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面藍字 LCA 訂閱
1972年3月15號《教父》上映,造成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轟動。四十年過去了,它早已被公認為是影史上最優秀的電影之一。LCA整理了關於《教父》的一些精彩內容,一同來紀念這部偉大的作品。
1.貓
不速之客小貓
當教父唐·科裡昂平和地給殯葬業者包那薩拉解釋什麼是「友誼」的時候,第一個全身鏡頭裡來了一個不速之客:一隻灰白相間的貓坐在了馬龍·白蘭度的膝蓋上。導演科波拉說:「馬龍手中的貓並不是計劃內的。我看到它在攝影棚內轉悠,於是就把它抱到馬龍的手上。」白蘭度非常愛小孩和寵物,於是就順理成章了。但這差點毀了那一組鏡頭,我們的收音團隊根本聽不清白蘭度的臺詞,害怕要用到對白字幕才行。問題就出在那隻貓身上,它咕嚕咕嚕的喘息聲蓋過了白蘭度的聲音,當你看影片的時候,你還能聽到。
2.喬治·盧卡斯拍攝了一些鏡頭
喬治·盧卡斯拍攝的報紙鏡頭
科波拉和喬治·盧卡斯的友誼可以追溯到數十年前,當時他們都是南加利福尼亞名不見經傳的電影從業者。科波拉曾做過《電子迷宮》THX 1138的製片人,這是盧卡斯的處女作。第二年,盧卡斯就反過來幫科波拉做《教父》的助理。盧卡斯拍攝了報紙插頁的鏡頭,這張報紙讓邁克知道父親遇刺了。盧卡斯最大的貢獻可能就是一個小建議,在拍攝了邁克在醫院避開暗殺的鏡頭後,科波拉發現在走廊的時候,他並沒有配合好畫面與腳步聲的音軌,於是盧卡斯就建議當演員們出框以後,拍攝一些空鏡頭,再加入腳步聲的音軌。盧卡斯還幫科波拉衝洗了那幾秒的鏡頭,實際上盧卡斯的方法加強了那個場景的緊張感。
3.電影的開場
《教父》的開場鏡頭
在執導《教父》之前,科波拉參與編寫了《巴頓將軍》的劇本,還拿了一個奧斯卡獎,也成就了二十世紀影史上最具標誌性的開場。當科波拉改寫《教父》的時候,有朋友建議這一部的開場設計應與《巴頓將軍》旗鼓相當。科波拉說他覺得《教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是科裡昂女兒的婚禮,因為那一天他無法推脫別人的請求。包那薩拉講述的故事包涵了一個概念,那就是這個國家的法律沒法一直保護公民,所以他找到了科裡昂,把他當做是德高望重的代理人。電影的開場,用到了當時還是高科技的電腦技術,處理了一個變焦鏡頭,科波拉先把鏡頭聚焦在包那薩拉的臉上,然後慢慢地拉遠,在包那薩拉對科裡昂耳語之前,又保持了30秒。
4.另一個結尾
《教父》的結尾,凱的臉被緩緩關上的門掩住
《教父》的結尾是七〇年代電影中最壓抑的之一。凱·科裡昂(黛安·基頓 飾)得知了他的丈夫是個殘忍的黑手黨,辦公室的門緩緩關上掩蓋了她的臉。其實,科波拉拍了另一個結尾,更加符合原著,那就是凱在教堂裡,點了一支蠟燭為他丈夫的靈魂祈求恕罪,作為一個盎格魯撒克遜的女人接過義大利宗教的儀式。最終科波拉還是堅決地剪掉了這個結尾,他怕這與黑幫片的氣氛不符。
5.時代背景原本設定在一九七〇年代
阿爾·帕西諾在《衝突》(1973)裡長頭髮的摸樣
喬恩·劉易斯教授撰寫的論文寫道,作者馬裡奧·普佐在剛開始改寫的時候,本來要把故事設定在七〇年代。這是派拉蒙的製作總監羅伯特·伊萬的意思,但是當出一稿出來以後,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樣不妥。後來,科波拉改寫的劇本更加具備,原著中傳達的懷舊氣息。真是多虧了科波拉,你能想像留長頭髮的邁克會是什麼樣麼?
