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個人,像耶穌與聖誕老人一樣,是純屬被人們所虛構出來的,而且,他也像耶穌與聖誕老人一樣,被世人寄託了很多的崇拜、熱愛和希望。以致在100多年前,他連「死」都不得安生,被公眾的狂熱迫著要再次「復活」。他的故事,被全球各國拍成了211部電影,他的名字,在百年間可說是響徹全球。直至今天,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這個人依然還活躍在倫敦的大街小巷裡,還拿著個放大鏡,到處去偵查罪犯的行蹤……說到這裡,已不消再說,你一定會知道:這個人的名字,就叫做「福爾摩斯」。
各種版本的「福爾摩斯」系列我們現在就正站在英國倫敦老城區的中心、一條繁華熱鬧的大街——貝克街221號B座的門前,站在那個塑有福爾摩斯頭像的橢圓形門牌下,向讀者朋友們講述著這個世界偉大的偵探之王的神話。
說實話,歇洛克·福爾摩斯這個神探,只不過是蘇格蘭醫生柯南·道爾在他一系列偵探小說裡創造出來的一個人物。我們的世界法律之旅,與其說是對福爾摩斯感興趣,倒不如說是對柯南·道爾更感興趣。所以,早在來遊覽貝克街之前,我們便先驅車去了一趟愛丁堡,因為愛丁堡,才是這位偉大的偵探小說先驅者——柯南·道爾的故鄉。
蘇格蘭東部的名城愛丁堡,素有英國「北方的雅典」之稱。這座古城的綠陰之下,到處矗立著一座座希臘式的古老建築,而「城堡巖」山麓的舊城風光,更幾乎是雅典衛城一模一樣的翻版。此地歷史上,曾湧現過一大批如大衛·休謨、亞當·斯密和沃爾特·司考脫等等傑出的文化學術名人。漫步在林陰匝地、塔尖高聳的司考脫紀念碑下,連空氣中,都瀰漫著一種優雅的文化氣息。
1859年,柯南·道爾就誕生在這座古城裡,長大後,就在這所著名的愛丁堡大學裡學醫,並取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後,他曾當過隨船醫生,又曾經到倫敦開過診所,但當時,由於當醫生收入實在太過微薄,於是,柯南·道爾便開始轉向小說寫作。誰知這一轉,便使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1887年,柯南·道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血字的研究》,在這部精彩的小說中,福爾摩斯的形象首次出現在讀者的面前。而在這部小說裡面,柯南·道爾廣博的醫學知識大派了用場。一炮而紅以後,他又接連寫了許多篇關於福爾摩斯的故事,如《四籤名》、《巴斯克維爾莊園的獵犬》等。不僅名聲大噪,收入頗豐,而且,《獵犬》一書出版後,他更被英王室冊封為爵士。寫小說,居然可以寫出個「爵士」的頭銜,這真是這個高大俊朗、留著一撇威嚴的英式小鬍子的蘇格蘭醫生當年所遠遠沒有預料得到的事。
在柯南·道爾的筆下,福爾摩斯是一個研究犯罪學的專家——他年齡在30~40歲,永遠都穿戴得像個大學生。他的標準形象,就是任何時候都叼著個大菸斗和手持放大鏡,仔細地勘察著犯罪的現場。在柯南·道爾創作這個角色時,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光輝成就如電力、電器、內燃機、電報、電話等新發明,令那時的英國人豪情萬丈。那時的人們普遍認為:科學能夠解決人類的一切難題。而在司法界,偵查犯罪,獲得證據,卻基本還停留在中世紀的刑訊逼供、酷刑恐嚇等古老手段上。柯南·道爾懷著一種「知識就是力量」的人文主義激情,塑造出福爾摩斯這位與時俱進、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疑難犯罪案件的高手,不僅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在客觀上,也有力地推動了當時英國刑偵司法活動的科學化。漫步在愛丁堡大學的林陰道上,我們在心底裡默默地,向這位現代法庭科學的先驅者致敬。
