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玩愛好者,多多少少都沾染一些「古氣」,不管是從骨子裡還是從行頭上都要透露出一絲絲文化的味道。身邊的親戚朋友不管淘換來什麼東西,都要讓咱給掌掌眼,去旅遊逛街的時候遇到古建築也多少要評價幾句格局、制式。
在這些傳統的物件兒裡或多或少的都會涉及到龍的兒子們,如果咱能講出這東西的來源寓意,逼格飆升也就是分分鐘的事兒。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其實這個「九」是個虛數,今天咱們就嘮嘮龍的奇奇怪怪的兒子們。
大體上有倆種分法,除去重複的,外加上其他傳說中的四個兒子,龍有十五個兒子,咱們一個一個來說說。
一,囚牛(qiú niú)
囚牛平生喜歡音樂,經常蹲在琴頭聽彈琴,因此在琴頭上保留了囚牛的形象。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形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二,睚眥(yá zì)
大家都聽過這個成語睚眥必報,龍的這個兒子豹身龍首,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殺好鬥,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三,嘲風(cháo fēng)
龍的這個兒子也是很有特點的,喜歡險還喜歡遠望,所以宮殿的房脊上總嘲風的身影,這種瑞獸象徵著威嚴和吉祥,另外也有震懾妖魔、驅害鎮宅的的含義。
四,蒲牢(pú láo)
蒲牢原來居住在海邊,但是他比較害怕鯨魚,一遇到鯨魚攻擊就大吼。也有直接傳說蒲牢喜歡吼叫,把他鑄在洪鐘上面當做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的形狀,當木杵做成鯨魚的形狀,當鯨魚一撞擊洪鐘的時候,洪鐘就發出響聲,很有象徵的意義。
另外,也有也有將蒲牢雕刻在印章上面的制式。
五,狻猊(suān ní)
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都留有狻猊的形象。
六,饕餮(tāo tiè):
可能單獨拿出這倆個字,您得琢磨琢磨,但是四個字「饕餮盛宴」您一定知道是什麼意思。饕餮這位龍的兒子,就是個吃貨,而且特別的能吃、貪吃,最後把自己的身體也給吃了。既然這麼喜歡吃,乾脆把他鑄在鼎上。
另外,在古代器具上,也會有非常著名的饕餮紋:
七,狴犴(bì àn):
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狴犴的形象,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註:狴犴在肅靜迴避牌上
註:狴犴在監獄門兩邊
關於狴犴還有個傳說,南宋的時候,有個專管牢獄的人叫犴裔。為人和善,做事公允,很多貪官妒忌他。趙構迷信道士,聽了道士讒言說犴裔是瘟神,來到人間散播瘟疫。於是趙構決定處斬犴裔。處斬當天對那些奸臣說:「你們這些衣冠禽獸,害死了人都不知悔改,我犴裔就算化成走獸也要找你們報仇血恨。」說完便被斬首了。當時在場的百姓們放聲大哭。就在這時,天空中突然電閃雷鳴,一頭怪獸出現在雲頭。只見他足踏祥雲照九州,這頭怪獸用一陣龍捲風把道士和姦臣們都卷上了天,又摔在山頭。山頭立刻裂開一條縫隙,把他們全部封在裡面了。
這頭怪獸叫狴犴,是犴裔的化身。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徵,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
一,負屓(fù xì):
龍的這個兒子貌似從長相和身材最像龍的了,喜文,因此經常盤繞在碑文的頭頂,跟碑文下身的贔屓一起,使得碑文顯得更加雄偉。
二,螭吻(chī wěn):
螭吻是龍頭魚身,平生喜歡在險要的地方東張西望,好生吞,喜歡吞火。因此螭吻常常被安放在房頂的屋脊上,由於螭吻喜歡吞火,也有避水獸一說。螭吻和嘲風往往同事待在屋脊上面,因為他們倆有同樣的愛好,好險好望,只不過螭吻還喜歡吞火。
