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臺灣歌手你會想起誰?
鄧麗君?羅大佑?童安格還是李宗盛張雨生王傑,或者周杰倫林宥嘉田馥甄?
要說起大家熟悉的臺灣歌手真是太多太多了,這些年我們一直深受臺灣流行音樂影響。
很多音樂人自己本身也是聽著臺灣流行歌曲長大的,這些年臺灣流行音樂一直推動著整個華語樂壇的發展。
臺灣流行音樂不僅在國內受歡迎,因編曲有特色,在周邊國家都有不少聽眾。臺式編曲風格沒有美式那麼粗獷,沒有日式那麼繁瑣,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臺式編曲給人的感覺是俗氣但不庸俗,接地氣但不爛大街。
臺式編曲能發展到今天,跟錄音棚那些辛勤工作的製作人和樂手是分不開的,如果說製作人你也許還能說出李宗盛、袁惟仁、黃國倫小蟲等等,如果說到樂手呢?那就觸及到大眾的知識盲區了。
今天盤點一下那些影響華語樂壇發展的臺灣吉他手們..作為幕後的英雄,他們的名字應該被人知道。
「吉他之神」遊正彥
說起臺灣錄音的吉他手大家肯定首先會想起倪方來,遊正彥這個名字很多人就陌生了吧!
倪方來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被問到:「請問老師是如何進入唱片界的?」
倪:說起來是由於侯德健的關係,他去大陸前的那一張專輯是我初次進錄音室錄音,其實我跟小黃(黃瑞豐)、阿韶(郭宗韶)比起來要算晚一輩的,如果以年紀來說我和阿匡(李庭匡)、小江(江建民)差不多,第一代的算是Masa(遊正彥),然後才是我。
其實遊正彥也不是臺灣第一批錄音吉他手,臺灣最早一批錄音吉他手是翁孝良、吳勝治、劉清池這批人,遊正彥要比他們稍晚一些算「七零後」。
遊正彥從小就喜歡聽搖滾樂,深受歐美金屬樂影響,年少時苦練吉他技術,在同期吉他手中脫穎而出,因演奏風格神似當時候的紅遍全球的吉他大師Ritchie Blackmore,被稱為臺灣的「吉他之神」。
幾乎所有聽臺灣流行音樂的人都聽過他的吉他聲音,比如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蘇芮的《一樣的月光》、羅大佑的《鹿港小鎮》,王傑的那幾張經典專輯《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忘了你忘了我》這些都是出自他手,與遊正彥合作過的歌手幾乎是一份涵蓋臺灣流行音樂發展史的名單,李壽全、劉文正、羅大佑、蔡琴、蘇芮、齊秦、王傑..
所以才會有人說:「在臺灣音樂界,遊正彥影響了整整一代吉他手.」
從1974年到1993年,遊正彥參與錄製的專輯超過2000張,那時可謂是一把吉他獨霸樂壇。1993年後他淡出舞臺,跟家人移民加拿大生活,本來平平淡淡的生活過得挺好,因為小女兒想要成為歌手,遊正彥一家才又搬回臺灣開始做音樂。
遊正彥(Masa)跟女兒遊艾迪組成ID&Masa組合重出江湖,年過六十的他依然一身標準的heavy metal行頭,長髮披肩、黑色蛤蟆鏡,皮衣皮褲和大頭鞋.風採不減當年。
「吉他天才」 倪方來
如果說遊正彥是臺灣過去的吉他之神,那麼倪方來就是現在臺灣的「吉他之神」。不過倪方來一路走來,獲得大眾認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幕後做流行音樂。
倪方來在當兵退伍後沒有選擇去做其他工作,那個時候臺灣舞廳剛開始流行,樂手收入也比較理想,就這樣倪方來從舞廳吉他手開始做起,每晚下班後回家堅持練琴扒歌,常常一練就是一通宵,就這樣練就了一身硬功夫。
在侯德健的引薦下,倪方來有了第一次錄音的機會。據倪方來回憶當時真的非常開心,哪怕一個星期只叫他去一次,心情都特別好。
在那個時候進錄音棚錄吉他可不像現在,最早錄音是一幫樂手同時演奏整體錄音,這種錄音就非常考驗演奏功力,一起錄演奏,有一個人錯了就要重來,如果你老是出錯,意味著下次別人就不會喊你了。
漸漸倪方來從一周一次到一周多次,再到有人約他,再到後來錄音室御用吉他手,這一切都是努力的結果。
之所以很多製作人喜歡用倪方來,有兩點!第一點,倪方來的基本功非常好,錄音的時候幾遍就過了。第二點也是倪方來的最大特點,就是風格全面,這樣在錄音的時候大家溝通起來很輕鬆,倪方來還能給製作人一些吉他手的意見。
所謂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賦,倪方來就是這樣的天才吉他手。他有很強的學習天賦,在那個學習資料匱乏的時代,主要的學習方法就是扒帶總結,倪方來憑藉自己的天賦就這樣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從業三十年,從民謠到搖滾,從藍調到fusion,幾乎所有風格都有涉及,成就無數金曲,備受金牌製作人的寵愛。
倪方來合作過的藝人幾乎覆蓋了所有的一線歌手,張學友、王菲、李宗盛、周華健、莫文蔚、SHE、蔡依林、王力宏、張惠妹、周杰倫..最忙的時候一年錄了2000首歌!
