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
核心內容提要
2018年2月22日上映的俄羅斯影片《激戰陣線》是一部穿越時空的戰爭影片。影片通過一位對歷史毫無敬畏之心的俄羅斯現代年輕人麥可的「穿越」,讓他親眼看到自己父輩和親人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與法西斯侵略者血戰的場面,從而了解那段災難深重但又波瀾壯闊的歷史。
本文從軍事角度對該影片進行評析——
影片內容概要
麥可·舒羅夫是一名年輕的俄羅斯商人,他與生意夥伴艾利克斯一起承包了一項採砂石工程。但是,一個名叫麗薩的年輕女孩與她的同行謝爾蓋卻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他們在採石場作業,目的是想要保護採砂場內的二戰遺址和蘇軍遺骸。為此,麗薩甚至躺在施工車輛前面,以阻擋施工。
面對這樣的情景,麥可指使手下想辦法製造一起看起來像是意外的「事故」,破壞麗薩等人要保護的二戰時期蘇軍工事,以使自己的工程得以施工。誰知,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真正的意外。當被麗薩吸引的麥可進入一處蘇軍工事遺址時,他才得知在這裡犧牲的一位蘇軍政委也姓舒羅夫,名叫阿歷克謝。麗薩指出,這位政委和麥可很可能是親戚。正當兩人在工事遺址裡交談時,麥可的手下故意讓一輛無人控制的載重卡車衝下斜坡,結果壓垮了工事,麥可、麗薩都被砸暈過去。
當麥可甦醒過來時,他發現自己來到位於列寧格勒附近涅瓦河畔的一處蘇軍橋頭堡陣地。更為巧合的是,他居然看到了麗薩提到的那位也姓舒羅夫的蘇軍政委。此時,蘇軍一位名叫格拉喬夫的少校正向舒羅夫政委報告情況。原來,涅瓦河已經開始封凍,部隊無法通過封凍但不堅固的河面。格拉喬夫少校看到情況危急,試圖向舒羅夫說明部隊後撤的必要性。但舒羅夫堅決命令部隊防守陣地,不得擅自撤退。
影片主角麥可穿越到二戰戰場
麥可發現自己穿越到這裡後成為一名隱形人,蘇軍官兵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到他,也聽不到他說話,好像他不存在似的。更奇怪的是,麥可還發現蘇德兩軍交戰的火力穿透他的身體,卻不能造成任何傷害。麥可眼看著橋頭堡陣地的蘇軍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拼死抵抗德軍的進攻。他想盡辦法試圖穿越回到自己的時代卻沒有成功。
在戰鬥中,舒羅夫身負重傷,與格拉喬夫等軍官及唯一一名女護士(其餘女兵都已經按照舒羅夫的命令冒險乘船撤過涅瓦河)被包圍在一個掩蔽部內。他們不打算當俘虜,就全部開槍自殺。而這個掩蔽部是麥可和麗薩被埋的那個工事遺址。
在目睹這一切後,麥可突然穿越回到現代。在去看望仍在昏迷中的麗薩之後,麥可決定去證實自己與阿歷克謝·舒羅夫是不是真的有血緣關係。他去老人院看望自己的父親尼古拉·舒羅夫,父親卻不願意提及往事,認為麥可的爺爺把自己遺忘在了孤兒院。麥可又去孤兒院,通過舊檔案查到自己父親的出生年月與阿歷克謝兒子的出生年月並不相符。正當他打算開始施工時,前來阻止的謝爾蓋卻又告訴他阿歷克謝有2個兒子。當麥可拿到阿歷克謝的另一個兒子保羅·舒羅夫的身份標籤時,他又穿越到了二戰戰場上。
這一次,蘇軍正在準備進行反攻,以奪回失去的涅瓦河橋頭堡陣地。保羅·舒羅夫就在這支蘇軍隊伍中。保羅奉命與2名士兵一起去執行夜間抓捕俘虜的任務。但在執行任務時,帶領他們的老兵被地雷炸傷,另一名士兵也陣亡。老兵命令保羅撤退,自己留下。但保羅還是將他救回到了蘇軍陣地。蘇軍衛生員無法處置老兵的傷情,保羅就冒險將其送到對岸的蘇軍醫院。在返回時,保羅被德軍炮彈擊中犧牲。
