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剛從一個草根藝人變成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嘗盡苦辣酸甜,也嘗盡各種不公的待遇,臺前自然風光,可臺後的滋味真就應了納蘭容若的一句詞「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作者:夢暖傾城
來源:經典短篇閱讀(ID:yuedu365)
李玉剛《新鏡花水月》演唱會
《新鏡花水月》以「驚夢」(杜麗娘)為序曲起,依次是「傷花」(虞姬)、「問月」(嫦娥)、「霓裳」(楊玉環)以「葬心」為尾聲終。
怎當他慢斂秋波那一轉
——觀李玉剛《鏡花水月》(舊版)演唱會有感
作為一枚鐵桿的剛絲,《新鏡花水月》視頻看了不下5遍,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玉剛果然是塊美玉,手眼身法皆精妙,全身上下都是戲!最精妙的還是那一雙慢斂秋波的眼睛。妙在何處?請諸位聽我細細道來。
一、杜麗娘
湯顯祖的《牡丹亭》為我們刻畫了一位為情死為愛生的少女杜麗娘的形象。其中《遊園》、《驚夢》更是不朽的經典。這兩齣折子戲中,杜麗娘見到滿園春色忽生惆悵,聯想到自己的青春年華就像美麗花朵黯然凋謝,進而恍惚入夢,與一位拿著青翠柳枝的少年柳夢梅你儂我儂,夢醒後百感交集心碎神傷。演出中對於眼神的要求是很高的,多一分太妖嬈,失去了大家閨秀的身份;少一分不嫵媚,無法表現青春少女的可愛可疼。玉剛依靠他那雙傳神的眼睛把杜麗娘複雜的心理特點展現得恰到好處,實在不容易。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都付與斷壁殘垣……」,眼神開始時是一霎那的驚奇與喜悅,被禮教家規禁錮的生命好不容易得到喘息,怎能不肆意綻放?
沒過多久,眼神逐漸滲透委屈和不甘。好花不常在。可花兒總算有她這位有心人關注過,即使凋謝也不枉此生了。那自己呢?有誰問過她的喜怒哀樂?有誰聽過她的知心話?連裙子上繡個雙飛的蝶兒都要被父母訓斥不守閨訓,她的自由在哪裡?她的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時,眼神帶著一點哀愁,為女孩兒的薄命心酸,為無法找到託付終身的如意郎發愁。
當柳夢梅出現,與夢中的杜麗娘(另一崑曲演員扮演)「忍耐溫存一晌眠,是哪處曾相見,早知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時,玉剛的表演是慢舒衣袖,斜靠桌旁假寐,眼神充滿了羞澀、甜蜜,同時也帶著微微的緊張。從來沒有接觸過異性溫存的杜麗娘在彷徨、猶豫和掙扎後,終於掙脫了「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大網,沉醉在美好的愛情之夢裡。可惜好夢易醒,最終杜麗娘不得不面對冰冷殘酷的現實,夢中人,難尋覓,夢中情,難再圓,伴隨著悽清的《佳人曲》,杜麗娘壓抑無奈的眼神在觀眾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痛。
二、王昭君
很多人認為昭君出塞一定是悽悽慘慘戚戚,把一個好端端的昭君愣是搞成個因為爭寵失敗被迫遠嫁的怨婦,。殊不知,兩千多年前,中國出現了「南有大漢、北有強胡」的對峙局面。胡漢之間時有爭戰,百姓遭受苦難,冤冤相報何時了?和親成為「化幹戈為玉帛」的明智選擇。
舊版《鏡花水月》中《昭君出塞》
(《新鏡花水月》中沒有《昭君出塞》)
昭君勇敢應詔,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和親後漢室與匈奴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戰爭。兩國「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幹戈之役」,欣欣向榮。某種程度上說,胡漢和親是北方草原文化與中國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昭君功不可沒。
玉剛的表演把我們帶進昭君難以用筆墨形容的內心世界。
先是粗獷的《敕勒歌》作鋪墊,再是雄渾的樂聲響起。大漠雪,關山風。昭君身披大氅款款走來,最後看一眼故鄉,和親這金剛鑽的活兒也不是隨便什麼佳麗就能攬下的。畢竟在過去的條件下出塞和死了沒有區別。「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首先地理環境就很惡劣。養尊處優的宮妃去過茹毛飲血的生活,沒點過硬的心理素質扛不下來。其次,誰也不能擔保和親之後就不會發生戰爭了。一旦再次交戰,「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自己作為敵方大本營的重要一員,漢軍過來大刀一揮直接就咔嚓了。生命安全根本沒有保證,小心臟承認不起啊。所以這裡就體現出昭君的膽識和魄力。這女子面對未卜的前途,縱然心裡暗潮洶湧,臉上卻依舊時得體的微笑。儘管這微笑讓人心裡酸酸的。
雖然遠嫁漠北是昭君自請,但她依然是有血有肉的凡間女子,不是神壇供人膜拜的偶像,仍然躲不開一個沉重的情字。盈盈淚光,還是透露出太多的不舍。從此後只有一輪孤月伴隨左右,再想聽聽親人的聲音,再想看看中原的景致,再想嘗嘗故鄉的美食都只有在夢中。回首,回首,不斷地回首,萬種傷心收在眼角,化成深情一眺。雲知否,漢宮妃子何所願?雁解否,香溪女兒何所牽?