在圈內倪方來除了業務得到廣泛好評外,他為人低調,待人親切,也讓後輩對他非常尊重。
「吉他教父」 李庭匡
相傳周華健在臺灣火的如日中天的時候要組建一個臺灣最強團隊Easy band ,所有樂手都要精挑細選,那時想跟他合作的吉他手更是非常的多,於是.周華健搞了一個小小的吉他pk比賽,要選出最優秀的吉他手跟著他,後來這個人就是李庭匡(阿匡)。
如果你曾經扒過周華健的歌,李庭匡編配的吉他常常讓你哭泣,比如《難念的經》佛拉門戈版本.扒得出來也彈不下來,原版是不可能原版的啦,儘量彈吧,實在不行就把難的地方改一改咯。
李庭匡和倪方來一樣是圈內熱門的錄音室吉他手,相比倪方來而言,李庭匡更喜歡演出。
相比錄音來說,演唱會更考驗演奏水平,錄音可以重來,演出不能NG,NG意味著完蛋。我第一知道阿匡這個名字是在迪克牛仔97年演唱會上,在《浪人情歌》的尾奏裡,迪克牛仔對著下面觀眾大聲的介紹:「這是我們的guitar手,阿匡!」接下來音符就像暴風雪一樣襲來.
(4.19開始solo)
在一次採訪中李庭匡說:「現在的吉他手想要生存,技術一定要比原來好很多才能行」,真是讓人汗顏.和倪方來同為臺灣「八零後的吉他手」,李庭匡這麼多年來從未落後時代的步伐,一直在學習新的技術和知識,因此成為了周杰倫演唱會的首席吉他手。
「吉他詩人 」江建民
1986年庾澄慶組建了自己的樂隊-ADA樂隊,貝斯劉天健,鍵盤塗惠源,鼓手徐德昌,吉他手江建民.(如今看來真是天團!)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傷心歌手》,結果賣得慘不忍睹.不過呢,庾澄慶家裡是不差這點錢的,這點打擊根本不能阻擋庾澄慶的歌手夢,這順便也開啟了江建民的職業生涯。
雖然專輯賣得不好,但是在臺灣當時來看,這幫樂手的表現還是很棒的,於是齊秦收編了他們,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虹樂團!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齊秦帶著虹樂團馳騁樂壇三十年,金曲不斷獲獎無數,如今依然寶刀未老。
虹樂團的成功讓江建民在圈內知名度一下上升了好幾個臺階。1993年周華健寫完《明天我要嫁給你》後找到江建民編曲,江建民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做完了這首歌,後來這歌大火,從此奠定了江建民在臺灣音樂圈編曲的地位。
相比其他臺式編曲來說,江建民的吉他編曲跟其他吉他手不同,他很少炫技,江建民喜歡通過音色和聲來控制音樂的情感,同時強調「少即是多」的編配手法。
江建民開闢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編曲風格,這個風格建立在他的審美之上的,所以很有特色但是很難模仿,他的吉他編配感覺總是恰到好處,簡單又豐滿,比如大家熟悉的《我真的受傷了》,用最簡單的和弦訴說細膩的故事,這是江建民最擅長的。
「吉他怪獸」 劉哲維
劉哲維是虹樂隊第二任吉他手,也是虹樂隊最醒目的吉他手。
在九十年代初全球都在金屬熱的時候,齊秦也開始把自己的音樂做得更搖滾。臺灣重金屬還在萌芽階段的時候,橫空出世了一個新古典金屬風格的吉他手,他就是劉哲維,受邀加入了虹樂隊。相對江建民的內斂含蓄,劉哲維就是霸氣奔放,像是虹樂隊的一把利器,劈荊斬棘,所向披靡。
(▲右一 劉哲維)
劉哲維是典型的技術流樂手,現場演奏非常霸氣,有很強的攻擊性,就像一隻關著的野獸。1991年齊秦第一次來北京舉辦的狂飆演唱會吉他手就是他,當著北京那麼多高手面前,劉哲維發揮得霸氣十足,各種技巧行雲流水,還獨奏了一曲當時新古典主義之王Yngwie Malmsteen 的經典名曲《brother》!
