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的八大王
近日,正午大劇《清平樂》中出現了「八大王」這一推進劇情發展的形象,在小說和戲曲《楊家將》和《包青天》中,八賢王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那「八大王」真實的歷史形象如何呢?
一、八大王的早年經歷
戲曲、小說中的八賢王,出身皇族,十分關心民間疾苦。他有先王御賜的金鐧,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八賢王的原型是誰呢?公認的原型是太宗的第八個兒子趙元儼,他還有一個稱呼為「八大王」。
《清平樂》中的八大王
宋太宗十分溺愛他這個小兒子,每次朝廷舉辦宴會,都會讓這個小兒子坐在自己旁邊。太宗曾想讓這個小兒子一直陪在旁邊,等到20歲再去就封,再加上他在兄弟們中排行老八,所以宮中就叫他「二十八太保」。 但太宗還沒等到他的幼子封王就藩,就去世了。
影視劇中的宋太宗
真宗即位後,對這個弟弟同樣關愛有加,不斷為其加官進爵。同時,真宗對弟弟的教育十分上心,經常親自為他安排老師。但元儼生性頑劣,總是讓人不省心。有一次,宮中舉辦御宴,因為一個優伶的表現不合他意,元儼便大罵優伶,還動手打人,失了皇家體統。皇家的宴會那是何等場面,向來講究禮數,大家在一起討論聖賢之文,賦詩作對十分雅致,但趙元儼生為王爺,卻毫無禮節。但另一方面,這也是他真性情的體現。
《開封府》中的宋真宗
真宗時,元儼宮中起火,從半夜一直燒到了第二天中午,火勢蔓延到內廷,燒毀了許多宮殿和國寶。宋代重陰陽災異學說,而恰巧此時正逢真宗大興封禪和祭祀天書的活動,這些活動在朝堂中本來就有許多反對的聲音,宮中大火被認為是上天的一種警示,真宗為此而下罪己詔。
大火畢竟是從元儼宮中起的,元儼也免不了罪責,真宗就把元儼降為端王,剝奪了其武信節度使的官職。元儼也知道自己有錯,每次見到真宗,都深深地引咎自責,真宗也是真疼這個弟弟,不久以後就封他為荊王,恢復了官職。
《清平樂》中的趙元儼
二、八大王與劉太后之爭
在史籍中還有這樣一種傳聞,那就是真宗曾想過將皇位傳給八大王趙元儼。1022年,真宗病得快不行了,這時候太子趙禎才13歲,劉皇后又擅權專政,真宗就想把大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元儼。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真宗在臨終之際,用手點了點胸,然後伸出五個手指頭,接著又伸出三個手指頭,意思是說,傳位給八大王,是我的意思。
《開封府》中真宗臨終之際
宋朝建國之初就是兄終弟及,來維持政權的穩定。此時太子年幼,傳位給兄弟還能防止劉後篡權,此舉倒也合情合理。但當時劉皇后在帷幕後面看到了真宗的舉動,群臣退去之後,急忙命令內侍從向群臣傳旨,說真宗的意思是,三五天來病情好些了,沒有其他的意思,讓大臣們不要多想。
這事是真是假呢?《續資治通鑑長編》的作者李燾說,他聽到的也是傳聞,不能確定真假。幾天之後,真宗就去世了,太子趙禎即位,就是仁宗,劉皇后成了劉太后。
仁宗即位
仁宗即位之初,朝中有很多流言蜚語,都指向了八大王元儼。元儼迫於劉太后的權勢和壓力,主動稱病隱退。其實,劉太后垂簾聽政,這時候對他還算十分客氣,賜他「劍履上殿」。宋代經常賜功臣、貴戚「劍履上殿」,表示對他們的特殊寵遇。
《清平樂》中劉太后垂簾聽政
八大王元儼為了闢禍,推辭了一切優待。他整日把自己關在家中,謝絕拜訪。他裝瘋弄傻,史書說他「陽為狂疾不慧」,也就是俗稱的「陽狂病」。他終日坐在木馬上,坐上去就再也不下來,還讓優伶在旁奏樂,想吃東西也直接在上面吃,整日喝地醉醺醺的。
元儼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佯裝生病,為的是養精蓄銳。但不同於《清平樂》中的情節,待劉太后死後,元儼才告訴仁宗,他的親生母親是李宸妃,而不是劉太后。仁宗聽到後悲痛欲絕,開館驗屍,才看到自己的親生母親。
《清平樂》劉太后
仁宗親政後,更加禮遇叔父。但元儼依然舉動狂放,經常稱呼仁宗的家名,仁宗傳召,作為臣子的他 「坐而不拜」,宮中的東西也隨便拿來用,仁宗也不敢說什麼,也許正因為元儼的這些舉動,才出現了後世小說中那個人人忌憚的形象。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
三、宋朝宗室的地位
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後,十分重視宗室之間的關係,他希望自己的子孫都可以始終維護趙宋宗室的統一。宋太祖重用宗室,但宋太宗繼承兄長的皇位之後,就開始限制宗室。他一方面將可能威脅他皇位的至親手足全部剪除,另一方面則限制宗室在朝廷內擔任要職。
宋代對待宗室,一般只給個虛官虛銜,不給實權。說到底,就是讓你不愁吃喝,但不給正經工作,這個政策實際上加劇了宋代的「冗費」現象。宋代的宗室,無論親疏遠近,都享受著很高的俸祿,隨著宗室人數越來越多,政府已經無法負擔這筆巨大的宗室支出。
宋太祖趙匡胤
宋代宗室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也不能當地方官。直到仁宗時期,經韓琦的進諫,才稍微放開這一政策,允許當朝皇帝五服以外的宗室參加科舉。不過,宗室遠親的科舉錄取與讀書人的科舉取士,還不太一樣,他們錄取的比例很高,基本上5—10人裡,就會錄取一人,但他們一旦淘汰,就再也不能參加科舉,不會再授官。同時,即使他們為官,也只能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如有職位卻無權的宮觀廟宇的祭祀官。
《清平樂》中的韓琦
宋代最為警惕的,是宗室不能拜相、不能領兵。如果對比唐宋就能發現,唐代的名臣多出於宗室,而宋代的宗室在朝堂上幾乎都默默無聞,機會讓給了士大夫。所以,宋代這一政策受到廣大士大夫群體的稱讚。
文史君說
小說戲曲中的八賢王,享受著先王賜予的特權,可以痛斥昏君奸臣。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八賢王卻是另一番模樣,他因為是太宗幼子,所以父親、哥哥對其極盡優寵。在兄長真宗臨終之際,也曾整日居於宮中,覬覦皇位。但他最終敗給了政治經驗豐富的劉太后,在劉太后執權之時,他裝病度日。等到仁宗即位後,才恢復優寵。從宋代抑制宗室的角度來說,八大王趙元儼根本不可能享有那至高無上的特權。
參考文獻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
張邦薇:《宋代皇秦與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仝相卿:《北宋八大王趙元儼生平新探》,《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