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攝協·臺灣】遊本寬:《遮公掩音》賞析

2021-02-14 浙江省攝影家協會

常有感於生活中所謂的(專注)看見、(無意)忽視、(刻意)遮掩,不但是同時共存,同樣的遮掩動作個別命運與意義又大不同。新作《遮公掩音》系列,混搭「遮公」、「掩音」和「你遮我擋」三個主題,論述「照片作為訊息傳達的工具角色」與「影像是為哲學式個人省思的筆記」的本質差異,並藉圖回應相關內容的小體悟——任何有關看的能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心掩」符徵在先,「鏡遮」符號隨之在後。

個人將拍照活動中,凡是藉鏡頭位置、周遭物件(樹葉、電線桿等),所造成的「主角殘缺」結果,都簡稱為「遮公」。遮公篇裡,影像內容集中在公共空間裡男性歷史英雄主義人物的塑像,以訊息、「記錄照片」、大眾的角度,思索古今的各種人為掩飾,以及他們在當今新的論述下,常被人們遺忘,甚至被數碼科技虛塑出的名人取而代之的文化事實

「掩音篇」除了刻意借觀世音佛的「音」字表徵女性之外,內容也偏向觀看活動中主觀「心掩」的認知現象;一種因個別智識、品味涉入,導致面對同一對象的賓、主難有定性,以及符號意義無規格化的問題。相對於刻意、陽剛、強行的「遮公」,「掩音」有其另一種和性別無關,委婉、多意表述的方式以及內斂面對遮掩的心情。精神上,觀音在面對世間不平、不真,有遮掩的情形時,大都向外力求溝通與平撫,向內則是隱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心情。

因此,「遮掩」系列中的影像,都試圖顛倒大眾生活裡,對既有賓、主的認知與習性,以引起更多文化中的性別思辨。至於命題上,個人也採詼諧、調侃語氣,平淡面對。


遊本寬藝術及教育履歷:


現任:臺灣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教授

學歷:美國俄亥俄大學(Ohio University)美術攝影碩士(M.F.A.)1988、藝術教育碩士(M.A.)1988

經歷

  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特聘教授(2010-2012)、專任教授

  臺灣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系主任

  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數字媒體、信息整合實驗中心」主任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兼任教授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臺灣藝術大學「跨媒體應用藝術研究所」及「動畫多媒體研究所」兼任教授

  上海師範大學訪問學者2011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S.U.)訪問學者(1999-2000,2005-2006)

個展

  ★2011 《東看‧西想》――遊本寬「編導式攝影」,上海師範大學藝廊

   2011 《潛‧露》――2011遊本寬個展,臺北,大趨勢畫廊

   2002 《臺灣新郎》攝影展,臺北,政治大學藝文中心

   2002 《法國椅子在臺灣》,美國,費城,彭畫廊

   2001 《閱讀臺灣,1212》,新竹,交通大學藝文中心

   2001 《回憶與再現,遊本寬1988-1999大影像作品展》,臺北,政大藝文中心

   2000 《臺灣房子》,德國柏林Forderkoje藝術空間

   1999 《法國椅子在臺灣》,臺北,伊通公園

   1990 《影像構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中,省立美術館

   1989 《龍的視野》,美國,俄亥俄大學Seigfried藝廊

   1985 《城市獵人》,英國,GREYLANDS學院

   1984 《遊本寬首次攝影個展》,臺北,美國文化中心

聯展

   2012 《保庇‧保庇──宗教藝術聯展》,臺北,大趨勢畫廊

   2011 《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1 《臺灣影──當代影像展》,臺北,大趨勢畫廊

   2011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教師美展》,北教大第一展示中心

   2010 《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臺灣批判寫實攝影》,臺北「臺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

   2010 《第十四屆桃城美展》評審委員邀請展,嘉義市文化局

   2010 《苗慄縣99年度苗慄美展》評審委員邀請展,苗慄縣文化局

   2010 《攝影鬥陣》,臺北「臺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

   2009 《Photo Taipei 2009》,臺北「六福皇宮」

  ★2009 《2009臺北/平遙攝影文化交流展》,臺北「華山藝文中心」

   2009 《2009 Taiwan Photo Bazaar》,臺北「信義公民會館」

  ★2009 《講‧述兩岸當代藝術展》,國立臺灣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

★2009 《非20℃──臺灣當代藝術中的『常溫』影像展》、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2008 《小甜心──伊通公園二十周年慶》,伊通公園

