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傳傳 中國傳媒大學 收錄於話題#人物專訪147個
11月2日上午,我校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備選名額評審答辯會在明德樓舉行,校黨委副書記姜緒範出席。經過現場答辯、評審,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的談華偉、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的齊翊帆、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的張奎三位同學獲得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擬獲獎學生資格。
在這場專訪中,我們從三位獲獎者的準備過程出發,探索到了他們面對學術研究的真誠求索和堅韌熱忱。
談華偉: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數
「我始終堅信,現在所做的事情一定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刻受用。」六年的中傳求學之路讓談華偉一步步積澱著自己寶貴的學術和實踐經驗,從校園走出後的他又選擇回歸校園,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在博士入讀前,談華偉是重慶電視臺的一名民生新聞記者。這次重歸求學之路,他格外珍惜在校的時光。「他是一個非常用功的人,不是剛從圖書館出來,就是在去圖書館的路上」,2017級博士研究生章曉傑這樣評價談華偉。每天近10小時的閱讀檢索時間,宿舍、圖書館、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軌跡,在外人看來有些枯燥難耐,而談華偉卻樂在其中。在中傳求學的六年光陰裡,他拼命汲取養分紮根生長。「這是一個痛並快樂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思維會越來越清晰」,這是談華偉所理解的「紮根」。
四年民生新聞記者的經歷鍛鍊了他的新聞基本功。在一場場直播連線、突發新聞事件的報導中,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鏡頭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一次次的走鄉情基層採訪中,他與人訪談溝通的能力和新聞敏感性不斷增強。「這四年裡我最大的收穫是價值觀的改變與塑造。做記者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概括分析、提煉觀點,在此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疫情期間,談華偉在導師姚喜雙教授的帶領下,從「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切入,以業界著名朗誦藝術家的作品為案例,研究聲音媒介的精神力量傳導作用,並最終以第二作者的身份於CSSCI權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抗疫主題詩歌朗誦的社會價值及傳播方案》。
「好好做個讀書人」是廖祥忠校長在2020年開學典禮上對同學們寄予的殷切期待。包容、開放、自由、竟先的中傳校園為每一位學子的成長提供了「熔鑄成型」的治學氛圍,而在這其中,「讀書」是最好的催化劑。不管是做學問還是搞研究,都要耐得住寂寞,用強大的自律和堅定的意志保持專注精神。唯有朝夕不倦、上下求索,才能在自己所熱愛的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齊翊帆:「讀博即修行」
「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習給我們每個人都插上了隱形的翅膀,讓我們可以展翅高飛。」談到在中傳學習的收穫,獲得博士國獎資格的齊翊帆這樣說道。
在博士現場答辯的過程中,齊翊帆給自己的答辯PPT取了一個主題名:「讀博即修行」。對此她解釋道:「工作幾年的我遇到瓶頸和困惑,所以努力考取博士,回歸校園重新成為一個學生,但沒想到讀博遇到的困境也不少,從學習方法效率問題到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都得靠自己慢慢攻克。」
正如齊翊帆所說,一路的「修行」並不容易。出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她給一個地產的商業空間做了沉浸式體驗空間的設計,運用了包括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等最前沿的數字媒體技術,也運用了自己在互動媒體設計領域的實踐經驗。「我做了文獻研究和案例研究,發現沉浸式體驗的展陳現狀和設計規律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我就決定把博士論文最終的選題定到了『沉浸式互動體驗展』上」。
齊翊帆在發現實際問題後便本能地運用科研思維解決問題。「科研能力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樂於剖析問題、智於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提升科研能力的方法上,她提議同學們多參加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通過研究獲取相應的科研成果。「這個過程恰恰跟我們的生活本身很像,如果能運用科學的方法有效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就能獲得一個更順暢的人生。」在被問到如何理解「探索科研的興趣」時,她說:「興趣使然才能驅動創造力和行動力。不是為了一個既定的名利結果來做研究,我們需要的是一份學術研究者的『真誠』。」
齊翊帆還提到了孔子的一套「法寶」——好學、樂學、博學、恆學、會學、用學。「要學有所長,持之以恆,學以致用,做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真正有貢獻的人。」未來,齊翊帆想要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想創造出可以「講好中國故事「的數字媒體藝術內容。
張奎: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張奎,中國傳媒大學2018級文化產業博士研究生。入學至今,他發表了多篇學術著作並主持參與了數篇課題。11月初,張奎榮獲了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資格。在中傳求學的這幾年,開放、包容、自由的學術氛圍不斷浸染著這個訥於言辭的大男孩,眼前的他端坐桌前,侃侃而談,滿懷感觸地講述著自己的求學歷程。
張奎在博士入學後接到的第一個項目是在導師張春河的帶領下研究國有文化企業的社會效益評價指標,需要將抽象的概念落實到可量化、可評價的測量指標對於剛入學的張奎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他從零開始一點點構建著自己的知識體系。「從接手這個項目開始到論文發表,前前後後改了七八十次,歷時近兩年」,張奎回憶道。他的導師張春河教授是個「不易滿足」的完美主義者,嚴謹求是的治學風格也在一次次的論文指導中塑造著張奎的學術理念:不拖延、不鬆懈,在任務期限較為寬鬆的情況下也不會放任自流。「我把必須完成的任務放在最前面,只有把這些都做完我才會覺得踏實。」
「每一個課題和論文都是有演進性和延展性的,只有演進才能深入,只有深入才能在專業領域掌握一定話語權。」高考後的張奎進入河南大學歷史學院學習文化產業專業。在一次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張奎以開封城牆的興廢與保護為切入點進行了相關調研,他撰寫的報告被評立為國家級創新項目。現在張奎的電腦桌面上,有一個名為「開封」的文件夾,每當看到有關開封的信息,他都會存進文件夾裡。」密密麻麻的文檔見證了張奎學術上的堅持不懈和累累成果。2019年,張奎以獨立作者的身份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封城牆興廢: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認知變遷》。
「讀書宜廣不宜狹,思考宜博不宜約。」博士入學的兩年裡,張奎累計借還書300餘次,中傳校園求知求真的氛圍為他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肥碩的沃土。「勤勤懇懇鑽研學術,專業領域躬耕不輟,永遠葆有愛和熱忱,眼裡希冀和光不滅」,這是兩年以來張奎博士生涯的生動寫照。張奎說,科研路途長路漫漫,道阻且長,也希望自己能繼續在學術大道上「打怪升級」。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在學術氛圍濃鬱的中傳校園裡
希望你也能成為獨特而卓越的小白楊
●●● 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信平臺 ●●●
來 源 | 中國傳媒大學校報
記 者 | 張婧怡 孫卿悅 胡竣元
編 輯 | 洪傑西 申皓文
責 編 | 尚新英
編 審 | 王維家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博士國獎獲得者專訪|熱忱、真誠和求索背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