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戴戒指?什麼迷惑操作?
今年七夕將至,各大品牌使出渾身解數推出七夕系列,卻成了大型翻車現場,前有巴黎世家土味廣告土哭消費者,近日卡地亞的七夕廣告又引發爭議。
卡地亞廣告兩頭不討好
前幾天,珠寶品牌的卡地亞在微博發布了一支迎合七夕節的廣告視頻,以「愛」為主題的短片中,除了男女情侶的場景外,有兩對異常引人注目。
其中,有一對是騎著單車的男子組合。
還有一對是玩音樂的女生。
關鍵是,這兩對都出現了共戴對戒的畫面,看上去是同性情侶的可能性很大。
這也讓部分網友懷疑,卡地亞今年的七夕廣告,是在支持LGBT(代表所有的非異性戀者)。
但後續卡地亞的操作就讓人很迷惑,可能是求生欲過強,卡地亞在天貓旗艦店的首頁將視頻中兩個男子描述成「父子」,並配文「父子亦是兄弟,悅享人生旅途」;把那對女生描述成閨蜜。但是很明顯,卡地亞這波營銷是為了七夕情人節準備的,商品預售頁面中,定金還是「520」。
女孩子們關係好,戴個對戒,穿個同款,都能解釋為膩膩歪歪的姐妹情。但是哪對父子和兄弟會戴對戒呢?
在商品詳情頁中,演示對戒的佩戴方式,也是將戒指戴在無名指上的。
看起來像是卡地亞想賺LGBT的好感和錢,卻又害怕被主流社會不容,硬要掰扯成「父子情」。
不少網友表示了質疑,主要是這個父親的形象也不符合傳統印象中20歲人的父親,而且在我們的文化裡,送父親禮物基本都是衣服、手錶、腰帶和領帶等,不會送對戒。
總的來講,這支廣告給人感覺就是,卡地亞既想討好非異性戀者,又因為求生欲要硬扯「父子」情深。這種「兩面三刀」的結果就是:既沒有尊重LGBT,也沒有尊重純粹的父與子的感情。
不敢為LGBT發聲那就別拍彩虹廣告
由於LGBT至今在中國大陸並沒有被主流文化和法律認可,品牌在做營銷的時候模糊概念企圖矇混過關,POPPY也能理解。
但品牌營銷最忌諱受眾定位模糊,如卡地亞這般不想失去LGBT消費者,又不像觸及倫理道德,最後只能兩頭不討好。
品牌針對LGBT這類消費者的態度,要麼只能如海外不少品牌一樣直接表示支持,要麼就如中國大陸絕大部分品牌一樣,繞開這個議題。
為何不能反對呢?雖然品牌表達反對態度,可以討好一部分保守恐同人士。但都2020年了,世衛組織都把LGBT剔除心理疾病範疇了,中國臺灣更是將同性婚姻合法化,這就已經能說明LGBT不是病,也不是罪。
就像可口可樂在2019匈牙利年度國際音樂節—布達佩斯島節(Sziget Festival)上發布的支持LGBT廣告所說的一樣:愛就是愛,它無關性別、年齡、種族,它是人類靈魂中所存在的,一種我們也說不清楚的感情。每個人都有權去愛,因為愛的感覺是一樣的,愛就是愛。作為LGBT+群體的長期支持者,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權愛他們想愛的人。
拋開品牌價值觀來講,如今中國大陸的年輕群體其實也對LGBT越來越包容。
追溯10年前,國內同性影視作品還被列到限制級別。LGBT戀愛的畫面只會出現在一些電影、網絡、漫畫書和小眾動畫片中,要想出現在大眾媒體的機會幾乎沒有。
但如今,這些內容卻越來越被大眾媒體所接受,《上癮》《陳情令》《鎮魂》等熱播電視劇,其實都是打著「兄弟情」講述LGBT群體的愛情故事,卻受到上億的年輕粉絲追捧。
在這樣的氛圍下,卡地亞就應該要麼高舉「兄弟情」的旗幟來隱晦支持LGBT群體,要麼就直接閉口不談,而不是強行用「父子情」來作掩護,弄得不倫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