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斯特拉迪瓦立小提琴一樣,施坦威鋼琴有著太多的神秘光環。這些光環並未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去,反而益加撲朔迷離。這不得不歸究於幾個方面的原因:施坦威家族的前輩們為了保密從不著書立說;大多數的尺寸被各式各樣的易於操作的模具所替代;手工技術靠言傳身教;一代代的操作人員只接觸到有限的操作工序。我的上司約翰.帕頓曾經告訴過我,他是1998年進入施坦威,那時候的施坦威還沒有任何圖紙檔案。這個工作是他來了之後才逐步建立的。
從純技術角度而言,根據我的「近距離」觀察,我認為施坦威之所以成為施坦威是多方面的。作為人類社會最複雜的手工製作機器,鋼琴的質量要有四大條件:設計、材料、工藝和個人技術。缺一不可。每個尺寸、每個部件、每個工序和每個動作都必須全力以赴。鋼琴製作沒有鯉魚躍龍門的捷徑,只有螞蟻啃骨頭的積累。如果說,在施坦威鋼琴的製造秘密上我們非得扯它個三五點的話,那就是:1.非常好的弦列設計。它強調圓滑的非諧音過渡但又不忽略適度的張力。2.非常好的音板製作。它的板材源自300年以上寒冷地帶的特定樹種且經過長期的風乾和嚴格的人工烘乾程序並加工成不等厚;適中的弦壓和音板弧度也是舉足輕重。3.非常好的擊弦機尺寸,安裝和調整。4.非常好的弦槌質量和整音技術。5.非常好的技工和技師。當然,還有從1857年以來多達113條的技術專利。這些早已成為我們當今習以為常的鋼琴製作標準在當時來說卻是劃時代的創舉。如弦列交叉設計、彎板外殼工藝、雙泛音弦列、鼻螺栓和弦鈕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紐約施坦威和漢堡施坦威
施坦威的音質是獨一無二的。渾厚,圓潤,溫暖和甜美;高中低音域層次分明及音量非凡。是的,百多年來鋼琴家們為此讚美不絕。最著名的評論莫過於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暴風雨中的呢喃夜鶯」。它形象地描述了施坦威鋼琴音色上的悅耳動人和音量上的洶湧滂湃。由於地理位置和欣賞背景的不同,1853年設立的紐約施坦威和1880年問世的漢堡施坦威在音質上最終有了「分道揚鑣」的差異。哪個更好?哪個更代表施坦威?來自北美的音樂家們和來自歐洲的音樂家們都會給你截然不同的答案。鋼琴技師,這個本來就喜歡為件小事而爭論不休的小群體更是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包括在斯坦威內部,我也多次聽到不同的回答。實際上,紐約斯坦威和漢堡施坦威在設計,材料,工藝和個人技術上都是不相伯仲。唯一不同的是音板和弦槌上的製作。尤其後者,確有天壤之別。這種差異的產生是源於兩個地方的音樂廳的不同音響效果。歐洲以小音樂廳為主而美國則流行上千人的大音樂廳。我個人認為,紐約斯坦威的音量略勝一籌,且聲音富有暖色;漢堡斯坦威在音域層次上技高一著,音色略多甜美。用一個並不很恰當的比喻,紐約施坦威像個熱力四射的美眉而漢堡斯坦威卻像位珠光寶氣的貴婦人。對許多鋼琴家們來說,這種區別給了他們在演釋不同風格的作品上多了一種不可多得的選擇。
帶拍音的八度音準
施坦威是以生產製造著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施坦威也以音樂會鋼琴的奏前準備而享譽的呢?在紐約中城與卡耐基音樂廳同一街上的施坦威音樂廳裡,一個被全世界鋼琴家們稱為鋼琴家的麥加的地方,就有一班身懷絕技的鋼琴技師,常年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鋼琴大師們做施坦威鋼琴的各種服務。調音、調整、整音和修理。一臺新出廠的施坦威鋼琴在這裡得花平均16小時的工時從新「打扮梳理」。遇到一些有特殊需求的鋼琴家,技師們還會為他們的鋼琴「度身量體」。我在和他們的交往當中,發現他們一個最引人注目的技術是,基準音組的八度音準略帶微小的拍音!若用大三度和大十度的輔音測試該八度音時,兩音程所產生的拍音差從接近0到1拍音/秒這樣一個範圍內。紐約施坦威首席調力師讓。庫納斯告訴我,這樣的方法能使鋼琴的音量出奇的大!也因之產生了個人的調音風格。
擊弦機機械調整的最後測試
許多人對施坦威擊弦機機械調整的最後測試非常好奇。以為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工具使施坦威的觸感如此地得心應手。實際上在施坦威,鋼琴技師用的是最笨拙的測試方法:以食指緩緩地按下每一鍵,半音階上行或下行。這貌似簡單實則包含了對斷聯、下跌、制音器啟動、觸後感、彈簧彈力和鍵深等一系列複雜工序的感受,真是非一雙訓練有素之手莫測!擊弦機是人類手指的延伸。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能比人類的手指更能感受到它的精確性呢?