   2008 《亞洲視覺設計大觀》,藝術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

★2008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中國,山西,平遙

   2008 《非20℃──臺灣當代藝術中的『常溫』影像展》,國立臺灣美術館

   2008 《攝影家的書──世界名家攝影集特展》,臺北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8 《不設防城市──建築與藝術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8 《築.影四人展》──臺北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6 《生態‧藝術‧文化─九九峰生態藝術園區啟動宣示活動》,文建會、國立臺灣美術館

   2006 《臺北二三:二三觀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6 《超‧現實》,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5 《限制的自由──臺灣當今藝術》,美國,賓州,The Grossman Gallery

   2005 《蓬萊圖鑑──世紀末臺灣歷史意象》,臺北,大趨勢畫廊

   2005 《第十七屆全國美展評審邀請展》,臺北、高雄、花蓮

   2005 《二00五關渡英雄志──臺灣現代美術大展》,關渡美術館,臺北藝術大學

   2004 《第七屆CEPA攝影藝術拍賣雙年展》,美國,紐約州水牛城,CEPA藝廊

   2004 《Co4臺灣前衛文件展II──藝術轉近》,板橋,北縣政府行政大樓,文化總會

   2004 《立異──九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4 《熟悉.陌生:人間閱讀──2004典載常設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3 《時間的刻度──臺灣美術戰後五十年作品展》,桃園,長流美術館

   2003 《2003千禧之愛──兩岸攝影家聯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臺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臺南市攝影文化會館

   2002 《磁性書寫II》,臺北,伊通公園

   2002 《爵士二十風華》,臺北,爵士攝影藝廊

   2002 《臺灣辛美學》,臺北,觀想藝廊,中壢,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2002 《幻影天堂──臺灣當代攝影新潮流》,臺北,大趨勢藝術空間

   2002 《第十六屆全國美展評審邀請展》,臺北、高雄、花蓮

   2002 《亞洲超真實生活》臺、日、韓三國攝影聯展,日本,橫濱,港都藝廊

   2002 《跨文化視野》,美國,賓州 Southern Alleghenies Museum of Art, Altoona,

Johnstown, and Ligonier Valley三地巡迥展

   2002 《第六屆CEPA攝影藝術拍賣雙年展》,美國,紐約州水牛城,CEPA藝廊

   2002 《2002亞洲攝影雙年展》,韓國,漢城Gallery La Mer

   2002 《尋找未來的樂園》,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當代藝術中心

   2001 《尋找未來的樂園》,美國,紐約州水牛城,CEPA藝廊

   2001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術節教授聯展》」,美術大樓藝廊

  ★1999 《複數元的視野》,北京中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山美術館、交大藝術中心

   1999 《臺灣傳統藝術之美》,中壢、中原大學

   1999 《入→ ZO O》,臺北,大未來畫廊

   1999 《萌芽‧生發‧激撞》典藏常設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9 《中、歐藝術家「你說.我聽」主題展》,法國、巴黎,碧松現代美術館

   1999 《第十五屆全國美展》評審邀請展

   1998 《中、歐藝術家「你說、我聽」主題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7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教師作品聯展》,臺北,國父記念館

   1997 《第三屆臺南市美展評審邀請展》,臺南市文化中心

   1996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雙年展:臺灣藝術主體性》,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6 《臺灣近代寫實人像攝影展》,臺北,國父記念館

