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鐘的線上微課,鏡頭前只有一個人,背後卻是整個教研組的付出。海珠區一大批名師精心設計的課程,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學有所獲。「我們希望在每個環節處理上,把知識點講透,讓孩子們即使隔著屏幕也能學得紮實。」海珠區北大附中為明廣州實驗學校英語名師彭娜說。海珠區教育局還通過探索委託管理辦學機制,逐步建立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教育服務體系,分別引進廣州市第六中學和執信中學品牌,在琶洲地區開辦六中長風中學和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有效提升東部地區的辦學品位。面向未來,海珠區將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標準引領、區域聯動、特色助推」的海珠發展模式,努力推動教育事業進一步全面均衡優質特色發展。
備課從晚上10點討論到凌晨5點
20分鐘的線上微課,鏡頭前只有一個人,背後卻是整個教研組的付出。
海珠區教育發展研究院小學英語教研員朱秀妍告訴記者,接到任務後,英語科馬上成立了備課組,在線上集體備課、磨課。每個教學設計與PPT上的每一句話,大家都要琢磨很久,精益求精。備課完成後,錄課老師都要進行試講,把音頻發到群裡,經過區、市多次修改審核,才最終定下講課的內容。第一位在廣報中心錄課的是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英語名師劉曉嵐,整個錄製一氣呵成,時間剛好是19分30秒。準備之充分、現場表現之優秀,讓錄製團隊禁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海珠區北大附中為明廣州實驗學校的英語名師彭娜告訴記者,為了讓自己講授課程適合全市絕大多數的六年級學生,她和備課組一起把教案和講稿修改了10多遍。有一次甚至從晚上10點討論到凌晨5點。「我們希望在每個環節處理上,把知識點講透,讓孩子們即使隔著屏幕也能學得紮實。」彭娜說。
體育課引入親子互動遊戲
杜俊華是廣州市海珠區怡樂路小學的體育老師,他告訴記者,為了讓孩子健康宅家,體育科組設計了一系列居家練習的課程,非常適合在兩平方米以內的空間裡鍛鍊。「現在非常重視孩子體能素質的發展,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著重從體能提升這方面來設計。」杜俊華說,鍛鍊的場地小了,鍛鍊的趣味性不能少。例如平板支撐的內容,他就會設計成一個移動的狀態,讓孩子們不感到枯燥。同時,課程中還引入了許多親子互動的小遊戲,帶動全家一起運動,也促使家長和孩子在非常時期增加溝通。不僅如此,許多鍛鍊內容可以就地取材,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可以將礦泉水瓶、水杯、抽紙,甚至橡皮擦變成鍛鍊工具。一大批名師精心設計的課程,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學有所獲。
每一個細節都精雕細琢
在廣報中心錄製現場,每一節課的錄製都由教研員帶隊參與,至少兩位老師在鏡頭背後當助手。海珠區北大附中為明廣州實驗學校的英語名師彭娜在錄課時,一位老師舉著手機全程錄像,另一位老師則化身「場記」,埋頭記錄每一個不太完善的地方。初錄完畢,三位老師聚在一起,對著視頻和筆記本一處一處地摳細節。「這裡,我覺得肢體語言可以再豐富一點。彭娜說,有時候錄著錄著有些小卡殼,她便說「123」作為提醒,然後接著講。每當此時,攝像機背後的工作人員,臉上都帶著善意的笑容,沒有一點不耐煩。他們的笑容,舒緩了彭娜的緊張情緒。為了孩子們的健康、為了孩子們的成長,所有人都在竭盡所能,為抗疫貢獻一分力量。
「還有這裡,語速可以再放慢一點。」老師們細緻討論著需要再補錄的片段,力求呈現最完美的課堂。海珠區瑞寶小學美術老師趙韶亮在錄製時,一名老師在鏡頭後舉著提詞板,讓趙老師在講課時更加流暢。
海珠區在校(園)學生約17萬人
