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月刊》第一期正式上線:#呼叫巴黎1920,回到《午夜巴黎》

2021-02-06 巴黎雜智社


圖為100年前的巴黎女孩在杜樂麗遊樂園玩





🔍關鍵詞:#呼叫巴黎1920...



大家好,先做下自我介紹,這裡是非正式「巴黎雜誌社」——坐標巴黎,是一個精於研究「巴黎」的非官方年輕社區,由於是一個中西結合產物,中文音譯一下,叫作「帕裡絲MAG」似乎也不錯?那麼以後就叫我絲絲、小絲、絲絲動人...都不差。


我們的宗旨是志同道合之士,聚在一起,又玩又思,內容形式以「偶爾月刊」專題與日常圖文更新為主。


「偶爾月刊」是一個我們推出的不定時線上專題月刊,每期通過5-7篇圖文、1-3個視頻形式就某一話題做深度探討,第一個話題就是「巴黎為什麼能成為現在的巴黎」。


關於這個疑問,偶然間滑到100年前的巴黎,絲絲稍微明白了些——  海明威筆下「流動的盛宴」、亨利米勒眼中「女人像花一樣,遍地盛開」、《午夜巴黎》蓋爾坐上古董車穿越的...都是這個瘋狂二十年代。  




海明威曾寫下: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此後一生中不論你去到哪裡,她都將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他筆下的「流動的盛宴」正是100年前的巴黎。他懷念的除了100年前的巴黎瘋狂本身,應該肯定也難以忘記衝入他那段難忘歲月裡的人——


和斯泰因小姐探討哪個小說家的小說值得閱讀,被她教導S知識,辨別男同女同戀愛區別、


和菲茨傑拉德在巴黎小酒館喝香檳,雖嫌棄對方腿短、偶爾有些奇怪,但還能體面的互相真實讚賞對方的才華、


咖啡館裡讓他難以聚精會神寫作的、留著黝黑頭髮的女子,雖然當時的他已有妻兒...後來離婚了。


愛一座城市,又豈止城市本身那麼簡單,更是那個文藝繁盛年代集聚巴黎的志同道合之士吧!看看電影《午夜巴黎》裡的歡樂就是了。


👇



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是這麼描寫初次見到的菲茨傑拉德:



斯科特那時是個大男人,但長得像個少年,一張臉介於俊秀與好看之間。他金捲髮,高額頭,眼睛興奮又友善,一張愛爾蘭人的嘴,嘴唇細長嬌嫩,如果長在姑娘臉上就相當漂亮了。他的下巴結實,雙耳周正,一個不算凸出但帥氣到近乎美麗的鼻子。僅是耳鼻自然構不成一張英俊的臉,但他的臉色、金髮與嘴唇就夠了。那張嘴讓你難以捉摸;等你熟悉他,就更難以捉摸了。

 

他身材清瘦,臉上略有浮腫,看去狀態並不好。他穿著合身的布魯克斯兄弟牌外套,裡面是一件按扣領的白襯衣,打著禁衛軍領帶。

我盯著他看,卻沒琢磨出什麼,只發現他有一雙形狀好看、頗合觀瞻的手,不太小。他在一張吧檯凳上坐下時,我發現他腿挺短。按照腿的正常比例來說,他該比現在還高兩英寸。



《午夜巴黎》裡的海明威(右下)與菲茨傑拉德(右上)


《午夜巴黎》裡的菲茨傑拉德與妻子




但別忘了,他還寫下:



巴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我們那時年輕,什麼事都不簡單,甚至連我們遭遇的貧困、突如其來的橫財、頭頂的月光、事情的對錯,甚至我身邊在月光下沉睡之人的呼吸,都不那麼簡單。」



《午夜巴黎》法國演員瑪麗昂歌迪亞飾演畢卡索的情人Adriana



在當時這座繁盛熱鬧的城市裡,年少貧窮的他活得不那麼簡單,但正如他自己所說:能寫出一篇好文,似乎就不那麼餓了。四十年後,他以非虛構回憶寫作了《流動的盛宴》——那段瘋狂的巴黎時光,而100年前的巴黎也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流動的盛宴」。



也許每個人都應該有讓他枝繁葉茂、野蠻生長的地方,那個地方可能就是——

在別處。就好似一些植物被移植到另一個地方,生長得更茂盛,雖然過程不簡單。


對於絲絲來說,這個地方就是巴黎。

當然,也歡迎志同道合的你,加入我們~


也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那個讓你「生長繁茂」的地方。


下篇預告:#偶爾月刊#第一期#呼叫巴黎1920#第一篇,和絲絲一起穿越回《午夜巴黎》和《流動的盛宴》中的1920年吧...



Ok,Next Please...



