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2020-12-23 新浪科技

來源:中國青年報

見習記者 黃丹瑋 記者 王帝 實習生 閆宇琪

慢悠悠地走在街頭,10米開外看見熟人,於是慌張躲避視線,心裡默念「別發現我別發現我」,緊接著把眼神藏匿在早已沒電了的手機屏幕上……這一幕,你可曾熟悉?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

日前,本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調研針對探探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

數據裡潛藏著這一代年輕人在社交方面的愛與怕。「社恐」是病嗎?還是青年借「社恐」自嘲來釋放的某種信號?

「社恐讓我脫單都成問題」

調研數據顯示,超四成受訪者自稱「社恐」,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社恐」壓身的年輕人,肩上還有「脫單」的重擔。

在遇到心儀的異性時,62.4%的男生和78.8%的女生呈現被動態度。其中,21.2%的男生及30.2%的女生表示「等待對方先開口」。往往愛在心口難開,有23.1%的男生及33.6%的女生無奈選擇「低調暗戀」。

這或許也是近年來青年婚戀問題上升到「國家關注」層面的原因之一,「婚戀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進行選擇的結果,是社交的一種高級形式。」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表示,「社恐」很可能會對社交渠道、社交能力、社交效果等造成較明顯的負面影響,由此使青年自身在婚戀競爭中處於劣勢,增加婚戀成功的難度。

「社恐」背後:過半人「缺乏溝通技巧」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文華認為,醫學概念中的「社恐」與社會學層面的「社恐」有本質上的不同,前者需要進行嚴密的臨床診斷,後者更多指一種生存狀態,當下大多數青年口中的「社恐」均非病理性的。

雖然多數青年「社恐」在專業人士眼中,只是個人精神上的自嘲或幽默,但其造成的影響,卻肉眼可見。

調研發現,34.3%的人表示社交障礙給自己的生活造成影響,其中14.2%的受訪者表示其帶來的影響非常大。「社恐」們偶爾的「被迫營業」也是實在沒躲過去的不得已為之,他們在有意識地迴避社交。

然而,迴避的背後是什麼?

在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看來,「社恐」一詞被泛化的現象,潛藏著豐富的社會意義。首先,它可以解讀為年輕人個性化態度的彰顯:聊得來的人就瘋狂地聊,聊不來的就索性貼一個「社恐」標籤避而遠之。其次,它也可以理解為年輕人對「社交泛化」的「反制」。「他們似乎被困在當下的社交系統裡了,社交已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一個『盾牌』」助其逃離。」

當然,社交技巧學習不足、經驗不夠、缺乏社交自信,也是「社恐」存在的原因。調研中,52.7%的受訪者表示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55.6%的人表示不夠自信,而38.3%的人則歸咎於自身性格內向。

與此同時,當代人生活節奏較快,社交關係並不牢固,圈內圈外的社交關係薄弱,所以「懸浮感」也成為導致其社交障礙乃至「社恐」的原因之一。

青年恐懼的不是社交,而是「社交距離」

「社恐」是否只是一時的現象,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嗎?

《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的數據顯示,高達38.56%的受訪者表示獨居是因為「享受獨處,喜歡自由」,而獨居之中疏於社交也導致社交技能的弱化,獨居與「社恐」似乎互為因果,螺旋向下的趨勢讓青年「畫地為牢」。隨著「社恐」及相關社交焦慮話題在年輕人之間愈受關注,其所造成的影響短期內並沒有明顯消解的趨勢。

然而,「社恐」真的猛於虎?大可不必如此慌張,青年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文華告訴記者,「社恐」並非僅僅是一個孤獨與否的命題,更多是一種對於距離感的焦慮。而本次調研數據也在某種層面上呼應了她的觀點:人們並非完全恐懼社交,43.6%的受訪者傾向於社交軟體的非接觸交流方式。

尤其在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響下,「雲上生活」更被凸顯。但與此同時,虛擬社交又為「社恐」青年找到了新的適應方式,他們在網絡上分享著自己的新式「社交禮儀」,如能打字說就不要發語音,能發語音就不要視頻,能視頻就不要線下見面等等,期待用這種方式守護自己內心能接受的社交距離。

除此之外,文華還提供了一種思路:身處網絡時代,「社恐」作為當下不少人生活狀態的衍生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在尚未達到病理性的嚴重程度時,年輕人可以學著與之和平共處,學著從線上交往走入現實生活。

