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說過:」我想知道,如果不曾發明語言,文字,那麼音樂是否可能成為心靈溝通的唯一方式「?
音樂可以說任何時候都在我們身邊,如果你時兒憂傷匆匆,時兒希望滿滿,那麼建議你可以看下這部電影。
電影《begin again》,中文名為《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豆瓣一直保持著8.6的評分居高不下。
女主格雷塔(凱拉·奈特莉飾)和男友一起來紐約追逐音樂夢想,她寫歌,男友唱,是情侶更是音樂上的好搭檔,男友事業蒸蒸日上本該幸福的兩個人,卻因男友出軌而分開。傷心的格雷塔連夜搬離了他們的住處,去投靠了她的好朋友,並且打算過些時日便離開紐約這個傷心之地。
好友也是個音樂人,平常就在街頭或者酒吧表演,隔天,好友為了緩解她的情緒就帶她去了酒吧,並鼓勵她上臺唱歌,於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酒吧裡沒有配樂的尷尬演出,格雷塔說要把這首歌獻給所有在這個城市中感到過孤獨的人,其實更像是唱給此刻孤獨的自己。
男主丹(馬克·魯法諾飾)則是個挑剔的金牌音樂製作人,和好友一起創辦了音樂公司,也捧紅過很多歌手,但是現在他和整個社會的音樂流行趨勢格格不入,音樂於他而言並不是單純的利益,還有著更多的理想主義,由於和好友在音樂理念上的分歧,致使其不得不退出公司(被公司開除)。
除了事業的失意,丹的生活也是一團糟,和妻子感情的破裂、女兒的叛逆,讓原本就不如意的生活顯得更加失敗,丹本想就這樣走下地鐵,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到了地鐵站的他,發現自己的酒沒有了,於是就拐進了這個命運轉折的酒吧。
丹就這樣被格雷塔的聲音所吸引,並陶醉於這首民謠之中,儘管格雷塔只是彈奏著吉他清唱,但是丹卻在腦海中為這首歌添加了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貝斯等各種樂器的伴奏,使得這孤獨首歌有了更加充盈的靈魂。這,就是丹想要的音樂!
音樂治癒了這個對生活自暴自棄的人,並將其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使其重新燃起了對音樂的堅持。
丹說服了格雷塔留在紐約並和他合作之後,便開始了召集了人手,組建樂隊,他們就在紐約的巷道開始了第一次錄製。
從此街道旁、湖中央、地鐵站、教堂口、帝國大廈的樓頂上,到處都可以是他們的天然錄音棚!錄入了自己的聲音的同時,也融入了整個紐約的脈動,這不是單純的音樂,更是屬於這座城市的絕妙交響曲!
通過組建這個樂隊,丹發現了女兒的吉他天賦,女兒也在音樂演奏、和格雷塔的聊天中找到了那個更好的自己。如果沒有音樂,他們的生活也許還是像過去一樣、甚至更糟,音樂成為了他們人生中彼此最好的救贖。
格雷塔在專輯錄製結束後同意了男友的邀請,去參加了他的演唱會,並且演唱會主打歌選取了格蕾塔之前為他寫的《Lost Stars》,同時希望格雷塔可以回到他的身邊。
格蕾塔和他說,希望那天你的演唱可以保持這首歌的初衷,但是戴夫為了迎合大家的喜好還是把這首原本抒情的歌曲改編成了流行樂。格雷塔也曾想過和男友和好如初,但是看完演唱會後,格雷塔流著淚走出了現場,更加堅定了分手的決心。淚水裡沒有恨意和失望,仿佛更像是新生。
音樂改變了彼此,也讓彼此知道了什麼才是自己更加想要的。就像宣傳海報上上的評論一樣:「Guaranteed to put a smile on your face.」 放下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笑著面對世界,一切將可重新開始。
專輯誕生之日,格雷塔沒有通過公司包裝專輯而大賺一筆,而是和丹商量後選擇在網上以一美元的價格出售,作為一個音樂靈魂的製作人,她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聽到她的音樂,而不是讓音樂成為謀取利益的工具。
最後的結局,並不俗套,但是很美好,到底丹和格雷塔走到了一起?還是彼此收穫了夢想後,選擇將感情在內心的角落裡安放?在這裡並不劇透。擁有這樣的結局,都要歸功於導演「前進一步是戀人,後退一步是朋友」的巧妙設計。音樂既是兩人命運系在一起的基石,亦是兩人走出此前生活狀態的動力所在,他們的關係不是建立在性別的基礎上,而是基於兩人對音樂的熱愛。最後的結局也同樣給每個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lost star》中有這樣一段歌詞:「上帝啊,為什麼最好的年紀偏偏最揮霍懵懂,軟弱的羔羊無止境的逃避,卻也幻想找到自己的價值,我們也都是失落的星辰,卻也企圖照亮這無止境的夜空,我們再怎麼追求,也不過是宇宙長河中的滄海一粟……」,就像生命的本身並無意義,音樂也並沒有改變命運的能力,但是音樂可以賦予生命更多的意義,就像丹說的那樣。
"我們需要在人生的長河中賦予這些美好的東西意義,或者說我們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創作出那些屬於生命的珍珠,當我們遇到生命中無比珍貴的珍珠時,才會意識到串起這些珍珠的那條名為生命的細線,也許並非看上去那般庸長或黑暗"。
整篇電影,沒有一夜成名,沒有感情糾葛,平凡之中總有不平凡的驚喜,有人評價《begin again》是「好聽的電影,好看的音樂」,希望它也同樣能賦予你遇到挫折之後再度出發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