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但願人長久——說蘇軾《水調歌頭•中秋》 周汝昌

2021-02-19 中華書局1912


第一個問題「明月幾時有」,和下面第二個問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意思上是連貫的,不過因為要照詞調來安排,「把酒問青天」這話必須擺在第二句,因此就把這兩個問句隔開了。「明月幾時有」,並不是問月亮到幾時才有;而是問,明月從多麼遠古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當然,蘇東坡也並不是真要計算從月亮產生以來的宇宙年代, 而是在抒發一種感想。在這裡,我們想起了唐代大詩人李白一首題目叫作《把酒問月》的詩,開頭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和蘇東坡的這兩句表達了同樣的感情,也可以說東坡的這兩句是從李白那裡脫胎來的。李白的詩隨後說:「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那意思就是說,幾乎是自有明月以來,實際上是自有人類以來,人們就會見月生情。而從古至今,每逢這樣的佳節,也就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在明月之下,當歌對酒了。我今天是在此時此地賞月,而往以前看,古人不見,明月長存;往以後看,將來的人,也正和我一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太白和東坡,在才華、氣質、性情、遭際上,都有類似的地方,因此他們在對月當杯之時,就容易發生大略相同的感想。

看見明月,極其自然地就會想到月中的廣寒宮殿、玉兔嫦娥這些美麗的神話,李白當日已是如此,東坡也毫不例外。但是東坡的肚子裡滿裝著故事,比李太白的想像似乎更為豐富些。他想到了月宮裡的嫦娥仙子。這嫦娥,不知可是真的?能不能會到?忽而又想起另外一樁神妙的傳奇來。那是唐代小說《周秦行紀》裡的情節,小說裡託名牛僧孺有一次偶然走到一個地方,因請求借宿一宵,卻無意中會到了古代的許多美人,如王嬙、綠珠、楊貴妃等等都在。美人們都作了詩,而且要牛僧孺也作一篇,於是他寫道:「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雲階拜洞仙。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東坡詩裡那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來歷了。牛僧孺的詩,本來是運用《詩經》裡面「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的詞句,那意思並不是說忘記了看日曆,所以不知道今兒晚上是哪一天,而是表達了作者的極為驚喜的感情的話,猶如說:今兒個不知是什麼好日子,有了這般幸運的遭遇!讀者們必須了解這些聯繫,才可以懂得蘇東坡的那句詞的真意思。他的本意是說:今天晚上,在月府宮闕那裡,不知是個什麼美好的日子,以致使得人間都成為這樣一個美景良辰,得以有這樣的賞心樂事! 


正因為如此,東坡才接著說,是否可以像「香風引到大羅天」一樣,我也要「乘風歸去」,到月府裡去看一下呢? 那裡真不知有多麼美麗多麼有趣啊!可是他忽然又猶豫起來:到月宮去,那太高了。我在地上賞月,到夜深還有些寒意,如果到達月宮,那不知更有多麼寒冷呢!所以還是別去,就在地上歡樂歡樂吧。「勝」,應當念平聲,「不勝」, 就是禁受不住的意思。月亮裡有「瓊樓金闕」,也是出於唐代小說《酉陽雜俎》裡,東坡換上了一個「玉」字,便更能表現月亮的那種光明皎潔的境界。

但是,蘇東坡並不「甘心」,他又進而大膽地想像。從唐代以來,人們總是傳說,在月宮裡大桂花樹下,有許多素娥仙女,穿著皓衣,跨著白鳳,翩翩而舞。他想:你們在那種美妙的仙境裡起舞,和我們人間的這些凡人,因賞月光而歌舞,兩下裡比一比,不知道究竟有怎麼樣的分別?這就是這首詞上半首最後兩句的意義。應當注意的是,古文中「何似」這個詞語,一般都是把兩件事物拿來對比的意思,而不要理解為「哪裡像」的意義。天上「何似」人間,就是說若論天上,倒不知比起人間來又是如何?並不是「天上哪裡像人間」這種簡單的話語。有人以為蘇東坡在這裡是鄙棄天上,讚美人間,我認為無論從當時的詞語上講,還是從東坡的思想上講,都是不太切合的。