6.馬頭
真實材料的馬頭
毫不誇張地說,關於馬頭的場景可能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具圖標性的,這一段在原著裡已經非常有名。當傑克·華爾茲醒來的時候,床上驚現血淋淋的馬頭。這讓觀眾看得很害怕,甚至感到噁心,有人會問馬頭是真的麼?
答案是真的。工作組曾建議科波拉用假的馬頭,但是科波拉不喜歡弄虛作假。他的助手發現,紐澤西一家狗食廠剛好要屠宰一頭馬,於是《教父》的藝術指導挑了一頭跟電影裡很像的,並跟廠長說:「宰了以後記得把馬頭送過來。」科波拉回憶道:「有一天,他們把馬頭和乾冰放在木箱裡,送了過來。」
7.科波拉並非第一選擇
年輕時代的科波拉
1971年以前,科波拉已編寫、導演了幾部羅傑·科曼製作的低成本電影,比如《雨族》(裡面的詹姆斯·凱恩和羅伯特·杜瓦爾都是後來《教父》的主要演員)。他編寫的喬治·C·斯科特導演的《巴頓將軍》為自己贏得了一座奧斯卡獎。為什麼科波拉會被選作《教父》的導演?因為製片方認為他年輕、便宜、好控制,還因為他是義大利裔。不過在科波拉之前,製片方考慮過很多大牌,包括伊利亞·卡贊(《碼頭風雲》)、阿瑟·佩恩(《邦尼和克萊德》)、彼得·葉茨(《警網鐵精鋼》)以及希臘導演科斯塔·加華斯(他執導的《焦點新聞》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教父》的原作者馬裡奧·普佐曾經寫道:科斯塔對這部電影很感興趣,覺得這是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隱喻,可是他拒絕擔任導演一職,因為他感覺自己是個外國人,而劇本是非常美國化的,很難掌控。
8.本來有不同的開頭
電影原本設想的開頭
科波拉原計劃這樣拍開頭,就是明朗地俯拍科裡昂家族的婚禮。但是一個朋友看了劇本以後,對此表示疑惑,他覺得科波拉應該嘗試拍一些不同凡響的開頭。在《巴頓將軍》中,科波拉寫的開場是一段在美國國旗下的演說。科波拉把朋友的話記在心裡,於是就把《教父》的開場改成包那薩拉簡短的,具有反諷意味的說話,以「我相信美國」為起始。
9.只有少數人支持阿爾·帕西諾演邁克
科波拉心中,邁克的人選只有阿爾·帕西諾
製片方總是在搜尋下一個超級巨星,當科波拉預備找邁克的演員的時候,派拉蒙方面知道這個角色對於年輕演員來講是一個起跳板,他們需要像羅伯特·雷德福或者瑞恩·奧尼爾一樣的類型。當時,除了科波拉以外沒幾個人支持由阿爾·帕西諾來演,因為帕西諾之前只演過一部叫《毒海鴛鴦》的電影,對於製片方來說他還不夠格。但是,當科波拉構思邁克在西西里島鄉村漫遊的場景時,他的腦海裡只有帕西諾的臉。馬丁·辛和羅伯特·德尼羅也曾來試鏡,但都無濟於事。當喬治·盧卡斯的妻子編輯試鏡報告時,她對科波拉說:「帕西諾用他的眼神讓我全身赤裸。」科波拉最終搞定了製片方,讓阿爾·帕西諾來演邁克。
10.伯特·蘭卡斯特扮演教父?