說起來也真有趣,儘管柯南·道爾寫偵探小說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對自己的成功卻很不以為然。他真正的夢想,是要當一名歷史小說家。因此,1893年,他曾狠狠心,在《最後的難題》一書裡讓福爾摩斯死去。但豈料,萬萬千千對福爾摩斯極端痴迷的英國讀者們卻竟然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這個結局,因此,成千上萬的倫敦警察、工人、市民們情緒激動地上街集會,浩浩蕩蕩的人們抬著棺材,在貝克街221號門前遊行,一遍又一遍地高呼「福爾摩斯,復活!」的口號。這種情景,讓柯南·道爾感動得熱淚盈眶,於是,他不得不讓福爾摩斯在下一個故事裡面,又奇蹟般地「起死回生」。
車水馬龍的貝克街那幢釘有221號B座的門牌下
20世紀20年代,有個美國醫生誤以為福爾摩斯是個真人,便不遠萬裡地來到倫敦,找到車水馬龍的貝克街那幢釘有221號B座的門牌下。誰知,貝克街除了一個鑲有福爾摩斯頭像的門牌之外,什麼也沒有。今天的遊客,若想瞻仰福爾摩斯的「遺容」,便應該到貝克街地鐵站的門口,那兒矗立著一尊高大的福爾摩斯銅像,而想參觀福爾摩斯的故居,便應該去附近的另一條街——諾森布蘭德大街1 0 號的一家小酒店。由於這家酒店是建築在柯南·道爾小說裡的一個破案現場上,於是,英國的偵探迷們便把它改建成一家福爾摩斯的博物館。走進小酒店的大廳,只見大廳的一角, 完全布置成與柯南·道爾筆下所描述的「貝克街221號B」——福爾摩斯住宅的場景一模一樣:全套古色古香的維多利亞時代家具,放大鏡放置在壁爐上,壁爐旁邊,是福爾摩斯研究分析各種犯罪證據的化學試驗設備。
這裡還成立了一家「福爾摩斯公司」,專門負責管理這家博物館和開展一個叫「貝克街顧問俱樂部」的活動。這個俱樂部規定所有參加的成員都必須是男性,凡是懂得一個福爾摩斯故事裡的暗語,就有資格加入並登記成為會員。因此,這個俱樂部的門前,便經常聚集了一大群女福爾摩斯迷在集會示威,抗議該俱樂部的「性別歧視」及要求「男女平等」。我女兒餘君慧也是一個小福爾摩斯迷,如果她此刻置身此地,我想她也一定會憤憤不平地加入人群,高呼口號,表示抗議。除了「男女不平等」之外,這家俱樂部其實辦得還是很不錯的。他們會經常開展一些關於福爾摩斯破案科學的知識競賽,競賽中的優勝者,會被授予「貝克街顧問偵探」的榮譽稱號。有趣的是,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也曾加入過這個俱樂部,據說,他還認認真真地寫過一篇論文,題目是:「福爾摩斯的祖先是一個美國人」。
在今日的世界上,福爾摩斯還真的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世界各地的讀者們都仿效「貝克街」,成立了許多福爾摩斯的俱樂部。福爾摩斯的形象,從書店海報登上舞臺,步入銀幕,甚至還出現在時裝表演的T形臺上,百年以來,長盛不衰。據說,1987年,在「福爾摩斯誕辰100周年」之時,世界各地的影迷們曾蜂擁而來倫敦,不同性別、不同膚色、不同種族、操不同語言的人們,都無一例外地頭戴各式各樣的雙舌呢子帽、披深灰色鬥篷、嘴叼大菸斗、手持放大鏡雲集在貝克街,來紀念他們心目中的這一位平民英雄,來尋找一回自己的英雄夢。那種壯觀的盛大場景,想起來也令人動容。
從這些福爾摩斯迷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公民參與法治、推動刑事司法文明進步的巨大熱情。
臨走前,在這家「福爾摩斯公司」裡,我們還見到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女秘書,她的職責就是專門處理每年從世界各地像雪片般寄來給福爾摩斯的信件。她熱情地展示這些信件的原件給我們看,有些是從英國各地寄來的,有些是從德國、法國,最多的是美國。這些信封上都寫著:「Mister Sherlock Holmes,London ,England, 221B-Bakerstreet」。在這些熱情洋溢的來信中,人們向這位「Holmes」先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人問他最近身體健康如何、婚姻的狀況如何,有人向請教破案的靈感,有人請他發表對墨西哥禁毒問題的看法,居然還有人會向他報告——他發現了拉登在阿富汗的行蹤!
用一位名作家的名言來說就是:在世人的心目中,這位神勇的大偵探,顯然是長生不死的。
(本文摘自《尋找法律的印跡》)
點擊此圖 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