼上了殺了的標籤,再想作惡就難了。只能等待法力高強的人來消滅,也最容易被消滅。
而豬剛烈(八戒)就偽裝了一把,把人肉變成豬肉,把死人變成活人營造美好的氣氛,殺人於無形,讓對方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死了還把人烤著給別人吃,這就更加的惡毒。而且他這樣很難被凡人看破,只有法力高強的人才能識破,因為很難被人發現他行兇,所以他殺人的人應該比沙僧多十倍或者百倍,所以他的危害最大。妖力也要比沙僧強很多。
而悟空就更加惡了,因為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個殺人如麻的妖怪,他有時候甚至顯得有些可愛,被懲罰的時候又顯得可憐。你完全不可能把這樣一個有人性的猴歸為極惡的對象,顯然最大的惡就算是法力高強的人也看不透。電影裡的悟空形象醜陋、個頭矮小,氣質非常的差。他陰險邪惡、暴戾狡詐、野性難馴、殺人如麻、完全是一個活脫脫的禽獸,沒有一點人性。這是星爺對悟空獨到的解讀,也是他對人性之惡的理解。
一起看電影的朋友說西遊降魔篇是一部毀童年的電影,因為孫悟空在我們心中一直是正義英勇、懲惡揚善、掃蕩群魔,是無敵英雄的化身。他敢於打破制度、權力、社會階層等種種枷鎖,是反抗統治階級壓迫的超級英雄,精神領袖。但是這部電影顯然顛覆了悟空的形象,他陰險邪惡、暴戾狡詐、野性難馴、殺人如麻、完全是一個活脫脫的禽獸,沒有一點人性。
相反唐僧那個磨磨唧唧、軟弱無能、膽小怕死、善惡不分,經常做錯事的形象也得到了顛覆。影片裡飾演唐僧的文章根本沒有什麼驅魔能力,卻敢於直面最邪惡的妖怪,試圖用心內的善來感化妖怪,而且他無數次的拒絕了段小姐的愛,這個時候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西遊記裡有無數的美女試圖和他成親。因為在人世間有很多的痛苦,並不是男女之愛能更化解的,唐僧為了完成心中的大愛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小愛,也許他也曾愛過,他內心受到無比的煎熬和拷問,我為什麼不能愛?但是一想到眾生皆苦,他為了追求心中的大愛,所以義無反顧的開始西行,也許他也不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但是他確實有一種信念想要為芸芸眾生做點事情。泰戈爾曾說: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自己的歌。據說真實的唐僧西遊中,陪同他西去的人害怕道路的坎坷,路途上的狼蟲虎豹,所以趁他睡覺之時準備把唐僧殺掉,拿了行李再走,這些人根本就不想著要去西行,在社會上混了一段時間之後,我才懂得了唐僧的偉大。因為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沒有關心別人的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守住自己內心的善良不去害人就很不錯了。而正是有唐僧這樣的人存在,他不被人理解,他被人辱罵痛打,但是他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
就像在《大話西遊》的片尾曲《一生所愛》裡唱的:「苦海翻起愛恨,在世間難逃避命運,或我應該相信是緣分。」每每聽到這首歌都有一種悲涼但又盪氣迴腸的感覺。腦海裡浮現:前方的道路艱辛,但我仍執著向前,我今世前緣,都散落在滾滾紅塵之間,我註定一路向西,去追求心中的大道,把愛恨遺留在塵世之中。只不過大話西遊裡是悟空,而這次是唐僧而已,星爺有他自己的解讀。
蘇霍姆林斯基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訣」在於,當一個人還在少年時代的時候,就應該在宏偉的社會生活背景上給他展示整個世界、個人生活的前景。顯然最開始的時候唐僧並沒有得道,他的師傅告訴他就是差一點點,那一點點就是他並沒有經歷失去最愛之後的痛苦,他沒有對這個社會進行更深層次的體驗,直到他看到悟空可以那麼邪惡,舒淇飾演的段小姐可以為了自己而死,他體會到了世上最大的痛苦,然後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愛別人,而不是仇恨這個世界。