詞的下半首,開頭兩句「轉朱閣,低綺戶」,便換了一副筆墨,變為深婉細緻了。「轉」,古時凡寫光陰的暗暗地、緩緩地、令人不易察覺地移動前進,都用這個「轉」字。例如寫「更漏」,寫「樹影」,都說「轉」。這裡用了個「轉」 字,的確寫出了賞月之間,時光暗暗地過去的神情。接著又用了個「低」字,更見出月已平西,漸漸斜下去,沒下去了。僅僅兩個小字眼,經濟之極,卻傳神之極!而且又傳達了賞月人的心情:剛才是當歌對酒的興高採烈,漸漸地,隨著夜深,豪興已經收斂,轉入到一種深沉的思緒裡面去了。「朱閣」,就是紅樓;「綺戶」,是雕鏤精美的窗槅扇。這裡是說古代閨門秀女的居處。「照無眠」,只這一筆便把皎潔的美麗的月宮仙女和想像中的人間女郎,都融合在一起了。「無眠」,寫出了女郎因心懷離別之情,對此佳節良宵,輾轉不寐,大睜著兩眼,直望到月光低得平射進綺麗的窗戶。有人以為,「無眠」是作者自己寫自己的「歡飲達旦」。我想是不對的。歡飲達旦,絕不能用「無眠」這個詞語來形容;再說作者也絕不會把他自己安插到「朱閣」、「綺戶」裡面去的。東坡用這一筆,是泛寫節日裡有的人慶幸歡樂,有的人卻對景傷情,正是古人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而作者關切的,要寫的,正是這後一種人。雖然他的原題裡曾有「兼懷子由」的話,就是說,他在寫詩時有懷念他弟弟蘇轍的含意,但是,我們在他詞裡看到的,卻不僅僅是那樣一點兄弟之情,他的思想仍是一貫闊大的,絕不是一個小小的個人的形象。由此,這才轉到他的最後一個問題:明月啊, 你心中是沒有什麼愁恨的人了吧?可是為什麼你卻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反而清光越發皎潔呢?難道你不能使人間沒有離別,而在親密的人們團圓的時候,再凝輝飛採,能這樣那不是更好嗎?作者在這裡,表現了他的偉大的願望,但願人間都無愁恨,所有人們都是幸福快樂的。

但是,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蘇東坡也深深知道這只是一種空想的善良的願望罷了。自古以來,人有悲歡離合,苦樂辛酸;月有陰晴圓缺,天時不定,哪裡能有都永遠配合得盡如理想的條件呢?願望既然難以實現,那我們就只有從對事物的認識上去解決吧。他想起了李白《把酒問月》的結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又想起古人謝莊《月賦》的名句:「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裡兮共明月!」於是他寫下了自己的看法:「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意思是說,我們只願親密的人永遠都活著,縱然不能在佳節裡得到團聚,那麼千裡雖遙,但能共同仰望這一輪明月,享受這美好的境界,也就非常滿足了。

這篇名作,寫得揮灑如意,筆如轉環,有美麗的想像,有細緻的刻畫,有豪爽的興致,有深沉的哲理,交織為一,不單一,不膚淺,有情有味。蘇東坡的哲理,或者說他的人生觀,從我們今天看來,也許不都是正確的,但他的感情比較健康,思想比較闊大,給人的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感受還都是舒暢的。他的樂觀精神,也給讀者以安慰,以鼓舞。在古代詞人的作品裡,這樣的作品實在不多,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極為喜愛它,是有原因的。在《水滸》那樣一部描寫英雄人物的小說裡,寫到中秋,也都想到「蘇學士」這首名作, 拿來作為藝術上的配合、襯託,可見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了。


最後說明一下,我不同意把這首詞理解為蘇東坡在寫他的政治心情,寫他懷念皇帝的感情。我們並不否認古典詩歌裡常有「寄託」這一種事實,但我們也不贊成用猜謎索隱的方式去讀詩詞,例如說「天上宮闕」就是指京城、朝廷,「人間」就是指地方(山東密州)等等。那樣,會把作者的感情、思想凝固化、狹隘化起來,那樣看起來好像是在探索內容的意義,而實際上將無法真正理解作者和作品的精神世界和藝術天地。

選自中華書局出版《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插圖典藏本)





(統籌:啟正;編輯:松露)