伯特·蘭卡斯特在《危險人物》中
馬龍·白蘭度在《教父》裡貢獻了精彩的演出,很難想像要是由其他人來演唐·科裡昂會是怎樣。但是,製片方一開始不想讓白蘭度來演,他們找過歐內斯特·博格林、理查特·康特、安東尼·奎恩、以及伯特·蘭卡斯特等。科波拉回憶道:「我們一直在試鏡,一直在試鏡,幾乎試了所有人。」其他角色他試了很多演員,但是在他心中唐·科裡昂非馬龍·白蘭度莫屬。
11.對馬龍·白蘭度的約法三章
白蘭度在《教父》中只出現了三分之一的時間,科波拉認為需要有這樣一個具有神秘力量的演員
馬龍·白蘭度早年出演的很多影片都成了經典,比如《碼頭風雲》、《欲望號街車》。但是到了1971年,他經常和導演、幕後工作人員發生爭執,也常常被人指責遲到。雖然白蘭度在《教父》中只出現了三分之一的時間,科波拉還是認為需要有這樣一個具有神秘力量的演員。製片方的頭頭斯坦利·傑夫曾說:「只要我還是製片方的領導,馬龍·白蘭度就不會出現在電影裡。」經過一番折騰,傑夫還是同意由白蘭度來飾演教父,但要約法三章:第一,白蘭度的薪水要比平常的低。第二,不可以遲到,否則扣錢。第三,一定要參加試鏡。
12.令人驚奇的試鏡
馬龍·白蘭度試鏡的時候,嘴裡塞著紙巾。真正拍攝的時候,據稱塞的是兩枚橄欖
得知馬龍·白蘭度從來不去試鏡的,科波拉就帶著手提攝影機到了他家裡,根據一個同行的工作人員描述:當時,白蘭度穿著一件日本和服,扎了個馬尾鬏。他慢悠悠地投入唐·科裡昂的角色之中,把鞋油往頭上抹,往兩頰塞了克裡奈克斯紙巾,看起來像一隻牛頭犬。白蘭度抽了一口雪茄,含糊地說著話。
當科波拉和製作人阿爾貝特·魯迪給高層看這一段的時候,他們甚至沒認出這就是馬龍·白蘭度。之前發誓絕不同意的斯坦利·傑夫看過後,終於答應由白蘭度來演教父。那一期的Variety雜誌的頭條是:沒有人勝任教父這個角色,只有一個名叫白蘭度的人。
13.科波拉算老幾?
左起:邁克·傑克遜、科波拉、喬治·盧卡斯
科波拉拍《教父》的時候,曾多次差點被炒魷魚。當他完成劇本以後,科波拉和高層糾纏了十多回,幾乎每一個角色都要爭論由誰來演。當拍攝開始以後,高層看了他們在橄欖油公司拍攝的場景後,非常不滿意。剛開始幾周,就有朋友對科波拉說:「看起來他們要解僱你。」得知電影公司從來不會在周中解聘導演,科波拉決定主動出擊,他先炒掉了副導演和一些工作人員。接著他重拍了很多場景,這讓高層怒不可遏。那時,科波拉因為編寫《巴頓將軍》而獲得一座奧斯卡小金人。他說:「那段時間真的是苟且偷生,不管怎樣,我倖存下來了。」
14.一次「宮廷政變」
科波拉在做現場指導
《教父》剛開拍不久,有個剪輯師叫阿蘭姆,曾聯合執導過具有開創性的音樂片《夏日爵士》,他對科波拉的工作方式極為不滿,並向製片方打小報告。在派拉蒙的頭頭皮特·巴特在回憶錄中寫道:令我驚訝的是,執行製作傑克·巴拉德在一次會議上宣稱,他覺得科波拉無法勝任這份工作,他想要指派剪輯師阿蘭姆來接替導演一職。製片人阿爾·魯迪提醒過我說,阿蘭姆正和巴拉德搞小陰謀。在此事件以後,製片方領導羅伯特·伊萬斯宣布開除阿蘭姆。於是,科波拉新招了兩個剪輯師,一個叫彼得·齊恩內爾,一個叫威廉姆·H·雷諾茲。
