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三萬老沈
轉載授權(文末留言,或添加微信/手機號:17717324202)
朋友們!大聲地告訴老沈,在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時光,您喝過維維豆奶嗎?
「維維豆奶,歡樂開懷。」
一包豆奶粉,以及一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詞,開創了維維豆奶「出道即巔峰」的神話,十年之內打遍天下無敵手。
然而,近年來,這包童年豆奶粉卻深陷泥沼。
近日,維維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此前,維維股份因購買關聯方房地產事項收到上交所問詢函。在對問詢函的回覆中,維維股份「自爆」第二大股東維維集團(持股15.91%)曾於2019年1-9月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約9.44億元,主要用於償還銀行貸款。
成立28年、上市20年的童年豆奶之王,為何風光不再,慘澹經營?
提到維維豆奶,就不能不提一個人,「豆奶大王」崔桂亮。
從1981年9月到1992年9月,崔桂亮從銅山碾米廠技術員做起,一路幹到副廠長、廠長,最後任職徐州豆奶粉廠廠長。
1992年,崔桂亮創立維維豆奶。
正是這一舉措,令崔桂亮走出了前無古人的兩條路。
第一,開創了內地豆奶類產品的先河。
江蘇徐州,流傳著彭祖與大豆的傳說。在徐州以北龜山漢墓中的儲藏室裡,曾發現保存良好的大豆,令考古人員都驚奇不已。1992年,在徐州這片與大豆有著不解之緣的土地上,又一個奇蹟因大豆而生:維維豆奶。
在此之前,中國豆奶業已有千年歷史,但叩開現代豆奶工業化大門的時間卻遲遲未來。現磨豆奶保質期短,沒有合適的包裝保障豆奶的營養與口味,所以沒有人願意做豆奶生意。
直到崔桂亮的出現。
崔桂亮繞開了傳統盒裝、灌裝飲料的思路,將維維豆奶打造成外觀類似奶粉的小包裝衝泡型豆奶。這一思路猶如繞開了一道「馬奇諾防線」,一種全新形態的豆奶從此殺入市場。
日後十年內,在中國內地大行其道的植物蛋白飲料市場(豆奶、椰奶、核桃奶、杏仁奶),維維豆奶牢牢霸佔四分天下之一。
第二,開創了豆奶市場的營銷之路。
在引發萬人空巷的電視劇《渴望》登陸徐州螢屏的第一時間,崔桂亮帶著10萬元來到徐州電視臺,買斷了特約播映權。10萬元,現在看起來不多,但在三十年前卻是一筆巨款,是崔桂亮和維維豆奶的全部家底。換言之,崔桂亮的此次營銷等於是孤注一擲賭大的。事實證明,他賭對了。隨著《渴望》的播出,維維豆奶火爆異常。
之後,崔桂亮再次賭了一把電視營銷。從1992年開始在中央電視臺及各級衛視最黃金的時段打廣告。「維維豆奶,歡樂開懷」的經典廣告詞就此飛入千家萬戶。
媒體如此形容:「阿爾貝斯山的眾神在1992年又一次聚集在一起。」
維維豆奶在三方面使這句話名副其實——
第一,維維豆奶一經上市,在整個90年代都坐穩了兩個數據:市場佔有率85%,品牌知名度90%。面世5年,創下13億元的銷售神話。即使在1998年遭遇金融危機,營業額猛跌9億,依然不影響其在接下來的7年裡,繼續坐穩豆奶行業的頭把交椅。
第二,成為了當地(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的稅收大戶,維維豆奶每年上繳的稅款佔銅山區總體稅收的一半。
第三,2000年,維維股份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成為當時僅有的30餘家食品飲料行業上市公司之一,一度被列為行業典範。
然而,儘管取得了輝煌戰績,崔桂亮卻始終為一個困境焦慮不已。
崔桂亮始終面臨的一個困境就是:產品單一,公司生存完全依靠維維豆奶。
通常,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解決方法。
崔桂亮選擇了後者。
上市之後,維維豆奶開始了長達17年的瘋狂多元化之路——
2002年,進軍乳品行業。新建牛奶品牌「天山雪」,組建新疆維維天山雪乳業有限公司,至今該品牌仍是二線品牌。
2006年,進軍酒業。以8000萬元的對價收購了雙溝酒業38.27%的股權。
2007年,進軍房地產業。聯合中糧成立房地產公司,隨後發展不順退出。
2009年,仍是發力酒業。將原本盈利的雙溝酒業出售,隨即以3.48億元收購枝江酒業51%的股份。
2011年,進軍煤炭行業。收購了一家煤化公司,次年該公司巨虧2000萬元。
2013年,進軍茶葉行業。以7650萬元收購了湖南省怡清源茶葉有限公司51%的股權,但一年後,茶類收入開始持續下降。
