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公眾號有寫過關於臺灣民間習俗「送肉粽」;最近臺灣正在拍攝送肉粽的電影,不知道內地看不看的到?但這部片非常值得一看!
什麼是送肉粽?
送肉粽其實就是送吊煞儀式,由於上吊者有繩索綁住身體某些部位,民間社會顧念對往生者的敬畏,不強調「吊死」,便以綁粽子的形意情境,稱為「送肉粽」。
其實,送煞這種儀式在臺灣非常普遍,無論暗訪、送火德、祭路煞,常見的廟宇落成入火安座,或者新屋入厝等,其實都屬於送煞的環節,甚至傳統的祭改儀式,也有這樣的行為。常有人問為何要名為送煞,不稱做趕煞?主因是無論道士法師或神明,都不樂見以強硬的方式去驅趕。古有先禮後兵之說,以禮節供品金紙相待,再用武力等強硬的手段解送,這種過程雖然有驅趕的意味,卻也得顧慮情面,強調是請神靈協助「押送離開」。
送吊煞,送的是厲鬼嗎?
送吊煞送的並不是魂魄,其實不應該以「送吊死鬼」來稱呼。如果是當事人,想必也不希望自己家人被解送,或是被指為「吊死鬼」。法師、道士的送吊煞,是死者生前怨氣及死亡過程中那段痛苦的意識,因為這些不堪的記憶,會在亡者離世的一瞬間,交織在一起,累積為「煞氣」。亡者其生前所用的物品,及所有相關吊物、繩索,皆可能染上煞氣,故必須進行送吊煞儀式,將其物品及滯留不離的煞氣押送驅離出境。民間信仰認為,這種煞氣若處理不妥善,極有可能會漸漸影響到下一個人。在送煞儀式結束後,師父會把魂魄帶回去誦經超渡,之後放水燈引渡。鹿港則是在喪事其間也有辦法會渡誦亡者,所以靈魂的部分在喪事期間就已妥善處理完畢。
送吊煞有何儀式及物品?
通常會接這種法事的道士或法師,都是功力深厚者,否則不敢隨意處理這類儀式。有些會搭配宮廟,像鹿港地方角頭廟宇、神明也都會出來協助處理送肉粽,負責把守路口等等,但有些地區則不搭配宮廟,由道士或法師直接處理。
各門各派的儀式,處理過程也都不盡相同,道士法師們都有自己的路數。我也有耳聞半小時內就草草結束,並收取高額處理費用的案例,成敗其實都是處理者得自己負擔。畢竟是吊煞,煞氣重,不是隨意祭祀,心誠則靈就結束。
所有地區的送吊煞程序,有兩部分是共同的:其一是開壇作法祭煞,其二則是送煞出境。開壇祭煞的法器,共有項目常見如:令旗(有五方旗、五令旗二種)、法索、符令、白公雞鴨、七星劍、三清鈴、五雷號令、鎮壇木(用來拍擊桌面,威嚇惡鬼邪魔)、龍角吹(牛角制,藉其音響,以召集神靈、祛除妖氛之用)、草蓆(俗稱草龍,代表天羅地網,在其兩端綁上冥紙,用火點燃後揮舞,並拍打各方以嚇阻鬼煞)、掃帚(俗稱天地掃,意謂掃除不淨之物)、鑼鼓鈸、鹽米等等,最後送煞出境的地點都會靠近出海口或大排水溝,目的是為了讓煞不斷飄流、無法回來,同時也希望藉由海上航行的王船來鎮壓煞氣。
「肉粽」被用來暗喻上吊;凡自縊身亡者,家屬要「送肉粽」去煞,沿途「生人迴避」,避免觀看以免被衝煞。可不是真的宋顆肉粽給你吃唷!
之所以稱「肉粽」,乃因端午節製作肉粽,多以細繩捆綁懸吊於壁上,因此暗喻上吊。
儀式通常會在晚上9點至11點舉行,舉辦的廟宇會事先公告路線,並在各路口設置「祭送,迴避」或者「前有法事,禁止通行」的路障;沿途民宅需緊閉門窗,並貼上符咒避煞;若是在途中遠遠看到,可以側身面向民宅迴避,心中默念彌陀、地藏等等佛號,不要直視。若已經正面相遇,則必須跟著隊伍走完全程,恭送死者表示尊敬,之後不能直接回家,要前往廟宇索討「淨符」用以潔身,一般相信必須繞香爐三圈才有效力,不然會衰也會出事!
通常有「送肉粽」儀式時,當地的學校、補習班會提早下課,夜校也會停課,避免學生返家途中遇到儀式隊伍。若真的遇到了也不要鐵齒,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因為2009年9月與10月間,彰化和美鎮就發生了5起上吊身亡案件,幾乎不到一星期就發生一件,當時盛傳是死者怨氣太重出來「抓交替」,造成當地人心惶惶,多一份尊敬還是好的。
我很期待這部片唷!有機會希望大家也能去看看,別把它當鬼片,當作認是一個習俗跟科普一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