15.黑暗王子
這個鏡頭十分暗,幾乎看不到白蘭度的眼睛
在《教父》之前,攝影師戈登·威利斯只拍過一部電影叫《柳巷芳草》。後來她又拍了《教父2》、《驚天大陰謀》、《曼哈頓》等。因為《教父》的拍攝風格,戈登圈內的朋友們給他取了個綽號叫「黑暗王子」。他拍的內景光線都比較灰暗,演員的臉會被遮蓋,以顯示出一種邪惡感。在電影開頭的一些鏡頭,幾乎看不到維託·科裡昂的眼睛,威利斯說他的打光是根據馬龍·白蘭度化的濃妝來的。他說這是為了將昏暗的辦公室內景和明亮的婚禮外景產生對比。令人驚奇的是,威利斯直到1983年才因《西力傳》獲得首次奧斯卡提名。
16.只有很少的非正統攝影
科裡昂被槍擊後的上帝視角
攝影師戈登·威利斯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人,1997年的時候他和作者皮特·比斯金德聊《教父》:「這是一部舞臺戲劇性電影,意思是說沒有運用當時的先進拍攝技術,像直升飛機航拍或是變焦鏡頭。」但是科波拉幾次勸服戈登偏離他的拍攝哲學,包括開場的慢速後拉,以及當科裡昂被槍擊後的上帝視角。對於這些,威利斯一直有些不滿,有一次終於忍不住喊道:「到底誰代表攝影的最高意見」。科波拉回應道:「我的意見就是上帝的意見,就是奧遜·威爾斯的意見。」
17.凱與假髮
黛安·基頓說她戴的假髮像一塊磚一樣
凱·亞當斯在故事裡是個很重要的人物,是個催化性的角色。黛安·基頓對於凱的假髮回憶道:「這是化妝師迪克·史密斯的主意,他要我戴上10磅重的金色假髮,它就像一塊磚一樣。」假髮有點惹惱了黛安,可是她喜歡和阿爾·帕西諾一起工作,她說:「對於我來說,教父三部曲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阿爾。」
凱是盎格魯撒克遜白人,對於科裡昂家族來說是個外人。黛安在她的回憶錄裡寫到:要是用一句話概括凱這個人物,那就是一個女人佇在走廊裡等著見他的丈夫。
18.白蘭度和提詞卡
在這個場景中,白蘭度的提詞器被放在攝影機上方
在白蘭度傳奇生涯的早期,他就習慣用提詞卡,覺得這樣會增加表演的自發性。他的臺詞被印在一塊板上,置於視線範圍內,有些時候它需要被聰明的擺放。在《教父》的一張現場照中,我們可以發現提詞卡被貼在,一盞燈後的牆上。在另一張照片中,我們看到羅伯特·杜瓦爾把提詞卡放在胸前。
有人說白蘭度用提詞卡是因為懶惰,或者說記不下臺詞。在《教父》片場的時候,白蘭度被問到為何他要提詞卡,他說:「因為那樣我就可以讀下來了。」之後就再也沒有人討論這件事了。
19.帕西諾受傷了
這個場景中,阿爾·帕西諾衝出飯店跳上車,結果扭傷了腳
當阿爾·帕西諾拍攝邁克刺殺索洛佐和麥克拉斯基的時候,他從飯店衝出來,跳上了一輛車的踏腳板,由於沒有掌握好時機,扭到了腳踝,之後的兩個星期都用上了拐杖。
20.每個人都想知道唐·科裡昂長什麼樣
製片方頭頭斯坦利·傑夫、馬龍·白蘭度和科波拉在小義大利拍攝現場
