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國獎獲得者專訪|熱忱、真誠和求索背後

2020-11-25 澎湃新聞

原創 傳傳 中國傳媒大學 收錄於話題#人物專訪147個

11月2日上午,我校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備選名額評審答辯會在明德樓舉行,校黨委副書記姜緒範出席。經過現場答辯、評審,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的談華偉、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的齊翊帆、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的張奎三位同學獲得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擬獲獎學生資格。

在這場專訪中,我們從三位獲獎者的準備過程出發,探索到了他們面對學術研究的真誠求索和堅韌熱忱。

談華偉: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數

「我始終堅信,現在所做的事情一定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刻受用。」六年的中傳求學之路讓談華偉一步步積澱著自己寶貴的學術和實踐經驗,從校園走出後的他又選擇回歸校園,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在博士入讀前,談華偉是重慶電視臺的一名民生新聞記者。這次重歸求學之路,他格外珍惜在校的時光。「他是一個非常用功的人,不是剛從圖書館出來,就是在去圖書館的路上」,2017級博士研究生章曉傑這樣評價談華偉。每天近10小時的閱讀檢索時間,宿舍、圖書館、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軌跡,在外人看來有些枯燥難耐,而談華偉卻樂在其中。在中傳求學的六年光陰裡,他拼命汲取養分紮根生長。「這是一個痛並快樂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思維會越來越清晰」,這是談華偉所理解的「紮根」。

四年民生新聞記者的經歷鍛鍊了他的新聞基本功。在一場場直播連線、突發新聞事件的報導中,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鏡頭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一次次的走鄉情基層採訪中,他與人訪談溝通的能力和新聞敏感性不斷增強。「這四年裡我最大的收穫是價值觀的改變與塑造。做記者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概括分析、提煉觀點,在此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疫情期間,談華偉在導師姚喜雙教授的帶領下,從「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切入,以業界著名朗誦藝術家的作品為案例,研究聲音媒介的精神力量傳導作用,並最終以第二作者的身份於CSSCI權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抗疫主題詩歌朗誦的社會價值及傳播方案》。

「好好做個讀書人」是廖祥忠校長在2020年開學典禮上對同學們寄予的殷切期待。包容、開放、自由、竟先的中傳校園為每一位學子的成長提供了「熔鑄成型」的治學氛圍,而在這其中,「讀書」是最好的催化劑。不管是做學問還是搞研究,都要耐得住寂寞,用強大的自律和堅定的意志保持專注精神。唯有朝夕不倦、上下求索,才能在自己所熱愛的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齊翊帆:「讀博即修行」

「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習給我們每個人都插上了隱形的翅膀,讓我們可以展翅高飛。」談到在中傳學習的收穫,獲得博士國獎資格的齊翊帆這樣說道。

在博士現場答辯的過程中,齊翊帆給自己的答辯PPT取了一個主題名:「讀博即修行」。對此她解釋道:「工作幾年的我遇到瓶頸和困惑,所以努力考取博士,回歸校園重新成為一個學生,但沒想到讀博遇到的困境也不少,從學習方法效率問題到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都得靠自己慢慢攻克。」

正如齊翊帆所說,一路的「修行」並不容易。出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她給一個地產的商業空間做了沉浸式體驗空間的設計,運用了包括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等最前沿的數字媒體技術,也運用了自己在互動媒體設計領域的實踐經驗。「我做了文獻研究和案例研究,發現沉浸式體驗的展陳現狀和設計規律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我就決定把博士論文最終的選題定到了『沉浸式互動體驗展』上」。

齊翊帆在發現實際問題後便本能地運用科研思維解決問題。「科研能力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樂於剖析問題、智於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提升科研能力的方法上,她提議同學們多參加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通過研究獲取相應的科研成果。「這個過程恰恰跟我們的生活本身很像,如果能運用科學的方法有效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就能獲得一個更順暢的人生。」在被問到如何理解「探索科研的興趣」時,她說:「興趣使然才能驅動創造力和行動力。不是為了一個既定的名利結果來做研究,我們需要的是一份學術研究者的『真誠』。」

齊翊帆還提到了孔子的一套「法寶」——好學、樂學、博學、恆學、會學、用學。「要學有所長,持之以恆,學以致用,做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真正有貢獻的人。」未來,齊翊帆想要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想創造出可以「講好中國故事「的數字媒體藝術內容。

張奎: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張奎,中國傳媒大學2018級文化產業博士研究生。入學至今,他發表了多篇學術著作並主持參與了數篇課題。11月初,張奎榮獲了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資格。在中傳求學的這幾年,開放、包容、自由的學術氛圍不斷浸染著這個訥於言辭的大男孩,眼前的他端坐桌前,侃侃而談,滿懷感觸地講述著自己的求學歷程。