電影裡最初的兒歌三百首為什麼會變成最後的大日如來真經,其實人性本善,在被社會慢慢傷害之後善良的人才變得邪惡,因為被別人劇烈的傷害才會更加劇烈的殘害別人。電影裡的沙僧和八戒其實都是可憐之人,他們都被別人傷害致死,怨氣不消才化為魔來傷害別人,人們種下惡因就必須食惡果。善良其實並沒有力量,只能是被傷害的對象,但是被劇烈的傷害之後依然堅持堅持善的人才是偉大的,所以兒歌三百首變成大日如來真經是唐僧經過極度痛苦的歷練之後堅持善念的結果,這是常人很難做到的,我們都是被別人傷害之後才去傷害別人,而不是被傷害後去用善感化傷害你的人。
西遊降魔篇劇情確實有一點點恐怖,但真的還好!如果實在承受不了裡面的恐怖劇情可以選擇性不看。但是從現場很多女性的聲音中可以判斷,感覺她們雖然確實有點小震驚,但沒有聽到尖叫的。小孩也沒嚇哭,相反有些所謂恐怖鏡頭他卻笑得很happy,笑得大家有想把他亂棍打出的衝動!這小孩看到怪物居然不驚反笑,難道是變異了?但是我覺得這恐怖是必須的,不恐怖不足以體現人性之惡,比如吃人,把人烤著吃,比如悟空咬死人。
只能說《西遊降魔篇》沒有《大話西遊》那樣對愛情有那麼深的解讀。但是大家看到沒有題目叫降魔篇,而並沒有告訴你叫《西遊愛情篇》,所以電影講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善惡,穿插了一段愛情,如果你非要同《大話》那麼經典的愛情片相比較的話,那麼我也就無話可說了。
「老外告訴我,臺灣的女孩,舒淇最美」。月光下,《一生所愛》響起,舒淇一襲白衣,緩緩起舞。黃舒駿的這句詞,就浮現在我的腦海,直至曲終人散,仍揮之不去。舒淇演過那麼多的角色,都沒有打動我,除了這一次。那生澀的舞姿背後,有著一種倔強、嬌嗔的風情。這一生所愛,玄奘看痴了,我亦沉醉。
西遊降魔之前,周的電影我最喜歡的是《喜劇之王》。與尹天仇過夜後,張栢芝晨起坐在窗臺上,窗外是碧藍的大海,襯衣欲遮還羞,長發撫肩,……那一段的對白與配樂,始終是我心中最美的橋段。
可惜,在人間煙火裡摸爬滾打這麼多年,張更多的是風塵氣了。
如果我們苛求,甚至稱不上苛求,只是多想一下。西遊降魔,仍有諸多可推敲之處:感情戲太少,造型太醜,臺詞不夠精粹,搞笑橋段老套,3D不夠精細,太驚悚……這樣的指摘,我在豆瓣上看了不少。但我從來就不敢確信,自己2個小時,可以理解別人多年來,已於心中千百回的推敲。
期待越多,失望越多。以自己的標準、價值觀,來評判他人,失望,批評,都是自然,也是權力。對於很多70、80後來說,在看西遊降魔之前、之中、之後,腦中可能滿滿的都是《大話西遊》、周的種種,歡笑與感動。很多人忘了,我們懷念那些電影,無非是懷念自己的時光,就好像豆瓣上有人說的「如果你現在看周星馳,不再像當年那樣笑成傻逼,不是因為你不傻逼了,而是因為你已經以為自己不再是當年的傻逼了。」以今日之我來否定過往的自己,是再傻不過的事情了。
今日黑星爺的,往好裡說是百尺竿頭,求人更進一步,求全責備擺了。無可厚非。
跟技術流不一樣,我看電影喜歡設身處地,時時關切自身。一句臺詞,一個橋段讓我記住就已足矣。再爛的電影,都有它的好,發現它的好,也許才能更明白它的不易與可進之處。我想這是應追求的一種大節。
這部電影許多細節,讓我敬佩不已。1、舒淇於月光下的舞姿,大巧似拙;2、驅魔人和西遊記,一東一西,天衣無縫;3、造型醜陋,各具深意;4、沙和尚可以是魚精,豬八戒可以瘦,孫悟空可以恨;5、道具別致,高老莊那一場有心旌神搖之感;6、金箍,可以是武器,是定情之戒;……還有那些特效,場景,沒有千百回的推敲,強迫症般的頑固,是做不到的。
但周星馳做到了。
這也許就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吧。這世上的好電影,好小說,多是那些固執、偏執到令我們難以置信的人做出來的。什麼事情,做到極致,總有一種美。再普通的人,能數十年如一日,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情,總能挖到自己的那一股泉。可惜,於你我來說,多數的時候,總在跟著流俗四處走,追趕潮流,最後又被潮流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