大家都對馬龍·白蘭度飾演的唐·科裡昂是怎樣的非常感興趣。當時,派拉蒙方面和LIFE雜誌達成了獨家協議,允許他們拍攝白蘭度的上妝照。在拍攝唐在公眾場合的時候,比如在紐約小義大利唐·科裡昂遇刺的時,劇組動用了警力來維護秩序,防止其他媒體非法拍攝。
21.盧卡·布拉西揣摩臺詞
盧卡·布拉西在練習臺詞
科波拉很仔細的設計每一個鏡頭,可是仍有一些意料之外的突發情況,恰恰成了《教父》的點睛之筆。連尼·蒙塔納飾演一個敬畏教父的惡棍,名叫盧卡·布拉西,他身高6英尺6英寸,體重320磅,曾是一名職業摔跤手,還做過現實生活中幫會老大喬·科倫坡的貼身保鏢。科波拉和製片人阿爾·魯迪一眼就相中了盧卡。在電影裡的婚禮中,我們看到蒙塔納緊張地等著和唐·科裡昂見面,糾結地練習著自己要說的話。其實這個場景是後來拍攝的,當蒙塔納面對教父的時候,他顯得很僵硬,臺詞吞吞吐吐。為了利用這一點,科波拉設計了一個他在花園裡練習臺詞的場景,表示他十分害怕見到教父。
22.幾個暴露狂
這一幕拍攝中,馬龍·白蘭度當眾春光乍洩
《教父》是個很嚴肅的故事,可是拍攝的過程中還是有很多趣事。剛開始,大家都對馬龍·白蘭度很敬畏,慢慢地就鬆弛了。詹姆斯·凱恩和羅伯特·杜瓦爾為了表達對這位傳奇演員的友愛,盡然在白蘭度面前脫下褲子。誰也沒有想到,白蘭度更厲害,當他們拍攝婚禮上照全家福的場景時,他竟然當著劇組500多人的面,脫褲子露屁股。事後,凱恩和杜瓦爾送給白蘭度一個腰帶,上面寫著「露臀之王」。
23.橘子怎麼了
有人說影片中橘子預示著死亡,其實不然
有些人這樣解讀電影不同場景中的橘子,說這是一種死亡的先兆。(當科裡昂被槍擊的時候,橘子撒了一地。也出現在電影製作人傑克·華爾茲的餐廳裡。以及當科裡昂和眾人開會時,花園中的一些橘子)。究竟為什麼擺這些橘子呢?實則是屬於更現實的考慮,在《製造教父傳奇》這本書中,哈倫·樂伯寫到:美術設計迪安·塔沃拉裡斯用橘子來做一種點綴,因為太多場景都太陰沉、太昏暗了。他說:「我們知道,這部電影的色彩不是很明亮,橘子可以做一個漂亮的對比。」他又補充道:「我不記得有人說過,嘿,我要拿橘子做一個符號。」
24.愛搞怪的白蘭度
白蘭度在這一場景裡使壞
當電影裡兩個看護,抬著受重傷的科裡昂上樓梯的時候,白蘭度很愛捉弄人,平躺著的他故意在擔架上用力撐了一下,於是兩個演員抬得更吃力,幾乎打了個踉蹌。這兩個人本是劇組的工作人員,自告奮勇來出演,沒想到被白蘭度耍了。
25.盧卡·布拉西是個專業的「死者」
盧卡死的真的很專業
粗魯的結實的大胖子盧卡·布拉西,在他的死亡場景中,用到了很多專業的摔跤技巧。他的專業背景幫助他在演繹被絞殺時,更好地做出瞠目結舌的摸樣,他膨脹的臉幾乎都發紫了。
26.冒犯了義大利人?
克萊門扎和邁克
在《教父》拍攝之前,很多政治團體提出嚴正交涉,說這部電影把義大利人描述的太暴力了,這將惹惱他們。派拉蒙公司收到過他們的來信,以下是摘錄:《教父》這本書描述的是錯誤的義大利後裔形象,說他們是集團犯罪,無惡不作,這些都應該被剔除。實際上有很多偉大的義大利人可供大書特書、搬上銀幕,比如著名物理學家恩裡科·費米。
27.什麼是暴徒?