施坦威藝術家
施坦威是個非常成功的鋼琴製造家,同時也是個非常成功的生意人。遠在十九世紀,施坦威就已經善用名人效應。1872年,魯賓斯坦開始了他長達一年的施坦威鋼琴全美巡迴演奏。1891年,另一位世界級的鋼琴大師帕德維斯基成了施坦威的形象代言人。隨後的霍夫曼,拉赫曼尼諾夫和霍洛維茨也一個個都被冠冕為施坦威藝術家。
在紐約曼哈頓的斯坦威音樂廳裡,那裡有一個可擺放20臺三角鋼琴的琴房。琴房的牆上掛滿了近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施坦威藝術家的照片包括中國的殷承宗,朗朗和李雲迪。迄今為止,全世界有800多位約佔90%的在世名鋼琴家在沒有商業利益的驅動下自願選用施坦威作為他們的演奏用琴。而施坦威則以施坦威藝術家的稱號及全美各地的免費奏前服務投桃報李予他們。要成為施坦威藝術家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一般來說,凡在國際大賽獲獎者或名校畢業且獲施坦威藝術家推薦者都有資格入選。為了搞好此項意義深遠的工作,施坦威指定了一位副總裁全權負責。
從父子公司到樂器製造公司
1850年6月9日,紐約以夏日的熱情迎接了一群遠涉重洋的德國移民:老亨利.施坦威夫婦和他們帶領的七兒一女。老亨利自小喜歡與刨花兒為伍,尤其熱衷鋼琴的製作。早在1835年,老亨利就在他的德國老家的廚房裡打造了他的第一臺鋼琴。其後又製作了三臺鋼琴在德國的樂器會展上嶄露頭角。一到紐約,施坦威父子們即投奔於那個年代裡最狂熱的鋼琴製作中心曼哈頓,一個總面積不過為57.91平方公裡但居然擁有30家以上鋼琴公司的地方。老亨利就職於牛頓.別列德伯利公司,一家專做鋼琴音板的地方。日薪一美金,一日12小時,一星期6個工作日。兒子們則分散受僱於各鋼琴廠裡。做鍵盤的,裝外殼的,調整擊弦機的,刷油漆的。象是冥冥中註定了似的,老亨利當年家丁如此興旺,好象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在各生產工藝相對獨立的鋼琴行業裡各司其職。若非如此,斯坦威創業階段的技術整合要成為天方夜談了。
1853年,經過3年的埋頭苦幹,老亨利和他的兒子們達成一個非正式的協議,成立一家屬於他們自己的鋼琴公司:施坦威父子公司。數年後公司正式註冊。
從呱呱墮地到舉世聞名,施坦威用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1867年的巴黎,1873年的維也納,1876年的費城和1893年的芝加哥,音樂琴公司。每次展會上施坦威都大顯身手,名列前茅。當世界邁入20世紀時,施坦威已建立了足以與斯特拉迪瓦立小提琴媲美的鋼琴王國。這裡面老亨利技藝的爐火純青自不必說,兩個兒子特多列.施坦威和威廉.施坦威的天才橫溢也功居爵位。前者不僅是漢堡施坦威的創辦人,還是施坦威至今仍無人能夠超越的弦列技術的設計師;後者則奠定了施坦威利用名人效應而揚名天下的現代商業運作模式。
1972年,由於家族內對經營管理的興趣後繼無人,施坦威將公司賣給夢想成為娛樂業巨擘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1985年,在最終發現鋼琴製造是鞭長莫及的行業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將施坦威轉賣給伯明罕投資公司,一個集金融,市場零售和投資管理於一身的財團。10年後,一個擁有全美最大銅管樂器製造廠的塞爾默實業有限公司成功收購了施坦威。兩樂器公司因此合併,改名為施坦威樂器製造有限公司並於當年在紐約股票交易證眷所登記上市。
如果您覺得內容還不錯,請點擊右上角,分享給您的朋友們
歡迎您訂閱深圳施坦威鋼琴
公眾微信號:【Steinway828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