此後,麥可又來回穿越於歷史和現代之中,最後終於見到了自己的爺爺阿廖沙·舒羅夫。阿廖沙那時只有16歲,卻謊稱17歲而去參軍,要為父親和哥哥報仇。他的母親瑪莎是一名軍醫,在戰爭中挽救了6名兒童的生命,使他們免於被餓死。瑪莎後來也犧牲在戰場上。
麥可穿越回到現代,找到了瑪莎救下的一名女孩,終於證實了自己確實就是阿廖沙的孫子,是阿歷克謝的重孫子。原來,阿廖沙並不知道自己有一個兒子,他在戰爭結束後沒有回到家鄉。而瑪莎救下的女孩一直代收著舒羅夫一家人的信件,麥可從其中的一封信件中知道阿廖沙的女友那時已經懷孕。麥可急於將這封信件轉交給自己的爺爺,在觸碰信件的時候再次穿越到了戰場上。
阿廖沙所在部隊向德軍發動反攻,以打破其對列寧格勒的封鎖。激戰中,阿廖沙與戰友們攻佔了預定目標,而且麥可在關鍵時候為自己的爺爺擋住了飛來的槍彈彈頭。這一次彈頭不再像以前那樣無法對麥可構成傷害,而是將其擊傷在地。他將信件交給爺爺後,就又昏迷過去了。
直到這次穿越前後,麥可才發現真正昏迷不醒的不是麗薩而是自己。所有的穿越和現實都是自己在昏迷中的經歷。等到他真正醒來時,發現麗薩和父親都在自己的床邊守候。而在病房的玻璃窗外,舒羅夫一家4口人欣慰地看著自己的後代,然後轉身離去……
影片相關背景
《激戰陣線》影片以列寧格勒保衛戰為故事背景,很多細節都反映了當時作戰的實際情況。以下簡要介紹一下列寧格勒保衛戰的艱苦歷程。
列寧格勒保衛戰開始於1941年7月。當時,德軍依仗突然襲擊的巨大優勢取得很大勝利,朝著列寧格勒方向推進了約750km,前出到愛沙尼亞中部和維利卡亞河一線,直接威脅到列寧格勒的安全。在這一方向上進攻的德軍為北方集團軍群,下轄坦克第4集群、野戰第16集團軍和野戰第18集團軍,擁有約29個師,且由第1航空隊約1 000架飛機進行支援。此外,在列寧格勒北部還有芬蘭的2個集團軍共16個師配合德軍進攻。
整個列寧格勒保衛戰大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1年7月持續到同年9月,德軍進展順利,封鎖了列寧格勒的對外聯繫。德軍和芬軍從1941年7月10日開始從南北兩路發起進攻。在最初的攻勢中,蘇軍曾經一度遏止了德軍的攻擊,但德軍重新調整部署後分3路繼續向列寧格勒發動攻擊,其北路、中路部隊於9月初進抵列寧格勒以西和西南近郊,南路則於8月20日攻佔楚多沃,切斷了連接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十月鐵路。
8月底,南路德軍左翼部隊攻佔列寧格勒以南約20km的斯盧茨克-科爾平諾築壘地域,右翼攻佔姆加車站,切斷了列寧格勒通向北方各港口的鐵路。9月8日,德軍實施突然襲擊,佔領位於涅瓦河口的要點什利謝堡。至此,列寧格勒所有與外界連通的陸地交通線全部被切斷,只剩下拉多加湖水上航線和受到德軍嚴重威脅的空中航線可用於對外運輸。
9月中旬,因德軍集中兵力準備向莫斯科發動其認為具有決定性的莫斯科會戰,故而將北方集團軍群的坦克第4集群調往莫斯科戰場。失去了裝甲部隊的德軍北路部隊只能對列寧格勒長期圍困,企圖以炮火、空襲和飢餓等方法迫使蘇軍投降。
在德軍對列寧格勒發起進攻之時,芬蘭軍隊也從北方發動進攻。其東南集團軍突破蘇軍在卡累利阿地峽的防禦,前出到蘇芬舊國境線後被蘇軍的築壘地域阻止。而芬軍卡累利阿集團軍則於9月10日進至拉多加湖與奧涅加湖之間的斯維爾河地區。芬軍此後始終被蘇軍阻於上述地域,直到1944年夏蘇軍向其發動反攻。
第二階段從1941年10月持續到1943年1月。德軍封鎖列寧格勒後,於1941年10月中旬向齊赫溫和沃爾霍夫方向繼續發動進攻,企圖擴大其在拉多加湖南岸的陣地,從縱深加強對列寧格勒的封鎖。但上述進攻被蘇軍阻止。