相關焦點

  • 蘇軾與中秋,但願人長久
    中秋是個團圓的日子,然而在古代,家人團聚並不容易。遊子一別,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 。漂泊之際,一輪明月,勾起的是無限思念。蘇軾一生,常年漂泊,與親人分割兩地。中秋的明月,給予他的總是傷感和憂愁。西江月 · 中秋和子由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榔,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中秋圓月,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說到蘇軾,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詩詞以大氣豪放為主。這一年中秋之夜,註定不平凡,因為這夜中秋佳節,蘇軾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水調歌頭》。蘇軾一生政治起伏,這一年他被朝廷調任山東密州知州。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他在密州超然臺舉行了一次隆重聚會。當地知名人士都來赴會,其中也不乏有知己好友。
  • 多少人誤讀了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每到中秋,大家必然想起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的密州任上,在中秋之夜大醉的蘇軾懷念起多年未見弟弟蘇轍,寫下了這首詞。唐詩中有上百首中秋詠月詩,但那時的中秋其實是「仲秋」,而非中秋節。
  •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圖二2018年的第一天,又是一個農曆十五,突然想起蘇軾在密州所作的這首中秋詞。蘇軾因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弟弟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蘇軾差知密州。可是到密州之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直到熙寧九年中秋,皓月當空,蘇軾想起與弟弟七年未見,不禁心潮起伏,乘酒興正酣,寫下這首名篇。這首詞本就有名,後來又改編成歌,傳唱度極高。對於字面上的意思,實在無需解釋太多。
  • 中秋佳節話名人名篇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八月十五寫給誰
    蘇軾堪稱是我國詩詞界的偉人,至今無人可比。可以說他是一個全方位的完人,特別是他的性格。他曾說:「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事實上他真的做到了,雖然是無奈的選擇。但是對於蘇軾這樣大起大落不止一次的挫折,他都憑他的偉大的人格力量,平安度過,使他獲得了天下人的愛戴。
  • 【賞析】《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古箏演奏《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 詩詞大會:「但願人長久」中蘇軾希望什麼長久?百人團僅9人答對
    蘇軾的《水調歌頭》算的上是傳唱度很廣的一首詞了,那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在被鄧麗君唱過之後更是成為了古詩詞新唱中的經典名篇,幾乎成了每年中秋必唱的佳曲。這首詩是蘇軾在密州任太守時的一個中秋之夜之作,當時他已經39歲,已經有7年未見弟弟蘇轍。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希望什麼「長久」?難倒眾高手
    蘇軾曠達灑脫、不拘小節,蘇轍矜重內斂、性情沉穩,二人形成互補,常常以互訴忠告或飲酒唱和的方式促進感情。然而,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蘇軾自請外放,來到密州任令。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皓月當空,清輝如水,算起來已與弟弟蘇轍整整七年未見,蘇軾抻紙調墨,寫下了千古第一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中秋 但願人長久
    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觀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一年一中秋,圓月圓相思,幾千年來,人們沿襲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並期待這一天能夠人月兩團圓,自古以來文人墨客也鍾情於中秋圓月。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原來是蘇軾寫給他的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你知道這首詞,是蘇軾寫給誰的嗎?其實蘇軾給了我們答案:「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顯然這首詞,是寫給子由的。子由是誰?
  • 中秋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小事也是這樣,高高的堂叔到我家串門的時候,總會開著玩笑說:「長的太高了也彆扭,到了誰家裡都得低著頭才能進去。」說著就低著頭邁進了門檻,往往我母親就會接上一句:「是因為你長的高了,俺這門容不下你。」不知是表揚,還是批評,總會引來一陣陣笑聲。假如堂叔到我家進門時不低頭,必然就會碰著頭,自己造成了小痛苦,別人也跟著不自在,哪還有低著頭走進去換來的那種歡笑?
  • 蘇軾名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嬋娟是什麼意思?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千古詠月懷人的佳作,當時蘇軾在密州,和他最愛的弟弟蘇轍相別七年未見,於是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月圓之夜,蘇軾見月起興,把對弟弟的思念和祝願寫進了詞裡,詞前有小序云:「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為什麼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中國優秀詩詞之中排首位
    02原文賞析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北宋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2、創作背景這首詞是北宋宋神宗熙寧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中秋時,蘇軾在密州所作。蘇軾當時因與改革者王安石政見不同,自請外放做官,輾轉來到密州,仍是不如意。
  • 【美女詩神】蘇軾《水調歌頭》
    提到古典詩歌中表達親情、思念的作品,我想你一定會很快想到蘇軾的那兩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吧?這兩句每逢中秋節必然會被大家翻出來的詞,就出自我們非常熟悉的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楊雨78:蘇軾《水調歌頭》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提到古典詩歌中表達親情、思念的作品,我想你一定會很快想到蘇軾的那兩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吧?幾乎每到中秋節的時候,無論是各大電視臺的綜藝晚會,還是滿天飛的祝福微信,這兩句祝福語大概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了。
  • 【大林朗讀者】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導語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遠方的朋友,你可知道,在這中秋月圓時分,是誰在思念你嗎?在這國盛家暖的日子裡,請欣賞由莫爾道嘎森林公安局民警孫振鵬朗誦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莫爾道嘎森林公安局孫振鵬朋友,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在中秋時節賞月的習俗,月是中秋的象徵,更有無數經典都以詠月而流傳,月也成為了中華文學當中一個重要的符號。月究竟有什麼魅力,可以讓古人為之無比神往?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先說說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專家們都認為這首詞作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當時詩人被貶於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下闋又接著的三句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估計此時的詩人酒也醒得差不多了,你看他再不去責備月亮了,而是把月亮的運行規律與人的變化軌跡放在一起思考與判斷,悟出一個哲理來:從古到今,十全十美的事是不存在的。於是,詩人終於從似夢非夢中走了出來。下闋的最後兩句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是點睛之筆。
  • 水調歌頭原文 蘇軾《水調歌頭》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每次一提到這幾個字,大家都會情不自禁哼唱起來,其實這句歌詞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水調歌頭》是作者中秋時所作,表達了對胞弟的無限思念。下面是小編這裡的這首詞的原文,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