   1996 《』96華燈攝影節邀請展》,臺南,華燈藝術中心

   1996 《第二屆臺南市美展評審邀請展》,臺南市文化中心

   1994 《真假之間‧遊本寬、章光和、陳順築攝影聯展》,臺北,阿普畫廊

   1993 《花蓮縣「太魯閣風情特展」評審邀請展》,花蓮市文化中心

   1992 《十一月韓國攝影水平》,韓國,漢城市立美術館

   1992 《『92臺北攝影節老、中、青三代聯展》,臺北,恆旭攝影藝廊

   1991 《『91臺北攝影節老、中、青三代聯展》,臺北,彩虹攝影藝廊

 1990 《首屆攝影開賣聯展》,臺北,視丘影像空間

   1989 《重構的照片》,美國 ,費城,LEVEL 3 攝影藝廊

   1989 《第一藝廊邀請展》,美國,紐約

   1983 《VIEW-FOUNDER攝影群聯展》,臺北,爵士藝廊

   1981 《光影流連》,臺北,來來藝廊

作品典藏記錄

   2011 臺北市立美術館《潛‧露》系列五張

   2011 上海師範大學,《東看‧西想》系列八張

   2011 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新郎》系列十張

   2010 福建泉州華光攝影藝術學院「郎靜山攝影藝術館」,《臺灣水塔》系列十張

   2009 國立臺灣美術館,《真假之間-信仰篇》,十六大巨幅照片與影像裝置

   2008 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的公共藝術--地標篇》,十大張巨幅照片與投影裝置

   2008 《有紅線的風景》,伊通公園,私人典藏

   2004 《法國椅子在臺灣》、《臺灣新郎》,美國,紐約州水牛城的第六及七屆《CEPA藝廊攝影藝術拍賣雙年展》,私人典藏

   2001 國立臺灣美術館,《芝加哥地圖C-5》

   2000 《臺灣房子》衣櫥系列,德國柏林Forderkoje藝術空間

   1993 臺北市立美術館,《有關於高更》、《蘇珊的日記第三十六頁》及《紅色染料#5》

委託策展/策劃

   2009 「臺灣美術系列──『紀錄攝影』中的文化觀」,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2 《美育》185,「觀 • 當代影像」專輯,國家教育研究院

研究計劃

   2009 臺灣「當代攝影家」對影像數位化的互動研究,國科會(2009/08/01—2010/07/31)

   2008 「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收藏品的現況研究,國立臺灣美術館(2008/06/01—11/31)

   2005 《美國大學攝影教育在「後攝影」之後的研究》,國科會短期出國研究補助(2005/0901—2006/01/31)

   1999 《美國大學攝影教育的現況研究》,國科會短期出國研究補助(1999/08/01—2000/07/31)

會議與期刊論文

  2012 《當代寶島業餘攝影怎麼玩?訪談錄》,《美育雙月刊》,185

  2011 《臺灣當代攝影論》,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學報》,22

  2011 《「鏡像」的內觀與並置藝術》,《現代美術》,155

  2011 《看見‧臺灣‧公共‧藝術》,國立教育編譯館,《美育雙月刊》182

  2011 《從照片在「觀念藝術」的角色中試建「觀念攝影」一詞》,《中國攝影》三月刊

  2010 《臺灣「當代攝影家」對影像數位化的互動研究》,2010中國麗水攝影高端論談

  2008 《磚瓦、水泥之外》,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137

  2008 《學拍照?還是學攝影?》國立教育編譯館,《美育雙月刊》162

  2008 《美國大學攝影教育現況──兼窺探其數位化的未來,國立教育編譯館》,《美育》161

  2007 《從Adobe「數字影像圖庫」看廣告攝影教育的可能轉向》,第十五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臺北)

  2005 《臺灣大專院校數字攝影教育適應性的觀察與省思》,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學報》,8

  2004 《臺灣大專院校數字攝影教育適應性的觀察與省思》,第十二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臺北)

  2002 《從照片在「觀念藝術」的角色中試建構「觀念攝影」一詞》,《廣告學研究》,11

  2002 《拍照記錄的藝術》,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101

  2002 《從照片在「觀念藝術」的角色中試建構「觀念攝影」一詞》,第十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臺北)

  2002 《「數字攝影」舊美術的新科技工具?》《美育雙月刊》,125,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2001 《攝影現代化中的「純粹性」審視――以美國「形式主義攝影」到「表現主義攝影」為例》,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學報》,4