據介紹,海珠區地處廣州市中心,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教育發展力持續提升的老城區之一。全區總面積90.4平方公裡,下轄18個街道、256個社區,2018年常住人口169.36萬人、戶籍人口105.78萬人。
全區現有298所區屬公辦民辦中小學、幼兒園、職業中學,其中公辦中小學88所(不含6中)、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幼兒園43所、職校1所、特教學校1所;民辦中小學28所、幼兒園120所、託兒所14所、職校1所,在校(園)學生約17萬人。
面向未來,海珠區「一區一谷一灣」的空間規劃布局和琶洲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紅利,將對海珠產業和人口結構調整產生深遠影響,海珠區將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標準引領、區域聯動、特色助推」的海珠發展模式,努力推動教育事業進一步全面均衡優質特色發展。海珠區教育局通過實施優質帶動、資源整合,實行資源共享,促進共同發展,逐步實現發展聯盟,聚焦內涵發展與整體水平提升。
▼▼▼
海珠參與「廣州課堂」錄製老師介紹
1.語文
海珠區同福中路第一小學李元勇
課程時間:3月9日9:20-9:40;3月11日10:10-10:30;3月12日9:20-9:40
已記不得多少個通宵達旦,多少次推倒重來,只記得2000多條備課留言,18個小時的備課錄音,更記得教研員們的悉心指導,組長的有序安排,備課團隊一字一句的推敲……因為我們都知道:此刻,只有精益求精,才是師者仁心;只有全力以赴,才是責任擔當!
2.語文
海珠區逸景第一小學熊風
課程時間:3月13日9:20-9:40;3月16日9:20-9:40;3月18日10:10-10:30
線上教學,與實際課堂不同,老師的面前沒有學生,鏡頭之外的屏幕前卻有萬千學子在聽課,但距離的遙遠,絲毫不妨礙知識和理想的傳播。
3.藝術
海珠區瑞寶小學趙韶亮
課程時間:3月11日11:05-11:25
這次的工作更是令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老師只有緊跟時代發展,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水平和課堂效益,給學生創設更多、更好的美術學習機會,才能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才能讓學生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
4.藝術
海珠區江南新村第二小學呂家琳
課程時間:3月18日11:05-11:25
為了一節音樂課我是天天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無法自拔,因為會擔心自己的表現沒有將音樂課堂的精華展示出來,課堂上的語言是否言簡意賅,能否給到學生清晰的引導。一節短短20分鐘的音樂課凝聚了我背後一支強大團隊的力量,海珠區小學音樂備課組每位老師從教學內容的選定,教學設計的撰寫,教學課件的製作等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5.綜合實踐活動
海珠區後樂園街小學黃昕
課程時間:3月31日11:05-11:25
二月春來早,接到錄課任務的我,激動的同時又深感壓力。區教研員和我們備課小組,協同工作,線上推敲,反覆演練,我也根據這節課的特點錄製了廚餘垃圾堆肥方法的視頻,期待為廣州六年級的學生們帶來快樂的科學探究活動。
6.數學
海珠區實驗小學副校長、數學教師簡敏豪
課程時間:3月13日11:05-11:25;3月16日10:10-10:30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在這個居家學習的時光,你總能看到抗疫中一幕幕感人的場景,都是你與全社會共同學習與思考的契機。希望同學們多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究,自覺自律,非常時期收穫非常成長。他日再聚校園,祝願你已成為更好的自己!加油!
