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520了,想必有女朋友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意味著什麼,對,過節!
然而,在明天卻還有一件比過節還更能勾起黑馬哥回憶的事兒。是什麼?
也許你曾記得,6年前,iPhone 4為之火爆的年代,也一度隨著iPhone變成街遊的一款遊戲。
是的,它就是曾譽為經典遊戲之作的——憤怒的小鳥。
明天,《憤怒的小鳥》電影版即將登上銀屏與廣大影迷見面。
5年前,Rovio 還相信自己能靠《憤怒的小鳥》成為下一個迪士尼。
但時光飛躍,如今,它的遊戲早已無人問津,而靠著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電影,能挽回Rovio悲慘的命運嗎?Rovio究竟哪兒做錯了?
《憤怒的小鳥》的起源,還要追溯到2003年的一場手機遊戲開發大賽。
2003年,阿爾託大學的三位學生尼克拉斯·亨達、雅諾·赫戈威爾南和金·迪卡茲於參與了由諾基亞和惠普公司贊助手機遊戲開發大賽,三人憑藉他們設計的實時多人遊戲《白菜世界之王》最終奪冠。
而該款遊戲經過幾次改良後賣給了蘇美亞公司,《白菜世界之王》成為了首個實時多人遊戲。但是,這一收購的衝擊讓sumea支離破碎,引發芬蘭手遊行業大洗牌。
最後,是凱爾赫德的天使投資救了這家公司,並於之後重命名為Rovio Mobile。
2007年,Rovio還只是僅有12人的無名小團隊。當時,是蘋果的應用商店給了他們機會,使他們意識到手遊時時代將要來臨。
2009年初,Rovio高級設計師Jaakko Iisalo向他的同事展示了自己的創作概念——一個沒有腿,沒有翅膀,面容憤怒的小鳥。
據傳聞講,Rovio在最初製作《憤怒的小鳥》的時候曾經為憤怒鳥的敵人形象絞盡腦汁,而當時在歐洲正肆虐著豬流感,於是團隊決定將豬作為遊戲的反派形象。這才有了在遊戲裡出現的那隻綠色的豬。
隨後,整個團隊通力協作將Jaakko的草圖由概念變為現實。但隨著遊戲的開發,Rovio也遭遇了越發嚴重的財政危機。
2009年底,Rovio的財政狀況令人絕望,此時,出現了一名救星,他就是前惠普員工,Rovio創始人出道所參與遊戲開發大賽的組織者Vesterbacka,他隨後也成為了公司首席市場營銷官。這才讓《憤怒的小鳥》得以繼續開發。
通過不懈努力,《憤怒的小鳥》最終於2009年12月正式登陸App Store,正像最初的設計思想一樣,這是一款操作簡單,可玩樂的物理彈弓益智遊戲。它足以打發休閒時光。
用了6個月的時間,《憤怒的小鳥》衝至美國App Store下載榜第一,彼時蘋果的應用賣場共有16000個應用,這其中的絕大多數應用生命周都不過上線後的兩個星期,而這個記錄被《憤怒的小鳥》打破,並將這一記錄長期延續。
這只不服氣的怒鳥超越了自己本身,成為移動遊戲時代的新圖騰。
隨後,Rovio不斷更新著這款遊戲,並增加全新關卡,推出了《憤怒的小鳥》各種衍生版本。
2011 年,Rovio 市場估值約為 90 億美元。2012年5月Rovio宣布公司旗下《憤怒的小鳥》遊戲全球下載量突破10億。這樣的數字,讓Rovio嘗到了甜頭。
當然,成功並非一蹴而就。在「憤怒的小鳥」之前,Rovio公司已經開發了51款遊戲。而「憤怒的小鳥」,是他們開發的第52款遊戲,終於大獲成功。
說到「憤怒的小鳥」的成功秘訣,皮特·韋斯特巴卡首先歸功於這個時代。
「是網際網路,是數位技術的能力,讓《憤怒的小鳥》飛到了全世界。」
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皮特說,「就算好萊塢,在創始初期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功。」
「這款遊戲,雖然情節很簡單,但人物特性很明顯,故事也相當有趣。」這應該也是「憤怒的小鳥」可以風靡全球的關鍵因素之一吧。
「成功並不需要有很多員工,需要的是創作好故事,設計好人物,再進行新市場的開發和研究。在等待中積蓄能量非常重要,堅持才能做出好產品。」
但Rovio的理想並不止於遊戲,它還有更大的野心。
