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滑縣抓住農閒施工黃金期,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為現代農業補齊短板、打好基礎。
11月24日,初冬的天氣已比較寒冷,而在4000公頃高標準農田半坡店鎮片區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二級河道清淤、襯砌明渠等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重型卡車來回穿梭,機器轟鳴,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我們現在進行的是二級河道襯砌明渠地梁澆築。趁農村農閒黃金時期,我們加班加點幹,爭取到月底保質保量完工。」滑縣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19標段襯砌明渠項目負責人劉斌說。
滑縣區域面積1814平方公裡,農業享譽全國,是全省第一產糧大縣,素有「豫北糧倉」之稱。該縣耕地面積13萬公頃,常年糧食種植面積在19萬公頃以上,年糧食總產量為145萬噸。今年,該縣總投資9000餘萬元,繼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進行苦水區改造,引黃灌溉,改良土壤。
「我們正在施工的是高標準農田疏浚開挖溝渠項目。這條河長3000多米,現在施工了近一半。項目建成以後會引灌黃河水,補充地下水源,節約灌溉成本,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滑縣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20標段疏浚開挖溝渠項目負責人伍俊營說。
除此之外,該縣還按照「統籌安排、集中使用、各負其責」的原則,將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小農水、現代農業等建設項目有效整合、集中投放,握指成拳、放大效應,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為糧食穩定增產打下堅實基礎。
棗村鄉西徐營村77歲的袁鬥是一個種地「老把式」,今年種植了1.3公頃小麥。他告訴記者,這些年,持續加大的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讓他從中得到了不少實惠。
「現在修的都是水泥路,種地是成方連片,產量是一年比一年高,連續增、連年增,種地比以前方便多了,一刷卡就出水,豐收有保證。」袁鬥說。
滑縣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落實藏糧於地戰略、鞏固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舉措。該縣按照「全縣一盤棋、措施一體化、宜大不宜小」的原則,打破鄉鎮界限,在全縣規劃了10.3萬公頃高標準農田,綜合統籌田間道路、水利灌排、林網防護、電力配套等項目,使項目合理歸併,力爭使高標準農田內的田、路、井、渠、電、林等基礎設施全部達到高標準,建成示範區內基本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良好生產格局,增強農田抗災、減災能力,為糧食穩定增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面積的高標準農田助推了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推廣,使農業生產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推動了糧食增產量、增效益、降成本、補短板生產格局的形成,種糧效益節節升高。」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股股長盧曙光說。
「今年,我們縣建設高標準農田4000公頃。目前,全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8.6萬公頃。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縣的農業基礎條件明顯提升,抗禦自然災害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當前,我們抓住有利時機,倒排工期保進度,加速推進項目施工。同時,嚴格按照項目設計和建設施工要求抓好工程建設質量,為現代農業補齊短板打好基礎。」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紅慶說。
責任編輯:銀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