7.數學
海珠區昌崗中路小學數學老師馮明慧
課程時間:3月9日10:10-10:30;3月17日9:20-9:40
「停課不停學」,我在思考:作為教師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其實,我們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關心每一個學生。這次錄課,正好可以讓我有機會為全市在家的學生送上老師的一份關心和問候,送上知識的「果實」,讓他們在家也能學有所成。
8.數學
海珠區江南大道中小學副校長李慧敏
課程時間:3月19日10:10-10:30;3月20日11:05-11:25
作為老師,我用課堂溫暖孩子,讓他們快樂學習,熱愛生活。陪著孩子們一起慢慢成長,看著他們收穫知識養成能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我不變的教育初心。為人師者,其心如此,其行如斯,成為孩子的幸福人生起步的領航者。
9.英語
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劉曉嵐
課程時間:3月9日11:05-11:25;3月11日9:20-9:40
在這次電視課堂的準備和錄製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團隊力量的強大!為了保障課堂的有效性及增強與屏幕前學生的互動性,我們反覆切磋講課的語言及技巧。能用自己的專業為抗疫出一分力,這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希望我的課能給學生一種新的學習體驗。
10.英語
北大附中為明廣州實驗學校彭娜
課程時間:3月13日10:10-10:30;3月16日11:05-11:25;3月18日9:20-9:40
停學不停課,錄製電視課堂對我而言既是挑戰,也是學習、實踐、研創的專業發展的新機遇。我們研究教材、教法,更研究學生和學習,為屏幕前的孩子們盡心盡力。希望隔著屏幕也能帶領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11.道德與法治
海珠區寶玉直實驗小學金曉陽
課程時間:3月17日、3月12日11:05-11:25
第一周上課,壓力大,時間緊,但有海珠思政團隊這個大家庭,即使辛苦,也倍感溫暖。在我備課的過程中,有教研員的引領,有小夥伴的幫助,有家人的支持……當大多數人都已經進入夢鄉的時刻,我和我的小夥伴兒還在為某個環節如何設計而爭論不休。耳邊是兩個兒子催促媽媽陪睡覺的聲音,家人怕影響我,趕緊把孩子帶走。還有許許多多讓我感動的瞬間。感謝,感恩……
12.道德與法治
綠翠現代實驗學校蔡瑩瑩
課程時間:3月10日10:10-10:30
本節課是一堂與學生心理對話的課,但因少了與學生真實互動,自己講著講著就被說課稿打動,讓聽眾覺得在演講或朗誦,好幾次為此被叫停,待自己重新回到課堂,找到與學生對話的感覺才開始錄課。特別想感謝海珠區品德學科教研員和中心組的老師們,大家一起努力地備課,才能呈現出這一節課,希望孩子們課後能有所領悟。
13.信息技術
海珠區第三實驗小學邊永明
課程時間:3月13日14:30-14:50
感謝教研員對我的信任,讓我有機會為廣州線上教育出一分力。在這次的錄課過程中,我也真實體驗了一把「主播」癮。我自認也算身經百戰,上過不少的公開課,卻沒有想到當現場沒有學生,而只有兩臺攝像機的時候,竟有些語無倫次,眼睛更是不知道往哪裡看了,心裡只有一個聲音在呼喚:「孩子們,快回來!」
14.綜合實踐活動
海珠區萬松園小學郭靜
課程時間:3月19日14:30-14:50
錄播現場,面對著機器而不是學生很不適應,屏住呼吸,緊張無比,在導演說「OK」那一刻,我們一陣歡呼,那份喜悅,終生難忘。這次電視直播課堂讓我又一次成長,感謝區教研員和備課組小夥伴們日夜奮戰、精益求精的每一刻,期待我們的自編課程給廣州六年級的孩子們帶來新的實踐體驗。
15.體育與健康
海珠區怡樂路小學杜俊華
課程時間:3月9日~3月13日11:45-12:00、15:35-16:20
針對六年級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徵,經備課組各位名師的出謀劃策,在教研員周豔老師的精心指導與打磨下,我設計出所需空間小、趣味與鍛鍊效果並存、安全又衛生的居家體能鍛鍊課。學習的內容還能拓展為親子互動的遊戲項目,讓學生得到鍛鍊的同時又能與家人增進感情。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衛康、劉曉星、王婧通訊員海教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彭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