  2001 《「科技藝術」數位化的人文省思》,藝術的理性面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1997 《「美術攝影」試論》,中華攝影教育學會,攝影與藝術專題學術研討會(臺北)

  1997 《從「美術攝影」到捏造美術--以「非常捏造影像展」為例》,臺北巿美術館,《現代美術》73

  1997 《臺灣近代廣告攝影的影像表現形式研究》,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7年會(臺北)

  1996 《數字影像紀元中的國小攝影教學》,藝術教育的根源省思學術研討會(花蓮師院)

  1996 《風景攝影導論》,中華攝影教育學會,風景攝影專題學術研討會(臺北)

  1996 《臺灣廣告攝影的現況省思》,中華民國廣告年鑑』95-』96, 8

  1994 《超現實主義攝影》,第二屆華人華裔攝影家研討會(中國.珠海)

  1994 《超現實攝影在雜誌廣告上的應用--〈天下〉雜誌廣告內容分析研究》,第二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

  1993 《超現實影像在廣告攝影中的角色探討--以服飾攝影為例》,一九九三中文傳播研討會(臺北)

  1993 《西洋攝影史概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1992 《從「照像」、「造像」中看西方六0年代以後的美術攝影》,省立美術館,《臺灣美術》16

  1992 《矯飾攝影的縱觀與橫思》,臺北巿美術館,《現代美術》44

專著出版

  2011 《臺灣公共藝術――地標篇》(政大學術研究出版補助)

  2009 《手框景‧機傳情》――政大手機書 / 政治大學

  2003 《美術攝影論思》/「藝術論叢」80,臺北市立美術館(政大八十周年百本好書)

  2002 《臺灣新郎》――「編導式攝影」中的記錄思維 / 教育指導(政大八十周年百本好書)

  2001 《真假之間,遊本寬閱讀臺灣系列之一》/ 交通大學(政大八十周年百本好書)

  1995 《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 臺北 / 遠流(國科會甲種學術研究獎勵)

  1990 《遊本寬影像構成》

翻譯出版

  1997 《近代女性主義肖像攝影》,《中華攝影教育學會攝影與藝術論文集》

  1994 《六O年代到八O年代的攝影與藝術運動》,《現代美術》54.55

  1993 《女性主義及其在後現代主義中的地位》,《現代美術》50

  1992 《新地誌型攝影》,第二屆臺北攝影節專刊

社會職務

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美術品攝影類典藏委員、諮詢委員

曾任:《現代美術學報》(臺北市立美術館)學術委員,T-photo 攝影雜誌編輯委員,Image攝影雜誌專欄編輯,視丘「影像空間」展覽策劃人、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秘書長(10年)、第一屆臺北攝影節總幹事、消費者基金會「媒體消費委員會」委員、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市美館攝影類申請展、臺北市文化局藝文補助、多屆「全國美展」及「全省美展」攝影類、新聞局「金鼎獎」、「高雄獎」攝影類評審委員、臺南市美展、全國大專杯攝影比賽、各縣市文化中心、自然科學博物館、郵政總局、省勞工處、「臺北攝影節」、「華燈攝影節」、新聞評議委員會攝影比賽,吳舜文新聞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以及私人企業(柯達、富士、佳能、柯尼卡、大同、統一、101大樓、新東陽)、各縣市攝影學會所舉辦的全國或分區攝影比賽評審。

