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露梅盛開的草原
文/李海孌
在青海湖北岸,有一片廣袤祥和的草原,美其名為「金銀灘」。據傳說:「金銀灘」是因油菜開花燦黃似金,牛羊成群,如銀賽玉,撒落在青山碧草間,兩者相互映襯,黃白相間,稱之為金銀灘;二說是因為草原上遍地盛開著金露梅和銀露梅(俗稱『邊麻』)花而得名。
金露梅、銀露梅,是學名,屬薔薇科委陵菜屬物種。落葉灌木,莖多分枝,羽狀複葉,多生於高原山坡草地、河谷巖石縫中、灌木叢及林木中。嫩葉可泡茶喝,花、葉均可入藥,有健脾、化溼、清暑等功效。夏季的金銀灘草原遍地生長著金露梅和銀露梅,也稱草原上的姊妹花。一旦開放,那氣勢也是頗有些排山倒海、氣貫長虹的。花開時節,芳香四溢,黃的耀眼,白的純潔,微風過處,馨香撲鼻。「黃花哈黃著耀眼哩,白花哈白著惹人哩。」看著這些布滿草原各處的金(銀)露梅,忍不住就想漫幾句花兒。
每次站在開滿金露梅和銀露梅的草原上,我的思緒總會隨著花香飄得很遠很遠,飄回到多年前的一個明媚的午後,原上草老師帶著我們一起到草原上為我們即將舉辦的一次文學論壇踩點,看在哪裡舉辦更為合適。就這樣,我們驅車在草原上到處尋找地方。誤打誤撞,居然來到了一處開滿黃花的地方,只見漫山遍野,川窪溝壑,全都是花兒,異常豔麗。我們完全被吸引,不顧一切地衝出車門,直奔花海而去,那時我們還不認識金露梅,只見那一大片一大片的,連成了花的海洋,那是震懾心魄的美麗,我當時站在那裡,有些不知所措,根本找不到合適的言辭來表達心裡的感受,腦海有那麼一霎那是空白的。這是什麼花兒?能夠在這片美麗的草原上生長的如此繁茂,如此氣勢磅礴。在此我們流連了很久。那個時候,雖然手機已很普遍,但不是現在的數碼手機,用以拍照的還是裝膠捲的相機,那天出門我們居然沒有帶相機,那麼美的花兒,那麼攝人心魄的美景只能通過眼睛存封於腦海裡,永記於心間,無法呈現於眼前,更無法躍然於紙上,遺憾之餘,更多的是惆悵。走出這片花海不遠,遇到一位牧民阿奶,詢問這是什麼地方,那些花兒叫什麼名字?牧民阿奶告訴我們這裡是鞭麻灘,那些花兒是邊鞭花。再後來才知道鞭麻花的學名就是金露梅,那些開白色花兒的是它的姐妹花,叫銀露梅。
金露梅、銀露梅(鞭麻)不僅花兒開的美麗,而且在日常中與金銀灘老百姓們的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的。尤其是在上個世紀以前,那時河湟地區老百姓的生活普遍艱難困苦,因為金露梅(鞭麻)的枝條柔韌,不易折斷。因此,一到夏季,農人們閒暇時就會割一些鞭麻的枝條,做成洗鍋刷刷,用毛驢車拉到西寧沿街叫賣。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裡,外觀醜陋但經濟耐用的鞭麻「刷刷」,曾一度成為青海老百姓廚房裡的一件必不可少的用具。於是,「賣刷刷」的叫賣聲也成為了西寧人記憶裡的一道難忘的風景。再者,金露梅、銀露梅(鞭麻)的氣味芳香,且具有固沙的作用,因高原上沙土較多,寺院裡蓋房舍時,房屋頂上就是用一層鞭麻,再鋪一層沙來固沙覆蓋的。因為其氣味芳香,所以不生蟲,不易腐爛,是覆蓋房屋頂的理想材料。在牧區,金露梅、銀露梅(鞭麻)也是牧民們帳篷裡用以防潮、隔潮、保暖的理想用料,每當下好帳篷後,牧民們就會先割一些鞭麻,鋪在帳篷的地上,然後再鋪上毛氈和被褥,這樣潮氣就不會傷到人的身體,起到較好的保暖作用。因為生活的艱苦,許多人家沒有條件購買伏茶(磚茶),因此,聰慧的老百姓就用金露梅、銀露梅的嫩葉蒸炒後代茶飲,這習慣一直保留至今,殊不知這樣的茶,還是高原上頗具特色的保健茶呢。
