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長大往往只是一瞬間的事,只有你知道的一瞬間。
《以家人之名》裡有這樣一個場景:凌霄、子秋、尖尖三人買完冰棍走在回家的路上。
子秋很煩躁地說:「要是我真能瞬間長大就好了,爸也就不用那麼辛苦。」
凌霄接過話茬:「我聽說,人本身就是瞬間長大的。十八歲生日那天,法律上承認你成年,但那不是真正的長大。真正意義上的長大是發生在一瞬間的事情,別人都不知道,只有你知道的一瞬間 ,當你的內心改變了,你感受到了生活的重量,你也就一個人悄悄長大了。」
01 大哥凌霄長大的瞬間
為了照顧重傷的親媽與孤妹,選擇留在新加坡上學
高考結束後,本以為可以過段放鬆的美好時光,結果那個暑假,外婆心肌梗塞,搶救無效死亡。同時,母親陳婷因為過於著急,在趕回的途中發生車禍,重傷住院。
凌霄處理完外婆後事後,又緊接著跟著舅舅一起趕往新加坡照看媽媽。
雖然母親很小就拋棄了他,將他扔給了尖尖,但畢竟生了他,養育了他6年,同母異父的妹妹也尚年幼,加上舅舅的道德綁架,心軟的凌霄終究還是違背了當初承諾——「屬於李尖尖的那份誰也奪不走」。
他還是選擇了媽媽和妹妹,放棄了高考志願,選擇了新加坡的一所醫學院。之後因為種種原因,雖然一直與李家保有聯繫,卻九年未曾歸國。
02 二哥子秋長大的瞬間
為了減輕李爸的負擔,選擇回到生父趙華光身邊
二哥子秋最令人心疼,大哥是因為割捨不了血脈親情,而他是為了保護李尖尖一家。
生父趙華光使用詭計陷害李爸,投訴舉報李爸唯一的小麵館,導致被迫停業整頓,而李爸也因勞累過度住院。
從小就懂事的子秋,知道李爸掙錢的不易,選擇回到生父趙華光身邊,以減輕李爸負擔。而在英國的他日子也不好過,生父後來有了孩子,對他不管不顧,他一人半工半讀地遠在英國,迫不得已,九年後才得以回國,回到李爸、李尖尖身邊。
03 小妹尖尖長大的瞬間
兩個哥哥同時離開,選擇獨自成長前行
李尖尖知道凌霄和子秋都要走時,第一反應是生氣,她有自己的邏輯和底氣,因為她爸從小告訴她只要相互扶持就是一家人,那些不負責有血緣關係的都是外人。
她據理力爭,理直氣壯的說不同意,還激將他們說做決定沒必要和她說,也不需要她同意,答應過的事也可以不兌現。
可是,就算所有的情理都在尖尖這邊,凌霄一句話就讓她語塞。
「她畢竟是我媽」,這句話說出來肯定了血緣關係的至高無上,所有的一切在這句話面前似乎都顯得無力。
心疼尖尖,她從剛開始孩子氣的哭鬧,到聽到凌霄那句話後,一個含淚不語的眼神轉換中,就看出她長大的瞬間。
所以,才有之後,父親問她打算孩子氣到何時,她的這段話——
「我不想怎樣,我只是想街坊鄰居見了我,不要總笑話你白養孩子;我只是想,我的同學朋友們看見我,不要總跟我提我曾經有哥哥的事情,我只是想重新適應獨生子女的生活,我只是想,我想我的世界能夠清淨一點。
我不是生氣他們出去留學,去新加坡上學,我只是通過這件事情我明白了——他們,其實跟我們家是沒有關係這件事情。如果有一天,你或者我昏迷了要等著做手術,他們連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的資格都沒有。
雖然都是哥哥,但都不是真的哥哥。我現在終於明白了,我們以前的想法真的太幼稚了,感情好就是一家人,那跟小孩子玩過家家有什麼區別?」
兩個哥哥同時離開,傷心過後,她終於明白,血脈親情終究是血脈親情,不屬於自己的家人,總會離開,獨自成長是最終的宿命。她選擇放下幼稚的想法,成熟起來。
04 成長的陣痛,我們誰也躲不過
子秋曾哭著說:「小時候光想長大,等到長大之後,還是覺得小時候好。」
是啊,小時候多好啊,什麼事都不用扛,父母也年輕,再大的事,都有大人擔著,而我們只用負責吃吃喝喝玩玩,最多再加個學習就行了。但是長大就不行了,長大後,必須學會承擔,不僅是自己,還有父母和子女的。
有人問,一個人在經歷了什麼之後才能真正成長?
網上高贊的回答是:失去。
村上春樹在他的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也作了回答:當你能勇敢的面對自己,你終將在疼痛中成長。
選擇,失去,承擔,成長的三步曲,所行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我們誰也躲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