張奎在博士入學後接到的第一個項目是在導師張春河的帶領下研究國有文化企業的社會效益評價指標,需要將抽象的概念落實到可量化、可評價的測量指標對於剛入學的張奎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他從零開始一點點構建著自己的知識體系。「從接手這個項目開始到論文發表,前前後後改了七八十次,歷時近兩年」,張奎回憶道。他的導師張春河教授是個「不易滿足」的完美主義者,嚴謹求是的治學風格也在一次次的論文指導中塑造著張奎的學術理念:不拖延、不鬆懈,在任務期限較為寬鬆的情況下也不會放任自流。「我把必須完成的任務放在最前面,只有把這些都做完我才會覺得踏實。」

「每一個課題和論文都是有演進性和延展性的,只有演進才能深入,只有深入才能在專業領域掌握一定話語權。」高考後的張奎進入河南大學歷史學院學習文化產業專業。在一次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張奎以開封城牆的興廢與保護為切入點進行了相關調研,他撰寫的報告被評立為國家級創新項目。現在張奎的電腦桌面上,有一個名為「開封」的文件夾,每當看到有關開封的信息,他都會存進文件夾裡。」密密麻麻的文檔見證了張奎學術上的堅持不懈和累累成果。2019年,張奎以獨立作者的身份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封城牆興廢: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認知變遷》。

「讀書宜廣不宜狹,思考宜博不宜約。」博士入學的兩年裡,張奎累計借還書300餘次,中傳校園求知求真的氛圍為他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肥碩的沃土。「勤勤懇懇鑽研學術,專業領域躬耕不輟,永遠葆有愛和熱忱,眼裡希冀和光不滅」,這是兩年以來張奎博士生涯的生動寫照。張奎說,科研路途長路漫漫,道阻且長,也希望自己能繼續在學術大道上「打怪升級」。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在學術氛圍濃鬱的中傳校園裡