製作人魯迪和主演白蘭度在小義大利
為了和小約瑟夫·克洛伯(義大利裔美國公民聯盟的創始人,同時是紐約城最大的匪幫老大之一。)保持和睦,製作人阿爾伯特·魯迪同意在電影腳本中隱去「黑手黨」(Mafia)、「科薩·諾斯特拉」(Cosa Nostra)等字眼。
28.繼位的場景需要重寫
親吻
在馬裡奧·普佐的小說中,維託·科裡昂和他的兒子邁克並沒有太多交點。科波拉希望影片突出他們之間的父子之愛,所以他找來朋友羅伯特·唐尼(曾經編寫過著名影片《唐人街》)來改造劇本。羅伯特到紐約的時候,距離教父和邁克之間的拍攝僅有兩天。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增加額外的材料,飽含複雜的強有力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要順著已經拍攝的部分來。羅伯特照著原劇本記了大量筆記,通宵奮戰,一直到了凌晨四點,終於寫好了。
在花園裡有一個簡單的場景,維託·科裡昂對他的過去表示悔意,對未來表示焦慮。他對邁克說:「我從不想讓你這樣。」,意思是維託想讓自己的孩子做一名參議院什麼的,白蘭度關於兒子的演說持續了兩分鐘。當科波拉接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時候,他特地感謝了羅伯特:「這是唐的場景。」
29.萬箭穿心
被萬箭穿心的桑尼
像桑尼那樣強有力的大角色,如果安排普通的死亡場景是不公平的。所以科波拉從阿瑟·佩恩的《邦尼和克萊德》找到一些靈感。在那個場景中,電影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如此暴力的場景,沃倫·比蒂和費·唐納薇被數百粒的子彈穿透。
桑尼死在長灘的一個收費亭,是被精心設計的,關乎到速率和節奏。其實有一個小預示,收費站的服務員掉落了一枚硬幣,但於事無補。突然,五六個拿著湯米槍的暴徒跳出來,對準桑尼一陣掃射。詹姆斯·凱恩表現出巨大的痛苦,在他身上按了四百多個爆炸裝置,汽車也跟著爆破。這個聯動場景花了他們三天時間準備,整個技術花銷了10萬美元,對於一部650萬預算的電影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錢。
30.過於逼真的打鬥
兩位演員因為這一幕真實的打鬥而關係不好
如果你問看過《教父》的朋友,他們會說桑尼和他姐夫卡洛·瑞茲的打鬥太粗暴了。實際上這都是真幹,詹姆斯·凱恩猛揍了羅素·卡洛,還用垃圾桶砸他,導致後者斷了兩根肋骨,手肘骨裂。有傳言說,凱恩和羅素因為這關係一直不好。聯繫到後面的劇情,桑尼的慘死,科波拉對此的把握還是很準確的,所謂一報還一報。
31.索菲亞·科波拉演了一個男嬰
接受洗禮的小男孩實際上是索菲亞·科波拉
在影片的末尾有一段洗禮的戲碼,康妮·科裡昂的兒子實際上是由嬰兒時期的索菲亞·科波拉飾演的,她出生於1971年。除了多數主要角色外,索菲亞是唯一一位演過三部《教父》的演員。很多觀眾知道索菲亞演過《教父3》,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教父2》也有索菲亞的身影,當維託·科裡昂前往愛麗絲島的時候,他坐的輪船上有一個小女孩就是索菲亞。
32.洗禮的蒙太奇
洗禮的蒙太奇,多人被刺殺
在《教父》所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裡,「洗禮」的蒙太奇最能扣動我們的心弦。這是影片的最高潮,科波拉安排了邁克教子的洗禮(代表了新生)和殘忍殺戮之間的不斷穿插。在原著中,設計和實施連環謀殺花去了大量的篇幅,而科波拉想讓這場戲與洗禮達到統一,他把這稱作「電影的革命」。
這段蒙太奇已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科波拉在五分鐘的時間裡用到了67個鏡頭,前半段平均六秒鐘一個,後半段平均兩秒一個。在神聖的宗教儀式和暴力的殺人場面之間的節奏是很難把握的,科波拉想要藉此表達邁克在做靈魂的博弈,這種效果直到末尾處才得以發揮。起先,科波拉在製作過程中一直不滿意,兩個場景融不到一塊去,等到剪輯師建議在音軌中加入風琴的元素,才得以改觀。
33.刪除鏡頭:邁克射殺了刺客