在臺灣劉哲維的現場演奏水平是不輸任何一個吉他手的,也是為數不多能跟李庭匡在臺上不分秋色的吉他手。因此都被周華健收入囊中,他們倆成為周華健Easy band 的吉他手,同時劉哲維還是周華健兒子周厚安的吉他老師。
遺憾劉哲維常年身體不好,2009年病逝臺北,
R.I.P.!
「吉他俠客」 蔡科俊
2011年蔡科俊因為給周杰倫的《免費教學錄像帶》編曲拿到金曲獎的最佳編曲人獎,當時我以為是一個新人,結果..
這是一個九十年代初就出廠的吉他手了,蔡科俊海軍退伍後就開始從事音樂工作,做過歌手吉他手鼓手.貝斯手???開過pub做過樂器店.還開過唱片製作公司!!!
但是都過得一般般,直到1999年被鮑比達相中後,開始發跡,先後跟彭佳慧、黃小琥、趙傳、陳昇等合作,不過這些也就是普通工作吧,直到他遇到人生中真正的貴人----周杰倫!
他的人生拐點出現了.
紅遍大江南北的《晴天》是蔡科俊做的.那段成為經典的前奏就出自蔡科俊之手,《一路向北》也是蔡科俊做的,《浪漫手機》《懦夫》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是的,蔡科俊是周杰倫的御用吉他編曲師。除了周杰倫還有陳昇蔡依林劉若英等都有合作,這些年的合作他造就了別人,也成就了自己,成為了下一代吉他手的偶像!
「吉他神父 」賈敏恕
九十年代初,搖滾樂火遍全球,在滾石任職的李宗盛深深地感受到這股浪潮即將席捲大陸,於是安排了兩個人來大陸做搖滾樂,這兩個人是張培仁和賈敏恕.
關於賈敏恕,流行音樂圈的人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在搖滾圈就是「神父」級別了吧!是他讓中國搖滾這團火越燒越旺.大多數人對他的認識停留在製作人這個身份上,因為他給林憶蓮、莫文蔚、五月天、趙傳、周華健這些人做過音樂。
少有人知道賈敏恕還有吉他手這個身份,年輕的時候賈敏恕是紅十字樂隊的吉他手,是一個狂熱的搖滾愛好者。當年李宗盛安排賈敏恕來不是沒有其他原因的,除了商業運作外,賈敏恕自身是樂手,所以非常的懂行。
(▲左起:竇唯、張培仁、張楚、賈敏恕)
賈敏恕是個樂手,對樂手的要求會高一些,他本身是吉他手,加上那時候他深受歐美樂隊的影響,據說是steve vai的信徒,所以那個時期眼光會比國內一些樂手開闊一些,江湖傳聞那張經典《夢回唐朝》是賈敏恕手把手做出來的,不過也沒什麼考證。
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那幾年在他們的策劃下,中國搖滾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沒有他和張培仁,可能就沒有94紅磡中國搖滾勢力那場演唱會,也就沒有後來那些深深受這些樂隊影響拿起樂器的音樂人.
但是這個跟賈敏恕吉他手這個身份有什麼直接關係呢?當初因為賈敏恕吉他手身份讓當時的國內搖滾樂保證了質量,讓後來的樂手們站在一定高度上成長。那麼這個跟流行音樂有什麼關係呢?那些搞搖滾掙不到錢的樂手後來不都去做流行音樂了嗎?
這七位臺灣吉他手不敢說對華語樂壇影響有多大,但是他們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來推動著流行音樂的發展,他們的付出是值得大家尊敬的,畢竟讓我們聽到了那麼多好聽的流行音樂,希望大家能夠記住他們!
哎呀音樂長期徵稿
關注公眾號回復投稿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