不過,這種改變仍需多方合力。

「首先,社交能力並非與生俱來,需要在家庭、學校的支持、教育、引導和創設好的同輩交流環境下才能得到培養和提升。其次,社會需要為當代青年的社會交往提供場所、路徑、空間,改變他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的被動局面和消極心態。」鄧希泉表示,最重要的是青年群體要對社會交往在自身發展中的重要性有更科學的認知,擺脫社交的自卑心理或恐懼情緒,通過親緣、學緣、業緣、地緣等逐漸擴大自己的交往範圍,更主動、自信地進行社會交往。

相關焦點

  • 社恐讓我脫單都成問題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日前,本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調研針對探探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交友首選
    財經網科技12月21日訊,據中國青年報消息,日前,中國青年報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  調研針對社交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
  • 探探大數據:超四成用戶自稱「社恐」,社交軟體成破冰「利器」
    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走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了「社交恐懼症」的標籤.近日,社交平臺探探聯合中國青年報、中國社會科學院,面向探探平臺內的用戶發起問卷調查,針對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深入調查分析。作為頭部社交平臺,探探在幫助單身青年尋找未來伴侶的同時,也在關注著青年人群的心理問題,旨在幫助年輕人樹立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
  • 超四成青年稱自己存在社交恐懼症,「社恐」是病嗎?
    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社恐」是病嗎?還是青年借「社恐」自嘲來釋放的某種信號?「社恐讓我脫單都成問題」調研數據顯示,超四成受訪者自稱「社恐」,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社恐」壓身的年輕人,肩上還有「脫單」的重擔。
  • 《探探2020獨居青年生活報告》:社交軟體成交友拓圈首選方式
    在社交平臺探探上,女性用戶在社交破冰上呈現出主動的趨勢,在尋求獨立自由、成為更好自己的同時,也在尋找著適合自己的伴侶。  社交軟體為拓圈首選,成緩解獨居孤獨的「良藥」  與獨居相對應的,是孤寂。人們渴望獨處,但又離不開一家人的熱鬧。
  • 線下社恐,線上「蹦迪」,探探背後的95後社交圖譜
    前幾天,一位剛認識沒多久的朋友想組個局,請子超一道參加。在邀約之前,他小心翼翼地問我「你社恐嗎」。我先是一愣,緊接著回了一句「不會」,之後就順利達成了周末小聚的目標。 和他聊完,「社恐」這個詞就在我腦子裡盤旋,這種感覺就像到了一家火鍋店,服務生先問大家「有忌口嗎?」、「能吃辣嗎?」
  • 「探探」社交軟體成了招嫖工具?自稱是南昌女大學生兼職!
    導語:「探探」社交軟體成了招嫖工具?自稱是南昌女大學生兼職!隨著科技的進步,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近了。自從使用社交軟體,招嫖都方便了。沒有感情,相互不認識的兩個人,通過社交軟體,互撩幾句,便從事違法涉黃行為。最近一男子爆料,他經常在社交軟體上看到一些女性,穿著性感有的衣不蔽體的照片。
  • 「我看李佳琦直播,就是有煙火氣」——扒一扒社恐青年養成記!
    現在的很多90後、95後以「社恐青年」自居,有關社恐、社交方面的話題也一再被熱議,也正因為年輕人有「社交恐懼」或者「社交焦慮」,才會更加把生活和喜怒哀樂付託於網絡。我曾經看到一名青年在接受採訪時說:之所以喜歡看李佳琦直播,是因為自己在出租屋很冷清,一邊看著他直播一邊吃飯,會感覺有一個朋友在說話。
  • 央視:探探報告顯示超八成95後用戶用社交軟體拓展人脈
    近日,在央視CCTV13 朝聞天下專題報導中稱,在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95後社交觀念與社交關係調查報告》數據中顯示,超過八成的95後被調研用戶,已經把社交軟體作為拓展社會關係及人脈圈子的重要途徑。
  • 每個社交恐懼者都該知道的事《社恐會讓你失去什麼?》
    二:社恐讓你錯失交友,戀愛婚姻的機會社恐者擔心自己在社交中出現症狀進而恐懼社交,逃避社交,遠離社交,遠離朋友!社交恐懼中有一種叫做異性恐懼!有這個困擾的人面對異性就像餘光恐懼者面對自己的餘光一樣,能躲就躲,能藏則藏!