相關焦點

  • 臺灣當代攝影新面向 | 遊本寬:理論的體悟者與實踐者
    此次實驗影像工作室推出的「臺灣當代攝影新面向」專題集合了遊本寬、姚瑞中、沈昭良、吳政璋、楊順發、陳敬寶、楊哲一、鍾順龍等八位臺灣重要的攝影藝術家,希望透過他們的分享呈現其最新動態與趨勢。本專題的採訪與撰稿人為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在讀研究生原梓軒,這八篇系列訪談系作者在臺灣世新大學交流學習時為其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寫作進行的前期調研。
  • 一個個凝固成歷史的瞬間,勾勒臺灣影像文化圖景丨誠品選書本月共讀
    美國式的西方生活和臺灣式的東方生活,猶如兩鍋不同的沸水,遊本寬在它們之間跳來跳去,不斷轉換刺激感。這大概是他常年對臺灣保持著敏感觀看的重要原因。在臺灣走一遭,便會很快發現,在那裡,你可以看到各種歐式、美式以及中式的建築物混雜,也可以看到現代化的建築中硬生生地容納了一個廟堂,而在街道房舍之間,基督教、佛教等不同的信仰混雜成一團。
  • 為攝影綠色未來而創新——中國攝協在行動
    為攝影綠色未來而創新——中國攝協在行動 2020-04-29 13: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吳政璋 | 臺灣「美景」
    (1965—)的系列作品《臺灣「美景」》,被同為臺灣人的影像媒介評論家、學者、教授郭力昕評為檢視臺灣文化面貌最深刻犀利的創作。郭力昕稱,吳政璋《臺灣「美景」》,在反思臺灣文化與社會的意義上,以冷凝的批判視角與洞察力,充分提供了長久以來無論沙龍或專業製作的風景攝影裡,難以見到的內涵。吳政璋這組作品雖然命名為《臺灣「美景」》,但這個美景是打引號的,不是如國內沙龍攝影師那般在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恰恰相反,他具有的是一種諷刺批判反思的姿態。
  • 出發丨企攝協赴臺交流創作啟航!
    為了進一步加強深圳與臺灣兩地文化交流,用鏡頭紀錄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傳統藝術和民眾生活,以及進一步加強聯絡國內外華人攝影家及攝影團體,促進攝影藝術交流與發展。2019年5月15日,由企業家攝影協會(深圳)主辦的企攝協(深圳)臺灣攝影創作團出發,歷時5天,此次攝影創作團將由企攝協丁福源書記帶領協會近20名會員赴臺灣採風交流。
  • 社團風採| 宜昌女攝協從省女攝年會上載譽榮歸
    社團風採| 宜昌女攝協從省女攝年會上載譽榮歸 2020-01-03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阿部寬與上戶彩空降臺灣 冒雨宣傳「羅馬浴場」
    阿部寬與上戶彩空降臺灣 冒雨宣傳「羅馬浴場」 時間:2014.05.0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姬忠鵬 分享到:
  • 中國攝協再添1360位新會員 ​2016年上半年新會員名單公布
    依據現行《中國攝協個人會員入會細則》(2016年3月25日中國攝協第八屆主席團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經評審委員會嚴格、認真評審,1793名申報者中,1360人獲得通過,成為中國攝協新會員。   本批次申報人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攝協,解放軍及中直單位,化工、紡織、水利、民航、煤礦、衛生、企深、鐵路、金融、公安、證券、電力、海關、國家機關、通信、華能、財政、檢察官、職工等19個全國性產業、行業攝協,以及由中國日報攝影部、中國新聞社攝影部、《人民畫報》社、《攝影之友》雜誌社、人民攝影報社特別推薦的優秀職業攝影人,申報人數創歷年新高。
  • 藝凡攝協丨2021 皖南油菜花季5天攝影教學創作團
    攝影導師—徐立國中國攝影師協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 視覺中國籤約攝影師視覺中國500px上海站站長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批全國優秀攝影人才高級研修班學員上海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藝凡攝協主席兼秘書長攝影導師—朱文杰中國攝影師協會高級會員專業講師   視覺中國籤約攝影師  圖蟲網籤約攝影師藝凡攝協副主席兼戰鷹1號教導員上海藝凡攝影創作中心理事  耐司NiSi