「淚溼衣襟,別斜陽裡……故國千裡,歸無計」,昭君叫侍女取過琵琶,脫去大氅,身著白色繡有金色花紋的衣服,輕輕撥弄琴弦。音若流水。情如皎月。一曲彈罷,眼中划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痛楚,將琵琶置於黃土之上,面朝故國莊重地叩拜,目光虔誠。
該走了,為了家國天下的平安,為了眾多宮內姐妹的性命,也為了自己從此離開建章宮的孤衾寒冷和上林苑的柳下傷春。昭君重新穿上大氅,眼神清澈如水:別問是否有恨,需知抬眉放眼天地寬。此一去任重道遠,明大義氣貫長虹。只要此身去後烽煙平息芳草青青,只要此身去後國泰民安骨肉團圓,只要此身去後兩國永結同好平等相待,哪怕「山水一程,風雪一身」,哪怕魂留塞外鴻雁傳情,昭君也願意,也滿足,也心安。緩緩地走,緩緩地行,要出關了,昭君回頭,朝著故鄉緩緩地揮手,最後定格的,是她留給故鄉溫暖的眼神和溫暖的微笑。
三、虞姬
楚漢相爭,劉邦用了四面楚歌之計,動搖項羽的軍心,致使項羽大敗。霸王別姬的故事也就從這裡開始。玉剛給我們塑造了一個集柔情和剛烈於一身的虞姬,叫人過目不忘。
「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這裡出帳外且散愁情」。虞姬登場了,當看到破爛的軍旗,心灰意冷的士兵,聽到四面包圍像魔音一樣的楚歌,她明白項羽大勢已去。這裡有個細節玉剛處理得很好,虞姬背對項羽時低頭拭去悲戚的淚花,可一旦轉身面對項羽時,她又帶著笑,輕撫項羽的後背,寬解霸王的心。那一種強顏歡笑的苦澀深深抓住了觀眾的心。
為了給項羽打氣,也為了最後一絲殘存的希望,虞姬開始舞劍。這段劍舞,剛柔並濟,虞姬堅定執著的眼神始終沒有離開霸王,她在告訴自己的丈夫,無論是榮是辱,她都會生死相隨!
忽然音樂急轉而下,戰亂中夫妻離散,虞姬痛苦難耐,幾次狠心推開項羽讓他衝出重圍,但項羽不離不棄。最後一次重重地甩開霸王的手,虞姬目光決絕,毅然舉劍自刎,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愛人的重生!晴空霹靂,天地變色,虞姬用鮮血書寫了一段關於情與義的悲壯傳奇!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就像《葬心》的音樂一樣,從最初的哀婉轉向最後的嘹亮。當李玉剛帶著純淨的眼神、燦爛的微笑,一身男裝打扮重回舞臺時,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也許,這是對他最好的獎賞。以一首我寫的《贈玉郎》結尾吧,算是向偶像致敬:「風卷綠蘿帶,日照紅榴裙。辣風妒雨狂,憔悴損芳顏。無意碾作塵,銜霜映雪開。冰肌何處去,穹宇唱銷魂」。
我們注重分享。文字美圖素材,來自網絡。對原文作者,深表敬意。
如有版權異議,請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