這一系列多元化發展令外界瞠目結舌。如果說,從豆奶到乳業的跨界還能令人明白,那麼,進軍酒業、房地產、甚至煤炭的跨界就著實令人費解了。總結來說,崔桂亮的思路是「追熱點」,當下哪一行賺錢就進軍哪一行。而無一例外的是,所有多元化嘗試全部以失敗告終。
這令隱藏在昔日「豆奶大王」背後的企業問題暴露無遺:家族企業,管理混亂。
一位接近維維的行業人士表示,維維豆奶目前的慘澹經營並不完全是多元化所致,內部管理混亂也是原因之一。維維集團的管理層很固定,體系內基本都沾親帶故,是典型的家族式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和員工的職業化素養整體不高,難以作出大的改革或調整。在多元化的巨大改革面前,這樣的企業治理結構缺乏靈活性。
2017年,維維豆奶痛定思痛,決定砍掉多元化發展思路,專心做豆奶主業。然而,這也已經晚了。2017年,國內豆奶的整體銷量為109萬噸,維維豆奶的銷量只有8.66萬噸,市場佔有率不到10%,和二十多年前85%市佔率的王者之風形成迥然對比。
更可怕的是,此時,植物蛋白飲料市場已經殺成了一片紅海,豆奶、椰奶、核桃奶、杏仁奶,四大細分行業混戰,你搶我奪,巨頭林立。椰樹牌椰汁、維他奶、豆本豆、六個核桃、承德露露、伊利、蒙牛……這一個市場,早已不是維維豆奶的一家天下。《2019-2025年中國植物蛋白飲料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在整個植物蛋白飲料行業內,維維的市場佔有率僅有0.51%。
業績隨之每況愈下。
2017年-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為46.47億元、50.33億元、50.39億元,增速分別為4.1%、8.32%、0.12%,營收增速連續三年不足10%,且2019年增速已不足1%。
2017年-2019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為0.92億元、0.65億元、0.73億元,扣非淨利潤則連續三年虧損,分別虧損0.86億元、0.29億元、0.19億元,盈利能力薄弱。
2017年-2019年,資產負債率為60.2%、67.3%、68.6%,行業均值分別為34.2%、36.2%、33.8%。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帳面貨幣資金26.5億元,短期借款高達39.3億元,償債能力堪憂。
產品老化問題也日益嚴重,新品開發不盡如人意。從研發費用看,近兩年研發費用分別為548萬元、182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0.11%、0.036%,明顯低於行業競品香飄飄和養元飲品。
一向看多的分析師們也不再看好。慧博投研資訊顯示,最近的維維股份分析師推薦還停留在2018年,此後至今,都沒有分析師再推薦持有和買入。
童年的「豆奶大王」,終究停留在了童年。
維維豆奶,是否還能歡樂開懷?眾說紛紜。
其留下的思索,無疑是深遠的。
從決策思路角度看,崔桂亮的多元化戰略,能說他錯了嗎?或許,並不能。崔桂亮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解決豆奶這一單一產品的行業天花板問題。如果當年沒有選擇多元化戰略,而是堅持做豆奶,能做出「中國式可口可樂」的豆奶文化產品嗎?並不一定。事實上,從全球範圍看,能把單一飲品做成文化符號從而突破產品天花板的公司,也十分稀少。可以說,多元化顯然是一條捷徑。只不過,這條捷徑從理念到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巨大偏差。
從資本市場角度看,維維豆奶的多元化之路,正是從上市之後開始的。換言之,維維豆奶從股市融資,將股民的錢「揮霍」之後卻一事無成。儘管合法,是否合理呢?中國股市中還有多少公司在做著同樣的事呢?股民利益如何保證,留下無盡思考。
從企業發展角度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單槍匹馬衝至行業龍頭的公司,實屬不易。但各行各業的這些「老牌」龍頭企業,有多少風光至今?「曇花一現」似乎成為了大部分公司的命運。誠然,做企業不易,百年企業更是難上加難。但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內地的「常青樹」式企業還是少了一點,如何讓企業生命久一點、穩一點,是留給將來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大問題。
我們期待,在一個又一個的「敗局」之後,會有更多企業、企業家從失敗中吸取經驗,站起來、衝出來。
朋友們,您現在還會喝維維豆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