2011年7月,Rovio更名為Rovio Entertainment。他們想從一家遊戲公司轉型為娛樂公司,向多元化發展。在他們看來,更想成為」芬蘭的迪士尼「。
但他們未曾想過,Rovio手裡只有《憤怒的小鳥》這一個籌碼。而迪士尼擁有上百個著名角色和故事。可以說,這款遊戲在短期內獲得的巨大成功蒙蔽了 Rovio 的判斷力。
「我曾經擔心《憤怒的小鳥》只是一個短暫的熱潮,但我現在不再擔心了。《憤怒的小鳥》實在是太成功了,很難想像它會就這樣消失。」創始人之一Niklas Heds曾說到。
距離遊戲大熱僅一年左右的時間,首個主題公園就於 2012年冬季在芬蘭坦開園了,佔地大概只有5000平方米。
2013年,Rovio開始走下坡路了。
根據 Rovio 2013 年的財報顯示,當年 Rovio 的整體營收為 1.56 億歐元,相比 2012 年僅增長 2.3%;淨利潤大幅下滑至 2690 萬歐元,下滑幅度超過 50%。
2014 年底,公司開始進行裁員,裁員數量大約佔員工總數的 14%。遭受同樣悲劇命運的還有 Rovio 位於芬蘭的遊戲工作室,它原本是 Rovio 的四個大型工作室之一,但也不得不關閉並被迫將所有業務都轉移至總部進行整合運營。
而在最新的 2015 年財報中,Rovio 報告了連續第三年的營收下降,1.42 億歐元的收入比起去年下降了10%,虧損額達到了1300萬歐元。
五年後的Rovio卻難抵失敗,還是陷入了財務困境。
《憤怒的小鳥》沒能最終風靡全世界,Rovio 的迪士尼夢也破碎了,即使這款遊戲曾經頭頂著諸多耀眼的光環。
Rovio為何會失敗,可能是源於過分依賴IP。
Rovio是一個很重視IP的公司,但它沒有足夠深厚的底蘊,它想藉此IP風靡全球,如同迪士尼一樣,建立一個商業帝國。
但他們有所不知的是,迪士尼的成功也並非那麼容易,迪斯尼的成功,不僅僅是只有IP那麼簡單,也不僅在於其在衍生品方面不遺餘力的嘗試,而是在於其多年來一直依靠其強大的內容製作部門,不斷輸出其文化及內涵,使品牌得以長期保鮮。
所以,這導致了這個行業中的創業者都產生了一種「我可以成為下一個迪士尼」的幻覺,但這從本質來說就是一種空想。
回顧Rovio的歷史,2012年是Rovio發展歷程中最狂飆突進的一年,在這一年,Rovio 的員工數量增長了幾乎一倍,營收較2011年同比增長了101%。
然而,Rovio和《憤怒的小鳥》的輝煌到此就全部結束了。
2015年,Pekka Rantala承認,公司在這幾年做了「太多的事情」,步子邁得太快、全面開花的結果是公司根本無法更好地前進。
隨後,在2015年,Rovio又進行了一次裁員,在這次重組後,Rovio 將主營遊戲、媒體和消費品這三項最有增長空間的業務。同時,Rovio也宣布公司的兩大業務部門即遊戲和媒體部門將獲得更強的獨立性。並且,公司之前提出的主題公園計劃也停止擴張。
Rovio董事長Kaj Hed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之前我們採用了集中決策的管理模式,但這也使得公司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的反應表現得過於遲鈍。」
外部競爭還是太激烈了,一個走紅產品過氣的速度比任何時候都快。
如今,由Rovio公司和索尼共同打造的電影《憤怒的小鳥》也即將上映,Rovio這次能否用此IP換回往日的熱度,以重新激活《憤怒的小鳥》這個IP帶來的影響力與可能性。
「這將是史上第一款改編自移動遊戲,並達到好萊塢大片水準的電影。」
「芬蘭迪士尼」的夢想已經遠去,留給Rovio的時間和機會已經不多,即便其依靠這部電影大獲全勝,也難擋其財務危機的命運。
但,這款曾經陪伴我們青春的遊戲卻值得我們回憶。
你會去看這部電影嗎?歡迎與黑馬哥進行互動!
(註:文中所有圖片均由CFP提供。哎…當黑馬哥下圖片時心在滴血!90軟妹幣一張啊!90啊!)
10個小鮮肉編輯 + 15個大叔記者
1800餘篇人物專訪、2000餘篇公司專訪
最新鮮的網際網路資訊
最真實的創業故事
最有用的實戰乾貨
還偶爾吐槽下創投圈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