  • 娛樂圈臉寬女星,誰是第一名?
    變得又長又寬,完全沒有了那種瓜子臉的美感了!二、林青霞1982年出演電影《慧眼識英雄》,林青霞在本片中出演了一位敬業的女記者,她獨特的氣質和幹練、倔強的性格為這個角色注入了活力。此時的林青霞已經是紅徹臺灣的明星,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正是林青霞事業的高峰時期,因此她能夠做到準確地把握影片中的角色。
  • 攝協風採 | 風採展決賽節目《小幸運》,抖音300萬播放的視頻是怎麼誕生的?
    群英薈萃各個社團都各具風採攝協第一次參加社團風採展還有點小小的緊張呢漫長的等待後終於到我們啦~新生報到▼
  • 【廣漢攝協】微距鏡的五大使用迷思
    廣漢攝協官方微信:ghpa231電 話:0838--5255665
  • 中國攝協2019年度批次個人會員網上申報正式啟動
    8.在初審過程中,申報人可隨時登錄會員申報系統查看審核狀態;初審通過者,可下載並列印「入會申請書」,完成本人籤字、推薦人籤字等環節後(2寸近期免冠證件照2張,貼一張,附一張),報送河南省攝協,由河南省攝協統一報送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工作處。
  • 上海:城市「微更新」閃現臺灣設計師身影
    新華社上海10月16日電(記者潘清)一個月前,在上海落戶近10年的臺灣設計師劉家昌接到了一個特殊任務:為華陽路街道獨居老人虞先生的住房進行適老化居家改造。  華陽路街道是一個典型的「老城區」社區,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達41%。老公房年代久遠,給老人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 跟著電影去旅行—小微的臺灣之行
    去之前的臺灣對於我來說有周杰倫這樣耀眼的明星,有跨年夜絢麗綻放的臺北101焰火,有《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兒》的小清新,有《北角七號》裡的國境之南。而當你站在那片土地上你會感受到那裡的溫暖與舒心,一切都是最好的體會。 說起臺灣的電影,有悲情但冗長的侯孝賢,有冷冽且深刻的楊德昌,有探討親情的李安,有執著女性題材的張艾嘉。臺灣電影曾經輝煌無比但也黯淡失意,但臺灣影人的進取心是值得稱頌的。
  • 宇紅點評|樹皮媽媽家的閱讀空間賞析
    小桃子家的閱讀空間賞析wendy家的閱讀空間賞析錚媽家的閱讀空間賞析盛果媽媽家的閱讀空間賞析sunny家的閱讀空間賞析肉肉家的閱讀空間賞析>美桐媽媽家的閱讀空間賞析辛巴麻麻家的閱讀空間賞析有有麻麻家的閱讀空間案例賞析依依媽家的閱讀空間案例賞析
  • 唐五代詞之《劉禹錫·瀟湘神·斑竹枝》賞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
  • 西班牙華人微商火爆品牌「臺灣諾曼莎內衣」是皮包公司?
    華人微商火爆品牌「臺灣諾曼莎內衣」是皮包公司?微商之間惡性競爭還是產品質量真的有問題?    歐浪網08月07日報導,近日,記者在某西班牙華人論壇看到一則帖子,華人爆料這段時間在西班牙朋友圈微商火爆的「臺灣諾曼莎內衣」並不像微商說的那樣「推崇無鋼圈以及3d直立棉概念」,反之,該僑胞在購買一組三套內衣,半年之後發現,內衣海綿顏色亂七八糟,並且短短半年時間,內衣質量也出現問題。
  • 《我的少女時代》插曲《愛火》 歌詞賞析
    該片以90年代的臺灣高中為背景,講述了平凡少女林真心和校園老大徐太宇的初戀故事,於2015年8月14日在中國臺灣上映。我的少女時代  神經大條且長相平凡的林真心(宋芸樺飾),每天眼珠都是跟著校內風雲人物歐陽非凡(李玉璽飾)轉動,而徐太宇(王大陸飾)身為學校頭號痞子,則一心要把上亮麗的校花陶敏敏(簡廷芮飾)。
  • 為什麼現在明星都愛去臺灣做微整?
    大家都知道臺灣的妹子很愛在皮膚保養和微整上下功夫,大S的《美容大王》就是憑藉向大眾揭秘各種明星微整的秘密而家喻戶曉的,近年來更是成了一個盛產逆生長女明星的寶地...村姑變女神的經典案例陳喬恩▼ Miss Young請來了臺灣微整形專家洪曼姍醫生~一枚專注皮膚醫美和抗老微整形的清純美女哦~ 出身於醫生世家的她,首創了臺式輕美學微整打法,特點就是注重動態美,凸顯協調性和對稱性,講人話就是說不要僵臉不要浮誇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