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義》中,通天教主絕對是位強橫人物。
通天教主之所以強橫,一來是修為不凡,早早達到混元大羅金仙之境;二來是他手中仙寶神器眾多,其中又以誅仙四劍最為霸道。
誅仙劍、絕仙劍、戮仙劍、滅仙劍等四把仙劍本是鴻鈞老祖煉製,早在混沌時代就擁有偌大名聲,每一把都擁有滅聖能力。
元始天尊與通天教主兩人關係早就不和,早在封神大戰開始以前許多年,兩兄弟就已經成仇。
元始天尊乃闡教教主,居於西方崑崙山。通天乃截教教主,居於東海碧遊宮。然而世界雖大,各種資源卻是有限。在達到聖人之後,所需資源更是龐大,要想在達到混元大羅金仙以後更近一步,實在難上加難。
按照道理,元始天尊修行在前,通天教主拜入師門在後,鴻鈞老祖應著重培養元始天尊。並且,元始天尊門人雖少卻個人都是精英,十二金仙在人間收徒傳道,香火鼎盛,廣受百姓崇奉。
反觀通天教主,門下多是飛禽走獸,喜歡搞什麼有教無類,門人弟子雖多,卻烏煙瘴氣。有許多殘害生靈的妖邪人物。
通天教主性格桀驁,截教人馬龍蛇混雜,鴻鈞老祖本該對截教進行壓制,對通天教主提出勸戒,可是,在分寶崖前,鴻鈞老祖一口氣分給通天教主四把先天寶劍,以至於通天教主實力暴漲,更加胡作非為。
鴻鈞老祖如此偏袒通天教主,他到底在想什麼呢?
原來鴻鈞老祖在下一盤極大的棋。
當時的封神世界總體可以分成東西兩大部分,東方以道門為主,居住著闡教截教等眾多道家仙人;西方以西方教為主,住的乃是接引道人準提道人等西方教門人弟子。
也就是說,鴻鈞老祖實力雖強,然其道門勢力還局限於世界的東部。要想將道門發揚光大,鴻鈞老祖就必須將西方教吞併。可是西方教能夠在世界的西部屹立無數年,必然有其原因。
封神原著中雖然沒有提到接引道人準提道人之上還有沒有師父,但可以想見,西方教能在鴻鈞老祖眼皮底下,在元始天尊老子等人開闢的封神世界內佔據半邊大陸,其根基必然不凡。極有可能存在一位超級聖人。
因此,鴻鈞老祖要想達成目的,就不能明目張胆蠻幹。他選擇的方式是化整為零,分化瓦解——既派遣大量道門仙人混入西方教,佔據西方教高位,掌握西方教權力,最終徹底改變西方教。
當時的西方教,奉行清淨政策,無數年來都不沾染紅塵,也不與東方道門來往。
鴻鈞老祖要想推行自己的計劃,就必須拋出一個絕大的誘餌,引得西方教上鉤。
要想讓西方二聖覺得有機可乘,那就先必須讓東方道門發生「內訌」,給人一種兄弟相殘,紛爭不休,外人則有機可乘,可以渾水摸魚的假象。
因此,鴻鈞老祖在立元始天尊為闡教教主後,又別立一個截教,讓通天道人為教主。於是在東方世界就出現了兩強並立的現象。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元始天尊果然與通天教主鬥了起來,加上鴻鈞老祖有意無意打壓一個扶持一個,雙方的矛盾更是水火不容,彼此成仇。
那時,元始天尊的闡教勢力雖弱,卻有大師兄老子相助。老子實力絕強,比鴻鈞老祖也相差不遠。有他力挺,即便截教有再多門人弟子,也是枉然。
如果雙方勢力相差懸殊,那根本爭鬥不起來,於是鴻鈞老祖特意將可以滅聖的四把先天寶劍下賜,有了四把仙劍之後,通天教主實力大漲,信心倍增,就算在大師兄老子面前,通天也終於有信心一戰。
於是後來就發生了籤押封神榜行動。在闡截二教鬥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西方教果然趁虛而入,他們自以為在封神大戰中招收了許多門徒,擴充了宗門勢力,實際上西方教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成了東方道門的一個分支。
原著中已經有交代,在封神大戰結束後不久,燃燈道人就接替接引,成為西方教第二任教主,在千年之後,多寶道人重生為如來佛祖,成為西方教第三任教主,並且在他的大力改革下,西方教改名為佛教。
燃燈道人乃闡教高人,多寶道人為通天教主大弟子,二人看似門派不同,實則都是鴻鈞老祖門下。
經過千年運作,西方教已經從那方世界徹底消失,剩下的只有臣服於鴻鈞老祖的佛門勢力,不知不覺中,鴻鈞老祖已經完成了大一統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