文 | 帕裡絲編輯部 

圖 | 電影《午夜巴黎》



相關焦點

  • 午夜回到巴黎
    》  伍迪艾倫  2011《午夜巴黎》是伍迪·艾倫寫給巴黎的一封熾熱的情書。男主人公先是從2010年的巴黎穿越到1920年代的巴黎。彼時的巴黎,《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茲傑拉德和《太陽照常升起》的作者海明威在巴黎結交;畫家畢卡索和達利也在巴黎交匯,開始了他們的超現實主義探索;達利與布努埃爾正在籌備超現實主義電影《一條安達魯狗》.隨後,男女主人公從1920年的巴黎穿越到了1890年代的巴黎,在那裡遇見了德加和高更。
  • 【尋影記】·第一期——流動的盛宴《午夜巴黎》
    電影大師伍迪·艾倫2011年導演的《午夜巴黎》電影像極了一封寫給巴黎的纏綿繾綣而又濃烈熾熱的情書。在他的鏡頭下,巴黎堪稱是一座流光溢彩而無與倫比的城市,電影開頭拍攝的將近4分鐘的巴黎美景其中任何一幀都可以拿來當做宣傳巴黎的精美明信片。
  • 《午夜巴黎》:教你在黃金時代談情說愛,讓你愛上巴黎
    午夜巴黎描述著一個好萊塢編劇的男主角Gil和未婚妻Inez在巴黎遊玩,到了巴黎之後卻逐漸發現原來Gil和Inez的價值觀事實上並不兼容:Gil熱愛巴黎,內斂的飽含著所有文學造詣,受「黃金時代情節」之縈繞而認為那些過往的年代才是最吸引人的,而Inez則是離不開美國和其物質生活,崇拜且被那些愛賣弄知識的人受到吸引。
  • 午夜巴黎(上)
    ◀ 午夜巴黎◀ 伍迪艾倫是一個可愛的小老頭他的午夜三部曲,最愛巴黎,其次羅馬,最不愛巴塞隆納。然而最先正式出場的,是莫奈花園。◀ 吉維尼小鎮的莫奈之家「想像下1920年代的巴黎,朦朧在雨中,還有藝術家和作家們。」吉爾念叨著,訴說他對那個年代的嚮往。而未婚妻伊內茲一家人,並不感興趣。
  • Movie | 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倫2011年的作品,這是一部充滿浪漫奇遇與憂傷的作品。伍迪艾倫被法國人戲稱為「美國電影界唯一的知識分子」他在這部影片中傾注了他對於美國20年代迷惘一代的藝術家們的崇拜與致敬。所以如果你對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夫婦、畢卡索、達利(超現實主義三人組)有所熱愛,或者對法國巴黎這個浪漫之都有所嚮往。
  • 《午夜巴黎》:文藝青年的浪漫穿越
    《午夜巴黎》展現了巴黎的流光溢彩,也講述了一個文藝青年對巴黎的浪漫穿越和熱愛。吉爾攜未婚妻伊內茲陪著嶽父嶽母來巴黎度假。
  • 午夜影院1701│伍迪·艾倫《午夜巴黎》
    午夜影院1701│伍迪·艾倫《午夜巴黎》 午夜叔按:初看《午夜巴黎》,感覺大咖出場太快
  • 透過電影色調及場景設計,重回《午夜巴黎》的黃金時代
    對於歐洲各國城市文化情有獨鐘的他,繼在倫敦拍攝《賽末點》,以及於西班牙馬德裡取景的《午夜巴塞隆納》之後,第41部長片《午夜巴黎》是他第一部全片在巴黎拍攝的作品,被稱為是伍迪·艾倫寫給巴黎的一封情書。正如電影《曼哈頓》所展現給世人看到的紐約一樣,《午夜巴黎》的電影開頭使用與《曼哈頓》同樣的手法,利用一幕幕的巴黎街景,從清晨到午夜,傳達下過雨後的巴黎之美。
  • 《午夜巴黎》穿越到黃金時代!看破對過去的美好想像
    ▲(圖/《午夜巴黎》劇照) 鐘響十二下之後的午夜,一輛 Peugeot 古董汽車連結了過去與現在,過去是自己對美好年代的想像,而現在只有悲慘的現實與茫然
  • 《午夜巴黎》在巴黎雨夜的街道上遇見黃金時代
    我更願意相信伍迪艾倫做了一場春夢,於是就有了《午夜巴黎》。伍迪艾倫在劇中的化身吉爾就是這場春夢的主角,一個自負又謙卑的文學家,無比懷念所謂的黃金時代,自詡清高卻不得不面對繁複瑣碎的生活,去創作受歡迎卻無意義的好萊塢劇本,生活本身平靜舒適,偶爾無聊。然而生活本身就是有魔法的,午夜倫敦的街道上,一輛老式的標緻轎車緩緩駛來,停在他的面前。故事,跨越數十年。
  • 《午夜巴黎》:從伍迪·艾倫的奧斯卡影片聊聊懷舊這件事
    這部影片以法國巴黎為背景,充滿浪漫和奇幻色彩。影片表現的主題是懷舊情緒、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伍迪·艾倫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傳奇導演 在介紹影片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這位傳奇導演。
  • 我們總會回到巴黎,海明威的巴黎,或者伍迪艾倫的巴黎…
