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談】《藍色骨頭》今天上映,而我剛看完電影回到家打開電腦開始寫現在的文字。我在腦海中反覆出現的無數感觸和情緒現在卻絲毫表達不出,我只能說老崔拍了一部中國大陸最棒的文藝片。影院裡加我一共才四人,和隔壁《心花路放》形成鮮明對比,可見現在文藝片在中國很少有人買單。而其中兩個還是約莫四十歲的中年人,一看就知道是老崔當年的歌迷,這個細節不禁讓我動容,就像每次老崔演出時看到臺下都是40歲的大哥大姐時的感動一樣,他們從「那個」年代過來,用自己黃金時代為一場政治運動買了單,而他們聽老崔的感受,想必是我們這個年代出生的人永遠也體會不了的。我想這必定是一部兩級分化嚴重的電影,理解的人會難過到骨頭裡,而不懂的人會完全摸不著頭腦。但無論你是哪一種,看這部電影之前,有一些東西你是必須做的:必須聽過《迷失的季節》和《藍色骨頭》,不然你不可能看懂。如果你再恰巧熱愛搖滾樂,了解一點那個年代,也感受過一點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覺,那麼binggo!你會悲傷的。
下面是我的影評《我就是一個春天的花朵,長在一個春天裡》。
《我就是一個春天的花朵,長在一個春天裡》
想看懂藍色骨頭必須得聽過《迷失的季節》和《藍色骨頭》,因為電影完全是由這兩首歌產生靈感而展開的,並反覆出現在電影兩個時空變換中,是電影的主線。《迷失的季節》中有段歌詞是:太可惜,也太可氣,我剛剛見到你,你是春天裡的花朵,長在秋天裡。而《藍色骨頭》的第一段是:並不可惜,也並不可氣,我就是一個春天的花朵,就長在一個春天裡。想必你已明白,這兩首歌其實代表了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屬於我們每個人,只不過這兩個階段的過度對於電影裡那個年代的人更具有傷痛性和不可修復性。就像崔健專訪時被問藍色代表了什麼時曾說過,藍色就代表了冷靜、理智。越過那個迷失、茫然、衝動不知所措的年紀,我們都會從血液到骨頭變成藍色的,而痛苦就在於這種改變不是我們自發願意的,它是被迫的,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是被迫的。它來源於我們受到的不可修復的傷害,來源於我們內心的恐懼,來源於面對深愛的人時我們的無能為力,它來源與整個時代。
現在回到電影內容本身來看,其實這部電影裡所有人都是迷失的。
母親是迷失的,寧願選擇聰明也不願選擇美麗、渴望自己雙手創造財富而帶來的自由,可命運卻讓她生的美麗,在那個年代卻偏偏愛上了搖滾樂,幾乎是中國第一個嬉皮。她和那個時代的所有人都格格不入,愛上的人不愛她,婚姻因為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幸福,經歷欺騙、經歷夢想、愛情的隕落,終於是一個春天的花朵長在了秋天裡。父親是迷失的,他愛的人一輩子也沒愛過他,只是在需要被男人保護時他剛好在而已,一輩子困在這段回憶裡。和別人的人生都是相反的,生在黑暗裡,死亡卻在光明裡。母親在文工團愛上的四川小哥是迷失的,很明顯,他是個gay,但偏偏在那樣一個年代,他只能不斷壓抑自己,當他跳那段舞時我已經泣不成聲,無能無力是世界上最無力與悲傷的詞語了吧。文工團拿東德鋼筆換母親照片的帥哥是迷失的,他愛母親,誰都看得出,他易被影響,可他太軟弱,他愛母親也同樣愛搖滾樂,可他最後出賣了母親,也許他比別人都要痛苦,卻也無能無力。兒子是迷失的,而且也許是電影中最迷失的人。他說他時常覺得自己在世界的邊緣,但邊緣的意思就是廢物,而認同自己是個廢物也無疑是認同了父母的相逢是毫無意義的。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會有段揮之不去的傷痛記憶,人們在那裡面沉浸,迷失,越走越遠,甚至很長時間都出不來。崔健說過這叫重創性失憶症,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些傷害帶來的痛苦在傷害當時其實並不是特別明顯,而真正的傷痛反而是在若干年後的某一天意識到的,你會意識到當時的傷害原來會影響你一生,你會意識到失去的東西永遠也回不來了。此時,你受到的打擊可能遠遠要大於當時受傷害的瞬間。而正如崔健所說,那個年代給他們帶來的就是這種傷害,是真正的悲傷。我們都在那條隧道裡,一個不知道是哪兒的時空,孤身一人。
經過這所有的傷痛,我們的骨頭變成了藍色。終於你發現,其實你就是一個春天的花朵,就長在一個春天裡。不是秋天也不是冬天,因為這就是你的命,就如施堰萍最後自殺怎麼開槍都沒子彈一樣,都是命。這是你的時代,毫無疑問,無論它多麼美好,也無論它多麼糟糕,迷失過,痛苦過,摸爬滾打一步步走過,你才會真正脫胎換骨,變成一個你不想成為的人。這便是人生的意義,如同它毫無意義一樣。就如電影裡說的:所有能產生一個生命的相逢都值得尊敬。於是,父親和母親的愛最終有了意義。
文/不列顛下的蛋
-
猛戳底部「閱讀原文」,關注麥格時光...
麥格時光網址:www.markingu.com
麥格時光現已入駐騰訊、網易、搜狐、今日頭條、網易雲閱讀、鮮果多家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