1942年,德軍曾幾次試圖從南面攻擊列寧格勒,未能獲得成功。而蘇軍因為實力所限在此期間發動的若干次反攻也以失利告終。1943年1月12日,實力得到增強的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對什利謝堡和錫尼亞維諾突出部的德軍發動攻擊,於18日在拉多加湖南岸打開一條寬8~11km的走廊,恢復了列寧格勒與蘇聯內地的陸上交通線。
第三階段從1943年1月持續到1944年3月,此階段蘇軍擊潰圍困列寧格勒的德軍,徹底打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經過庫爾斯克等戰役的消耗,德軍開始在東線徹底陷入被動。1944年1月14日,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在波羅的海第2方面軍協同下,向列寧格勒附近的德軍重兵集團發動進攻。經過1個半月的激戰,將其擊潰,解除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為蘇軍下一步對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發動進攻奠定了基礎。
第四階段從1944年6月持續到同年9月,是蘇軍擊退芬蘭軍隊的作戰階段。蘇軍擊退列寧格勒附近的德軍後,先後於1944年6月9日、21日向列寧格勒以北和東北的芬軍發動進攻。戰至8月上旬,蘇軍擊退芬軍並攻入芬蘭境內。至9月19日,芬蘭被迫退出戰爭並與蘇聯籤訂停戰協定,列寧格勒保衛戰至此結束。
列寧格勒保衛戰的最大特點是有著眾多人口的列寧格勒市遭到德軍長期圍困,而這座城市卻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和物資。可以說,蘇軍如果想守住列寧格勒,就必須保證城市守衛者和城內人口得到最低限度的食物和物資補給,而這一切都要長期依賴拉多加湖的水上、冰上運輸線。
據統計,在1941~1942年冬春最困難時期,列寧格勒軍民總數為200~300萬人。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是最關鍵的,且這一問題因德軍的攻擊而雪上加霜。德軍於1941年9月初空襲列寧格勒著名的巴達耶夫食品倉庫。這次空襲因庫房都是木製房屋且相互之間僅距離10m,造成火勢迅速蔓延,一次性就燒毀庫房26000㎡,損失麵粉3000噸和食糖2500噸。到9月12日,全市糧食儲備僅夠1個月所需,到11月16日下降到只夠1周所需。
此時,必須想方設法解決食物和物資的運輸問題,以及繼續從城市疏散人員,才能保證列寧格勒的安全。蘇軍利用拉多加湖的水上、冰上航線加緊運輸物資。同時,列寧格勒開始實行嚴格的食品定量配給制,並且不斷降低標準。如工人的每天定量由7月份的800g降至9月份的250g,職員、家庭婦女和兒童的定量則由400~600g降至125g。這種定量完全不能滿足人體所需,被稱為「飢餓口糧」,加上無法供應取暖用的燃料,寒冷造成大量居民尤其是老弱病殘者死亡。即使是第一線作戰部隊,人員的定量標準也在這時下降到500g,造成15%的官兵患上營養不良症。
直到1943年1月初步打破德軍的封鎖後,列寧格勒軍民的定量標準才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在此期間,有60~70萬列寧格勒居民因飢餓和營養不良而死亡。影片中德軍發現蘇軍從橋頭堡陣地撤出的船上全部都是女兵後就停止了射擊,格拉喬夫少校看到此情景後說德軍還有點「人性」,而阿歷克謝則說他們的「人性」正是要讓列寧格勒城內千百萬婦女兒童挨餓。
