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玉
▲《月到中秋分外明》主題成果展示活動現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2020年10月15日的下午,流傳千古的唐詩宋詞,伴隨著一陣陣稚嫩的童聲,從深圳市福田區翰林實驗學校的中廳這個臨時舞臺發出,飄向校園上空……該校的一至八年級的近500名師生,在用自己的方式盡情展示他們對剛剛過去的中秋節禮讚,《月到中秋分外明》主題成果展示活動在該校舉行,此活動是萬福友老師主持的深圳市教科院2018年度重點非資助項目《中華傳統佳節校本化實踐研究》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一
六年級的同學們有一門叫做《我們的傳統節日》的校本閱讀課程。目前,他們學完了《七夕今宵看碧霄》,正在學習第二章的內容——《月到中秋分外明》。萬福友老師給學生介紹:中秋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及「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講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講中秋節各地的民俗,同時布置學生寫作文。於是,《月圓是畫,月缺是詩》《廣寒往事》《明月,物是人非》《躲在雲後的中秋》《家鄉的中秋節》《玉兔的訴說》《中秋的人與月》《憶中秋》《中秋吟》《嫦娥的訴說》《中秋的月餅》《玉兔的呻吟》《中秋的月》《月亮的自述》……數十篇詩文佳作從學生的筆底流出,並被列印、展示出來;展示出來的,還有同學們豐富而又神奇的想像,他們對神話傳說和故事改寫和創新能力,和他們真實的親身經歷和過節感受……
二
小學部文學社的成員在何蘇蘇老師的指導下,用精心準備的「心有靈犀猜猜猜」部分,參與了成果展示。王梓安、徐梓庭、許嫣冉、馬鈺淇的卡片製作中,從卡紙裁剪到設計,正面寫詞語,背面寫字謎,腦筋急轉彎,再用很小的鉛筆字把答案寫在正面的角落。看來,在考別人的時候都是各想奇招,費了不少心思啊!
在活動展示環節節目招來了很多同學踴躍參與,兩兩合作配合回答對三個詞就可以去領取獎品一份,給大家帶來很多期待。看:他們有的在仔細猜想配合的同學比劃的動作,有的摸著腦袋試圖努力想出字謎,有的實在想不出怎麼用動作比劃乾脆直接說出……作為觀眾的孩子們,有的還在為猜想的同學頓足捶胸……整個場面一片熱鬧。
三
《明月幾時有》歌舞是八年級2班八位女同學組成的舞蹈隊和13位打擊樂小樂手組成的小團隊,也是第一個出場的隊伍。在張華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克服了時間短,樂手年齡參差不齊程度有高有低等許多困難,排練了四次就匆匆上場,隨著樂曲的節奏,八位漢服少女妙曼的舞姿如下凡的仙女;小樂手眼神專注,隨著老師的指揮,或急驟或舒緩,與姐姐們的舞姿動作融為一體,贏得了一陣陣喝彩和讚嘆!
四
四(1)班郭佳琦、黃奕瑞、聶可名和謝舒寧同學的《詩詞串串燒》節目把表演活動再次推向高潮,舞蹈演員那嫻熟的舞蹈動作,顧盼生飛的眼神、舉手投足的每一步都與樂曲完美結合,且一氣呵成,把那個報童的賣報遭罪受屈而且不屈的過程與內心活動,通過舞蹈的語言完美呈現,深圳晚報的編委汪仕林老師看了忍不住連聲讚嘆。
五
書畫攤位,在何冰峰、龔蓉慧等老師的精心組織、指導下,同學們現場揮毫,用最具中華傳統文化的毛筆,書寫出一幅幅與中秋和月亮相關的詩句與祝福,展現出濃濃的中秋佳節的味道;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瀟灑自如,一氣呵成,用筆豐富,結體生動,讓人賞心悅目的刊頭那「月到中秋分外明」7個漂亮的毛筆字,就是聶俊青校長親筆揮毫寫就的。
▲聶俊青校長親筆揮毫寫就「月到中秋分外明」。
馬惠寧老師的攤位是熱點,那裡,一個又一個諸如「花好月圓」「中秋團圓」「中秋家和」「情滿中秋」「月圓中秋」……的紀念章,從馬老師的機器裡製作出來,拿在手裡,讓老師同學們喜笑顏開,參加了活動,還可以領到這麼精緻的紀念章呢,心裡能不高興嗎?!
六
七年級同學的手抄報圖文並茂,月餅、燈籠、玉兔與奔月的嫦娥繪畫點綴在同學們原創的詩文作品之間,相得益彰;五年級同學們的手抄報則是唐詩宋詞和詩意解讀,自創的吟誦中秋的詩歌作品,及富含中秋節日標誌的畫作一起呈現在「詩詞賞析分享」欄目裡;小學部同學們在康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扇面、圓形、長形、方形、幣形等書法紙,把李白的《夜靜思》、李商隱的《嫦娥》、皮日休的《八月十五夜桂子》、的《夜行黃沙道中》、司空圖和蘇軾的《中秋月》、米芾的《中秋登樓望月》等吟誦中秋與月亮的著名詩篇用漂亮的硬筆字的氣韻寄託自己的無限詩情;李梓函、藍予宏、彭嶽凌、金敬淳、黃子晨和韓梓恩則用毛筆書法作品,則包含了唐代詩人李白、王建、王維和張九齡的優秀吟誦月亮的詩歌;還有何冰峰、龔蓉慧等老師書寫的「清風明月」、「明月入懷」、「春華秋實」、學生的「花好月圓」、「人圓月圓」等充滿節日特徵的「紅燈籠」祝福……
七
中廳展演的中學部和小學部教師辦公樓下的樹上,懸掛著千姿百態的300個燈籠,在秋風的吹拂下微微擺動。那是二年級200多位同學在家長的幫助和指導下親手製作出來的作品,雖說沒有大工廠生產的高大上,但是,每一個細節都傾注了同學們的奇想妙想和聰明才智,其中,還有用舊紅包等紙品的再利用,和同學們自覺的環保意識。這個創意十足的自製燈籠展,給本次活動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這次主題活動,是萬福友老師主持的深圳市教科院2018年度重點非資助項目《中華傳統佳節校本化實踐研究》系列活動的一部分。2019年,該校已經成功舉辦過《又到重陽登高節》和《冬至陽生春又來》主題活動。課題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主題活動,從了解節日由來、節日風俗、人物故事、唐詩宋詞開始,讓我們的師生更好的了解我們偉大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文化,進而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從而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我們的傳統節日》成果,自2019年9月起,在素有「中華語文第一報」之譽的《語文報 青春閱讀版》連載9期,內容包括《月到中秋分外明》《又到重陽登高節》《冬至大如年》《過了臘八就是年》《春節,大團圓的日子》《故園今夕是元宵》《梨花風起正清明》《端陽時節粽飄香》和《七夕今宵看碧霄》。
▲萬福友老師接受媒體採訪。
為了更好地推廣傳統文化,翰林實驗學校從2020年下學期開始,在一至九年級構建起以《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和唐詩宋詞等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閱讀課程體系,通過早讀、背誦、默寫、比賽、測試等形式,分年級、編教材、進課堂,多角度、多維度、長時間對學生施加影響和薰陶,用最優秀的傳統文化讀本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和感染,使學生真正受惠。這也是學校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聞來源:深圳市福田區翰林實驗學校《中華傳統佳節校本化實踐研究》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