三,贔屓(bì xì):
還有個名字叫霸下(bàxià),龍的這個兒子有個比較奇怪的愛好,就是愛負重。通常我們在廟宇裡看到的龜形的馱著石碑的都是贔屓。
註:左圖為贔屓馱碑,右圖為故宮裡的贔屓
上古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贔屓馱著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被大禹設法收服,後來贔屓幫助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馬功勞,大禹就讓贔屓將刻有它的功績的石碑自己背起來。贔屓跟烏龜挺像的,但是並不是烏龜,贔屓有牙齒,烏龜沒有。
記得聽相聲的時候有個《送情郎》的小唱段,逗哏損捧哏:「我問這王八犯了什麼罪啊,只因為他說相聲,桌子擋住了腿。」這唱段裡就活活的把龍的兒子當成了王八。
四,趴蝮(bā xià):
還有一個名字叫蚣蝮(gōng fù),又做避水獸。傳說中趴蝮的祖先因為犯了天條,被貶下界。被壓在沉重的烏龜殼下面看守河道,千年以後,趴蝮脫離了龜殼恢復了原型。人們為了紀念它的守護河道的功績,將它雕刻在河邊的石墩上,預示著可以鎮住河水、防止洪澇。
五,椒圖(jiāo tú):
椒圖愛好封閉,最不喜歡別人進入它的住所,因此就給它安排了看大門的工作。古代及仿古大門銜環的就是這位了。
六,螭首(chī shǒu)
傳說中也是龍的兒子,可能算是偏房吧。沒有角的龍,嘴大、肚子裡能盛很多水,故此建築的排水孔都留下了螭首的形象。
七,犼(hǒu):
犼是古時候神話傳說的一種神獸,也有傳說為龍的兒子。它生性兇猛,四肢強健有力,有隨時騰躍奮起之勢,全身透著一股震撼人心肺之豪氣和霸氣。
犼最著名的應用場景是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
其實,不但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上有倆只犼,城樓後面也有倆只犼。城樓前的倆只犼面南而做叫做「望君歸」,城樓後面的倆只犼面北而坐叫做「望君出」。「望君歸」警示著皇帝不要在外面玩的太久,應該回來料理國事,而「望君出」警示著皇帝不要光待在宮裡享樂,也要出去體察民情。
八,麒麟:
小火相信這倆個字就不用漢語拼音了吧,咱們隊這倆個字也是耳熟能詳了。自古以來麒麟就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瑞獸,性情溫和,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馬蹄、牛尾於一身,幼年的麒麟不會飛,成年以後才會飛。麒麟象徵著長壽、太平,也有麒麟送子一說,文玩把件中也經常體現麒麟這種題材。
小火前文《探秘清代官服》(清代官員服飾研究之二)裡也提到,清武官一品的補子繡的就是麒麟:
九,貔貅(pí xiū):
貔貅跟麒麟一樣,也是中國人非常喜愛的瑞獸之一。眾所周知,貔貅沒有屁眼兒,只吃不拉。傳說中貔貅非常能吃,主要吃金銀財寶,也深得玉帝和龍王喜愛,可是吃的太多了總有憋不住的時候,有一次不小心隨地便溺,惹得玉帝生氣,一巴掌打下去拍到屁股上,結果屁眼兒就被封死了,因此具備了只進不出的怪異能耐。
由於貔貅只進不出,也得招財之意,另外貔貅也有闢邪的作用,深得人們喜愛,將玉器雕刻為貔貅在手裡把玩。
花了倆篇文章講了龍的兒子,為的是讓咱們玩家別整天光知道盤珠子、盤手串,也要關注其背後的文化含義,從文玩中汲取知識、提升品位,才能從文玩中體會到真正的樂趣!
以上均為小火原創,一家之言,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版權歸「小火文玩寄賣」所有,非法轉載剽竊必究!
官方網站:www.xiaohuowenwan.com
個人微信號:xiaohuowenwan
公眾微信號:xhwwjm
也可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添加公眾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