    五十年後,另一位美國人重新書寫了一番巴黎——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甚至海明威的形象也被重現於影片之中……從在2011年坎城影展的開幕展映起,《午夜巴黎》飛速成為話題,最終演化成全球票房超過一億五千萬美元的「現象級」電影,創下了伍迪·艾倫的個人紀錄。老伍迪如果減掉幾分刻薄玩一下文藝,產生的效應還真是驚人。
  • 《午夜巴黎》
    他2008年執導了午夜巴塞隆納,2010年午夜巴黎,2012年愛在羅馬。古稀之年的他用鏡頭展現了很多他迷戀的別處美景,也依託城市美景表達了他的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幻想和思考。這樣說聽起來貌似有點無聊,但並不,電影中還有伍迪艾倫慣有的小幽默,只是,今天不談伍迪艾倫的幽默,我是個幽默細胞缺乏的人,今天我們談巴黎和懷舊。
  • 聊電影《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今天分享一部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黎》。這部電影是由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等一眾大咖聯袂主演的,是一部以法國巴黎為背景的浪漫喜劇,電影還包含一些奇幻色彩,獲得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
  • 午夜巴黎
    ,有兩三個晚上,步行至深夜一兩點才回到酒店。臨近深夜,人群也變得稀薄下來,空氣中透出一股秘密氣息,說不清是在哪一部描述巴黎夜晚的小說中讀到過有關的段落,或是一首詩,還是某一部和巴黎有關的電影中,一幀絕妙的鏡頭,在腦海中浮現。
  • 《午夜巴黎》:發生在交錯時空中的浪漫小清新電影
    2011年,文藝老青年伍迪艾倫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搬上了大熒幕,這就是《午夜巴黎》。吉爾正在寫自己的第一本書,他十分嚮往1920S黃金時代的巴黎,因為準嶽父的生意發展,他和未婚妻一同來到了巴黎。於是在一個午夜,吉爾又隨阿德裡亞娜穿越到了她心中「黃金時代」的巴黎,在那裡,他們遇到了洛特雷科、高更等名人,而在交談中,吉爾得知了在高更等人的心中 ,「黃金時代」應該屬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巴黎。於是吉爾陷入了思考,最終他離開了那個心中黃金時代的巴黎,也離開了與自己無話可說的未婚妻,在一個雨夜,他同那個跟自己有著共同語言的女店員一同走在巴黎街頭,對吉爾來說,這才是黃金時代的巴黎。
  •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蒙馬特高地的藝術家群像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是2011年由伍迪·艾倫編劇並執導的一部浪漫喜劇和奇幻電影。
  • 《午夜巴黎》:懷舊是我們心中的癢
    總覺得現在的生活不如以前美好,總是想回到心目中的黃金年代,於是,如同肌膚之癢一般,越想越癢。我們伸出一隻手去抓撓,希望這隻叫作「懷念」的手,能排解一點點如潮水般時漲時退的「心頭癢」。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就是這樣一部「搔癢」的電影,力道不輕不重,恰如其分地為觀眾抓撓著對想像中美好的憧憬。
  • 午夜巴黎:給你一個機會回到過去,你是否會動心?
    午夜巴黎:給你一個機會回到黃金時代,你願意麼?夏爾波德萊爾對浪漫主義的定義是「既非隨意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鏡頭下,美的不像話的巴黎街景,日落西沉餘光,七彩寶石羽毛,紫羅蘭絲絨綢緞,還有瑪麗昂歌迪亞朦朧的側顏,讓人恍若置身紙醉金迷的二十年代。強烈的代入感,終於懂為什麼有人說文藝片沒人玩兒的過伍迪艾倫。同時,導演一貫的諷刺,批判了一大波中產階級的虛偽嘴臉。
  • 電影: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資源)
    《午夜巴黎》是2011年由伍迪·艾倫編劇並執導,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等聯袂主演的一部以法國巴黎為背景的浪漫喜劇和奇幻電影。影片於2011年5月開始在全球上映。影片表現的主題是懷舊情緒、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對巴黎的熱愛,同時也闡釋了一種誇張,別人的生活總是好過和自己的生活的幻覺,因為這種幻覺而產生了生活上的矛盾與不安。伍迪·艾倫憑這部電影獲得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