希望你也能成為獨特而卓越的小白楊

●●● 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信平臺 ●●●

來 源 | 中國傳媒大學校報

記 者 | 張婧怡 孫卿悅 胡竣元

編 輯 | 洪傑西 申皓文

責 編 | 尚新英

編 審 | 王維家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博士國獎獲得者專訪|熱忱、真誠和求索背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專訪 2017蜂巢獎 年度4首作品5個獎項提名獲得者@VOX玩聲樂團
    很多團隊都曾試圖改編這首歌,但是從你的角度是如何考慮這首歌的和聲和織體的編寫呢?在編寫的過程中是如何和團員進行溝通和協商的呢?洲洲:其實VOX玩聲樂團的編曲模式很特別,通常是由我編完後,跟團員們一起邊唱邊討論,綜合大家的意見進行好幾次的修改而成,而這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是由Tom先編完後,我再進行修改。
  • 《包裝&設計》新刊 | 從跨國集團Sony到獨立設計公司—— 2020年iF金獎得主專訪!
    • 2020年iF設計獎:  推廣好設計的影響力與價值• 專訪索尼創造中心總裁長谷川豐:  用創意和科技的力量感動世界• 專訪德國MUTABOR:  德國領先的設計與創新專家•>• 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  視覺傳達設計系2020畢業作品選本期主題:2020年iF金獎獲得者背後的故事創立於1954年的iF設計獎素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而每年的
  • ...裝臺》背後的文學力量——專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陝西作家陳彥
    11月29日,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陝西作家陳彥同名小說的電視劇《裝臺》在央視一套播出。連日來,這部還原了西安城普通老百姓的煙火人生、透視出底層勞動者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的生存狀態和生命莊嚴的現實主義力作,牽動著萬千觀眾的心。
  • 專訪青島理工大學研究生推免資格獲得者——時瓊
    她的人生信條:不想滿心遺憾 那就拼盡全力專訪研究生推免資格獲得者——時瓊那些看似不起波瀾的日復一日,會在某天讓你看到堅持的意義。等到九月中下旬,學校終於出了保研政策,出乎意料,今年一改以往的綜測保研,改按純成績保研,她很慶幸自己以前在抓綜測的時候沒有落下專業課的學習,也很慶幸她「手裡有東西」可以去和一些雙一流的學生競爭,最終她還是拿到了保研名額,申請的學校也大部分都通過了初審和面試。
  • 王一博金鷹獎獲獎感言真誠而又清醒:會更加努力配得上這個獎
    :王一博和趙麗穎!最受觀眾喜愛的男女演員獎獲得者相比於由專家評審出來的最佳男女主大獎,最受觀眾喜愛獎則更偏向於社會大眾的喜好程度,是由觀眾自己一票一票投出來!王一博從最早期中韓男團組合的唱跳愛豆、到追風逐浪的滑板少年、到街舞3中炫酷果斷的街舞隊長、到追逐夢想的摩託車手、到現在謙虛真誠的
  • 2014年老舍文學獎的獲得者是哪些人呢?
    2014年老舍文學獎的獲得者是哪些人呢?老舍文學獎於1999年創立,是北京市文學藝術方面的最高獎勵。你知道2014年老舍文學獎的獲得者是哪些人嗎?徐則臣獲獎作品《耶路撒冷》徐則臣,男。1978年出生於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
  • 專訪Rustic:我們「土」是因為我們真誠
    第1頁:專訪Rustic:我們土是因為我們真誠 第2頁:D22和兵馬司給了樂隊空間和機會 第3頁:城市裡有太多讓人傷心的事 巡演讓我們快樂 第4頁:音樂屬於舞臺 我們喜歡「過時」的東西 第5頁:我們想並且能靠搖滾樂賺錢
  • 金獎背後的故事| 2016—2017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獲得者——張明文
    85次無償獻血33400毫升獻血量……31歲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獲得者張明文是一家公司的銷售代理商
  • 王源MV創意的背後,是他對音樂的一片熱忱!
    王源一如既往搞音樂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此外,這次mv的策劃也是他全權參與的,我很佩服他總是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音樂,或者說對自己熱愛的東西的熱忱,追求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整日用權宜之計應付,他願意自己花心思,為自己的音樂籠上自己的東西,或許常人看來沒什麼特別的,但是王源背後的付出完全不訝於你正面所看到的一切。
  • 肖戰視頻「專訪」:如果少了真誠,道歉就不必了
    這幾天很火的肖戰視頻專訪,不知道你們看了沒有?說實話,視頻剛出來的時候我就寫過一些感想,主要是肯定這個事情的意義。2、肖戰認為自己無權「管理」粉絲,因為兩邊是平等的,不是上司和下屬的關係。3、肖戰希望粉絲不要做極端的事情,害人害己,還呼籲粉絲和他一起投身公益。看上去很美,對吧?如果不是這個所謂的視頻專訪,本身就「破綻百出」的話。
  • 學思⑧ | 感受電影的無限能量:專訪第八屆「學生導演獎」金獎獲得者李沅羲 、陳林鵬
    產業前沿獎項由五家處於產業前沿的影視公司分別評選出「大家矚目作品獎」「美亞新力量獎」「中青新影獎」「天悅東方獎」「弧光聯盟獎」和「金羽獎」。特邀評委會獎項由9位評委一同評選出「特邀評委會特別獎」「特邀評委會銀獎」「特邀評委會金獎」。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 享年94歲
    中新網11月13日電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當地時間11月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圖為小柴昌俊生前接受採訪時的畫面。
  • 2016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獲得者、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醫師...
    2016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獲得者、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醫師林浩添
  • 最佳影片金獅獎獲得者趙婷導演的《騎士》確認引進內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曲鵬 據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透露,最佳影片金獅獎獲得者趙婷在2017年執導的電影《騎士》確認引進中國內地,尚待定檔。
  •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拉格納·弗裡希
    很好,我知道沒有人回答我,所以請讓戲精的小編自己回答這個問題:今年是諾貝爾和經濟學獎攜手並肩相互扶持50年的大喜之年!在這相濡以沫風雨同舟的50年裡,兩位老人不離不棄、互敬互諒,言傳身教的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才叫做從一而終的愛情!正所謂:兩個黃鸝鳴翠柳,我還是個單身狗……(抱歉,小編(阿狗)有點衝動了,情緒有點止不住,讓我冷靜冷靜把文風帶回我們本來的話題)。
  • 【娛樂新聞】一名傲慢的奧斯卡獎獲得者嘲笑小李子一次也沒拿過奧斯卡
    近日,社交網站Imgur上出現一名神秘的疑似奧斯卡獎獲得者,不斷上載照片對拿不到奧斯卡獎的小李子進行嘲笑,其真實身份成疑。
  • 金陵友誼獎獲得者竹內亮:要將這座城市的魅力傳達給全世界
    6 月 22 日上午,2020 南京創新周紫金山創新大會暨開幕式舉行,大會現場為 15 名金陵友誼獎獲得者頒獎。來自朝天宮街道莫愁路329號越界夢幻城內的南京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日本籍網紅導演竹內亮是獲獎者之一。竹內亮很多人親切地稱他為島叔,他喜歡南京、熱愛南京,他說他要將南京的魅力傳達給日本和全世界,這個工作他會用一生來做。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
  • 歷屆香港小姐選美國際親善獎獲得者
    歷屆香港小姐選美國際親善獎獲得者香港小姐是香港大型的選美活動,於1946年開始出現。港姐是香港女性美的代表,高貴端莊,堪稱女性楷模,是香港一張永恆的魅力名片。
  • 特刊┃ 專訪「一節一展」背後的故事
    12月18日,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策展委員會主任、南京傳媒學院攝影學院院長、新華社領銜編輯陳小波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作為當代中國前沿影像工作者,陳小波多年來在國內外策劃了多個主題展覽。本屆金像獎紀實攝影類獲獎作品的策展由她負責。紀實攝影類影像的傳播和展示離不開翔實、精煉的文字,文圖的編輯和組合形式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