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一家餐廳的門口,一位老人向餐廳的職員「敬禮」!
老人87歲了,是回歸前的華裔英軍。
這裡要解釋下華裔英軍,是回歸前給港人參軍的團體,原名叫:香港軍事服務團。從二戰開始為香港服務,1991年,還曾經遠派賽普勒斯,加入在當地的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這位老兵肚子餓了,每日走1.3公裡到這家餐館領飯盒,每次領完飯後必定向在場派發飯盒的義工舉手敬禮。
他認為不論任何背景的人士,均在今次疫情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十分感激這家餐廳免費的盒飯,讓他度過當前難關。
像他一樣來領取飯盒的老人不少。
這家餐廳義無反顧的做善舉也不少年,踏入2021年,香港失業率升至近16年以來高位,這家在香港一共五個地區派飯的餐館表示,今年領飯人數有上升趨勢。
有年邁的退役華籍英兵,還有失業的英籍教師。
有位義工說,之前一位租住在劏房的七十多歲英國教師,疫情下,他失去教授英語補習班的工作,被迫放下尊嚴,來這裡排隊輪候取飯。
而後,他消失了一段時間,大家都以為他找到工作了,誰知道他已經中風坐輪椅,想要排隊拿飯的機會都沒有。
他慨嘆,免費來領取盒飯的人數急增,但同時受到疫情及港府限聚令所限,餐館消費人流急減,「一整天,來吃飯的客人不足10個,但來領取免費盒飯的多達200個」
社企餐廳,不是牟利機構,但需要生存,除了靠本身運營補貼外,大部分是來自各界善長仁翁們的捐助,拿這家銀杏館來說,每日在油麻地、長沙灣、太古、油塘、上環五間分店定期免費飯。
這家在長沙灣分店店長、82歲的陳先生表示,去年每天120個名額,現在180個名額,臨近冬至、元旦等節日,更達到200個以上,人數有增無減,相信與香港經濟困難,更多人失業或待業,需要領取免費飯減輕生活經濟壓力。
來領飯盒,什麼人都有,例如一名70歲的聾啞及獨居伯伯,隻身由沙田去油麻地的銀杏館,打算取免費飯。但義工因無法與聾啞老伯溝通,而不知道伯伯有什麼需要,最後靠紙筆成功與聾啞老伯溝通。
當然,香港免費盒飯不止一家,很多很多,分散在香港各個貧困街區,例如這家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就在這裡為的基層免費派飯。
逢星期一至五向基層人士派發逾200個飯盒。
來這裡,不少老人,不少清潔、洗碗工人,更有人透露全日只依靠派發的一個飯盒充飢。
不僅僅派飯,今年冬天十分寒冷,這些社企從食物到保暖都會照顧到位,這不,前兩天義工們走上街頭,單單一個晚上就派發出2萬多件衣服給露宿者,給孤寡老人送溫暖。
前陣子,有內地的駁船在香港海域相撞,因為港府在家辦公,這些內地同胞沒辦法辦加急證件回去,滯留在香港。
香港水警帶他們上岸,他們有地方住,但沒錢吃飯,阿Sir們直接就想到了深水埗的明哥,一家在深水埗免費派飯10年的餐廳。
明哥二話不說,提供飯票給這15位船員,每天兩頓飯提供。
船員們感激的說:謝謝,謝謝。
最後,明哥用蹩腳的港普回答船員說:不要客氣,不要客氣啦,遇到困難,大家相互幫助是應該的。
這就是香港,外表看似光鮮冷漠;內裡其實熱情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