  • 你是社恐人群中的一員嗎?不願社交的原因可能是小時候造成的
    以上這些行為,或許你曾經有過,或許現在還有,90後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社恐的影子。如果深入去挖掘,會發現年輕人普遍社恐的背後原因。社交技能缺失一個常識是,社交技能是可以鍛鍊的。工作幾年後就會發現,多面試幾次,多跑幾次政府單位,慢慢你的臉皮厚了,氣場也就有了。
  • 臺灣青少年手機社交軟體好友平均270人 近四成不認識
    調查顯示:臺灣青少年手機社交軟體好友平均270人近四成不認識  新華社臺北5月16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臺灣金車文教基金會16日公布針對小學五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所做調查顯示,臺灣青少年在手機社交軟體上添加的好友數量平均為
  • 重度社恐自愈手冊:80%的人,不了解社交恐懼
    越來越多的人給自己貼上了「社恐患者」的標籤。但是,在我們被「社恐」情緒深深困擾的同時,我們又真的了解社交恐懼症嗎?如何判斷你是不是「社恐患者」社交恐懼症,實際上應該叫做社交焦慮症,因為社交恐懼的本質不是恐懼,而是「焦慮」。
  • 伊對交友為小城青年創造更多戀愛機會 輕鬆找到伴侶
    【天極網IT新聞頻道】如今,城市裡的單身人群想要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略顯困難,畢竟社交圈是有限的。往往他們想要找到合適的伴侶更傾向於在線上尋找戀愛機會。伊對交友作為一款視頻戀愛社交軟體,通過實時視頻互動幫助年輕人找到心儀的伴侶,讓大家可以融入陌生人社交中、提高交友的成功率,伊對交友多場景為用戶創造更多戀愛機會。
  • 王勉《脫口秀大會》唱了一首職場社恐之歌,網友:太真實了
    我曾經跟隨一位知名的心理諮詢老師學習關於社交恐懼症的診斷治療,其主要的症狀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迴避社交職場上的社恐人士不太願意參與一些社交活動,他們內心害怕在社交場合上被人注視,也恐懼與一些陌生人的接觸,很難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中。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宅在家裡,放了學就回家,下了班就回家,不去社交也沒有什麼休假活動,有的人把這種行為稱為「宅」,但他們表示:我只是社恐罷了。01社恐是什麼社恐也就是社會恐懼症,是一種神經症(請注意不是神經病)。
  • 「奇葩」主持人自揭傷疤:你努力擺脫社恐的樣子,真讓人心疼
    說到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明明市面上心理自助、擺脫社恐的書越來越多,可自稱有「社恐」的人,卻好像越來越多了。比如幾年前,如果你跟人說自己社恐,還得解釋這詞啥意思;可現在再說自己社恐,對方的回覆基本變成:我也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也許能夠提供一個答案。
  • 《鄰座的怪同學》:一部社恐患者戀愛交友指南
    作者:黑白文娛資訊組版式:王巍、peter zhang9012年,「社交恐懼症」成了現代人的通病,主要症狀有
  • 網上披荊斬棘段子手,現實形單影隻社恐人,是你嗎?
    社恐人,是你嗎?」在現代青年中是一種常態,人人都是社恐人。但現實卻是這樣的:網上披荊斬棘段子手,現實形單影隻社恐人。社恐人的內心在躁動,在狂呼:我也不想當社恐呀!還不是因為社交太難了!其實社恐人,都只是不擅長社交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因為性格內向、沒有聊天技巧、找不到聊天話題、不會表現自己看起來社恐,其實我們也在羨慕那些外向健談的人,和誰都能高談闊論,在職場中如魚得水,卻苦於社交能力技能還沒點亮!
  • 網際網路大廠青年的單身自救之路|楊宇哲|大廠|世紀佳緣|陌生人社交
    作為一名典型大廠青年,李勳工作忙碌,社交圈子相對狹窄。性格內向的他從來不使用陌生人社交軟體,也沒使用過傳統婚戀網站。選擇單身村,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平臺給他讓人安心的信任感。李勳對時代財經說:「我認為一個好的平臺用戶應該是多元化的,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受限於平臺提供的像流水線作業的方式去交友。我跟妻子是充分了解以後才結婚,相處是談戀愛的模式,而不是傳統的相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