從以上列寧格勒保衛戰的簡要過程可以看出,影片中最開始的涅瓦河橋頭堡之戰發生在戰役第一階段或第二階段。當時蘇軍正處於被動撤退和防禦過程中,試圖保住涅瓦河南岸的橋頭堡陣地。而保羅·舒羅夫參加的戰鬥則是對丟失的橋頭堡陣地實施反攻作戰。影片最後,阿廖沙·舒羅夫參加的反攻戰鬥發生在第二階段初步打破德軍對列寧格勒封鎖的作戰過程中。
影片中武器裝備
《激戰陣線》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影片,得益於俄羅斯對軍事傳統的一貫重視以及俄羅斯優良的電影特效製作水平,影片對於軍迷而言也非常耐看。
俄羅斯對軍事傳統的重視已經滲透到民族的血液之中,其中就包括國家保存了數量極其龐大的舊式武器裝備和戰爭遺蹟,俄羅斯軍迷可以利用這些裝備在重要的紀念日重演當年的戰爭場面。
影片中,蘇軍使用的武器裝備基本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蘇軍使用的衝鋒鎗在影片中出現了3種型號,分別是PPD40衝鋒鎗、PPSh41衝鋒鎗、PPS43衝鋒鎗,步槍則多為莫辛-納甘M1891/1930步槍,還有少部分M1938卡賓槍。
影片中,身負重傷的阿歷克謝·舒羅夫政委旁邊的軍官手持PPD40衝鋒鎗
影片中,蘇軍士兵手持PPSh41衝鋒鎗
PPD40衝鋒鎗及其前身PPD34/38衝鋒鎗都可以視作和平時期的產物。兩者外形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採用兩段式護手,後者採用整體式護手,而影片中出現的是採用兩段式護手的PPD40衝鋒鎗。
PPD40衝鋒鎗採用切削零配件,製造工時過長,材料浪費比較嚴重,生產成本太高,作為和平時期的產品尚可稱得上合格,但到了戰時要求全力提高生產速率之後就會顯示出非常明顯的缺陷。
PPSh41衝鋒鎗則更為接近戰時標準。該槍的的零部件除了槍管需要機加工外,其餘部件都是衝壓件,可以在非專業的汽車修理廠等工廠進行生產,對於工人的技術水平要求也大大降低,這就為其在戰時進行大量生產創造了條件。
在生產工時方面,製造一支PPSh41衝鋒鎗只需要7.3個工時,比製造一支PPD40衝鋒鎗的工時要少一半左右。更值得一提的是,PPSh41衝鋒鎗的槍管還可以用莫辛—納甘步槍的槍管進行改造。若有一支槍管完好而其他零部件損壞的莫辛—納甘步槍,可將其槍管一分為二後,再加工出彈膛,使之能夠與託卡列夫手槍彈相匹配。這樣就製成了兩根衝鋒鎗槍管,對於戰時生產有很大好處。
影片中,阿廖沙·舒羅夫所在的蘇軍分隊隊員手持PPS43衝鋒鎗
(本文下篇將為大家繼續介紹影片中的武器、戰術和軍事細節,敬請期待)
(本文發表於《輕兵器》2019年第8期,公眾號文有刪改)
「職業發展的領路人」?深度體驗輕武器年會活動,年輕工程師如是說
第十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博覽會現場直擊
看高手如何設計製造槍模:PPS-43衝鋒鎗手工袖珍工藝模型
【D Boy專欄】被演義化的張桃芳——對面究竟是M2HB還是其他?
威爾岡衝鋒鎗: 與英國SOE部隊擦肩而過
編輯:高燕燕 李昊
校對:魏開功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頭條號:輕兵器
輕兵器快手號:QBQ_208
輕兵器抖音號:qingbingqi
《輕兵器》官方店鋪,主營《輕兵器》雜誌、《輕兵器》合訂本及各種軍事圖書
你點的每個好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