邁克戴著白色的帽子,射死了刺客,這一鏡頭被刪除了
邁克回到美國,追捕法布裡奇奧,他在西西里島的保鏢,正是這個人出賣了邁克,導致他妻子阿波羅尼亞的死。邁克在一家披薩店裡找到他,並用散彈槍殺死了他。雖然這段鏡頭從未被使用,(邁克戴著白色的帽子),卻意外被廣為流傳。
34.去見住院中的佔科
白蘭度在化妝
緊接著婚禮,唐·科裡昂帶著他的兒子們一起去看望病入膏肓的佔科·阿班旦多,他是教父的得力助手。這一段被剪掉了,之後只是通過演員的臺詞一筆帶過,桑尼對湯姆·哈根說:「如果我有一個出謀劃策的人,一個西西里島人,就像爸爸和佔科那樣一起打天下,我就不會是這幅摸樣了。」
35.辛納特拉的問題
歌手辛納特拉
在馬裡奧·普佐的小說正式發表以前,就有人說關於約翰尼·馮塔那的次要情節是根據弗蘭克·辛納特拉的真實經歷改編的,他曾經用手段爭取到《亂世忠魂》裡的一個角色。普佐儘量避開辛納特拉,直到1970年有個晚上在洛杉磯,一個朋友硬要把他介紹給後者。只是辛納特拉拒絕和普佐見面,他的朋友都哭了,普佐說:「這不是我的錯。」辛納特拉覺得普佐在書裡這麼寫,應該向他道歉,甚至對他咆哮,這還成為了一個新聞事件和公關危機。之後,當科波拉成為《教父》的導演之後,他和辛納特拉之間發生了更激烈的爭吵。
36.維克·戴蒙本可演約翰尼·馮塔納
約翰尼·馮塔納在婚禮上獻唱
著名流行歌手維克·戴蒙原本要演約翰尼·馮塔納一角,但是他退出了,源於義大利人固有的驕傲。後來他聲明道:「這都是錢的關係。」其實在馬裡奧·普佐的原著中,約翰尼·馮塔納是個很大的角色。
37.《教父》原來是一個家庭事務
科波拉的父親卡曼·科波拉是一個音樂家
除了女兒索菲亞·科波拉出演受洗禮的小孩,科波拉的姐姐塔莉婭夏爾出演了主要角色康妮·科裡昂。另外科波拉的父親創作了《教父》的一些原聲樂,並且出演了一個鋼琴演奏者。科波拉的兩個兒子也作為背景人物入畫了。
38.《教父》本應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教父配樂師尼諾·羅塔的唱片封面
尼諾·羅塔是一名義大利配樂師,曾和費裡尼合作過多次(比如《大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他被選為《教父》的配樂師,意在製造最足的義大利風味。尼諾的音樂成為了這部電影的關鍵元素,作為開頭的小號和動人的愛情旋律,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段。雖然拿到了奧斯卡的提名,呼聲很高,尼諾還是沒拿成獎,因為部分愛情旋律曾經在1958年的喜劇片《Fortunella》裡出現過,它比《教父》裡更加歡快。
39.每一個主要男演員都獲得了奧斯卡提名
教父的主要角色
《教父》上映後,評論界對科波拉召集的這幫演員,感到驚奇。奧斯卡方面同意給每個主要男演員都提名,包括飾演邁克的阿爾·帕西諾,飾演湯姆·哈根的羅伯特·杜瓦爾,飾演桑尼的詹姆斯·凱恩。馬龍·白蘭度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可是他拒絕領獎,因為反對好萊塢電影對美國土著人的描述。這是歷史的重演,《巴頓將軍》的主演喬治·C·斯科特是第一個拒絕接受奧斯卡獎的演員,而這部電影的編劇正是科波拉。
40.開啟了現代大片的大門
根據哈倫·樂伯撰寫的《製造教父傳奇》所述:1972年《教父》成為了票房冠軍,之前只有兩部電影接近它的成績,它們是《亂世佳人》和《音樂之聲》。在整個二十世紀,在《教父》之後,又有58部電影超過它的成績。正如製作人阿爾·魯迪所說:「《教父》引領了大片時代的到來,它獲得了過億的票房,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
原文將載於《世界電影畫刊》6月號
來源於豆瓣:http://www.douban.com/note/208518017/
LCA 整理 轉發自由 轉載請提前告知
-END-
LCA:熱愛生活 喜歡文化 關注藝術
您有任何建議、供稿都可發至郵箱
郵箱:lca_art@163.com
推薦關注LCA的姐妹號【居與舍】
忙碌工作之餘在這裡找找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