因為金露梅和銀露梅花兒俊俏豔麗,當地的藏族群眾又賦予她一個充滿詩意情懷的名字——格桑梅朵。藏語中:「格桑」是幸福之意,「梅朵」則是花,在藏族群眾的嚴眼中,金露梅便是幸福、美滿,吉祥如意的象徵。其實,最主要的還是金露梅和銀露梅那頑強倔強的品性,最打動人們的情懷,她極度耐寒,耐旱,繁殖力極強,且不擇土壤的肥沃與貧瘠。在風雪依然肆虐,嚴寒仍未散盡之時,她就已經嫩芽吐露枝頭,提前向人們傳遞著春的信息。正因為具備了這許多品性,所以也成為了金銀灘老百姓裝飾院落和房前屋後的植物之一。因金露梅和銀露梅生長密集的地方也生長著許多其他種類的植物,這些密集的灌木叢林就是野生動物的最好的繁衍生息的家園,也是野生動躲避風雪的天然屏障。在遼闊的原野上,尋著花兒的芳香,牧羊的少男和少女,肆無忌憚的對唱花兒與少年,把如火的純情播撒在碧草藍天間。
在這片草原上還有一處花海令我魂牽夢縈。有一年盛夏,我應海晏縣旅遊局之邀,去佛海寺採訪海晏植樹史上的一位奇人——夏智布,堅持植樹四十餘年不改初衷。
當我們乘坐的車穿過茶拉河橋,拐上山坡時,一行十幾人均被那滿山坡的金黃色給震得大聲驚呼:「金露梅!」這裡被民間稱作「西王母的後花園」。看來是名副其實。山野裡的花,開的那麼舒展、那麼無拘無束,簡直可以用肆無忌憚來形容。望著滿山坡的金露梅,我被那遍野靜靜開放著的花兒所震撼,花兒開放的十分嬌豔,十分自由,沒有任何做作地躺在山的懷抱裡,親密、自然、和諧。山靜默地高聳入雲,花兒無言地裝扮著大山,沉靜若處子,曼妙似佳人,它們毫不吝嗇地把妍麗的姿容無私地奉獻給這空山幽谷。它們以禪的方式走入我的心靈深處,無言卻直達心底。
大概因為花兒悅心的緣故,那天的採訪也格外順利,在這大山頂上的佛海寺內,有一位修行的老僧,他走到哪裡,就把綠蔭植在哪裡,「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這位老者為海晏的後人留下了片片綠蔭,而他在山上剛栽種不久的松樹苗也已經成活。用老僧自己的話:「很快就會綠樹成蔭的!」
離開那裡已經八年了,一直沒機會再去看那裡的花兒、那裡的松和那座叫夏格日的山。美麗的東西往往就是美在它的遙遠,美在它的難以到達。這樣的美,或許一生僅此一次。我想這應該就是那些美麗永存的理由吧!
—微信號:qhds2014—
李海孌,漢族。筆名瀚海,海涵。自2000年開始散文創作。先後在《青海湖》、《青海作家》等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作品入選《海北州建政五十周年文學作品選》、《2003年中國散文精選》等圖書。著有散文集《紫色心香》一部。系青海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海北州作協會員。
==================================
青海在線文化傳媒出品。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青海讀書》公眾號面向廣大網友徵稿,歡迎廣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說、詩歌、書評、新書推薦均可。文責自負,自己校對。投稿時請發作者簡介和需要配圖的照片。郵箱:1607760814@qq.com,讀書QQ群:371156841
請掃描關注青海讀書
原創作品,謝謝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