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2月7日訊(記者 黃慧仙)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省已派出多位醫療專家和醫護人員遠赴武漢支援,為這場戰鬥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他們是戰鬥中的勇者,也是千萬個浙江家庭中的普通一員。紙短情長,在過去的這段時光裡,這些醫護人員寫下一篇篇手記,滿載著掛念,更承載著信念。
剛開始不敢告訴爸媽,就說去出差了
■ 丁秀瑩,紹興市上虞區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責任組長、主管護師
2月4日凌晨,我正式進入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上班,值了4小時的夜班。
今年剛好是我工作的第10個年頭。2003年「非典」的時候,我還在上學,還沒有太深刻的理解,這次疫情卻是我實實在在經歷的戰鬥。1月27日,當聽說可以去支援武漢時,我主動報名了。我也想過很多,也有擔心害怕,但疫情嚴峻,作為一個學醫的人,去支援疫區是應有的擔當。
這次去,剛開始我不敢跟爸媽說,就說去外地出差了,怕他們擔心。但我跟姐姐說了。姐姐是醫生,她支持我。老公和公公婆婆也尊重我的決定。
人這輩子,總得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我認為,這就是。如果說,此次離家去武漢最大的不舍是什麼,那就是對孩子的牽掛。
吃胖點,臉圓了口罩就戴得更牢
■ 吳春燕,杭州市中醫院呼吸科主管護師
晚飯時,老裘(丈夫)打來視頻電話,炫耀剛做好晚飯。於是一家三口又像往常一樣,「坐在一起」吃飯。球球(女兒)抱怨學校布置了超多的作業,老裘匯報了家裡食品的儲備情況,我則說了今天上班忘帶洗手褲的糗事。不知不覺平時要剩下一半的快餐已吃得差不多了。老裘又冒金句了:「吃胖點,臉圓了,口罩就戴得更牢了。」我都不知道是該誇他呢,還是該扁他。
因為武漢的醫院提供的靴套太大,容易滑下來,今天我毅然決然地拿出了來時醫院給我準備的戰略武器:回力牌雨靴。故而36碼小腳的我,穿著41碼的靴,在病房裡走出了「六親不認」的步伐。剛剛接到消息,杭州一家口罩廠把前期發給職工的、還沒有用過的「高標95口罩」,都收回來,今天通過醫院給我和佳清(同事)寄來了。無法用言語表達我的心情,千言萬語一句話: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相信這座城市會重新煥發活力
■ 吳學傑,浙大二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醫師
2月1日,支援武漢第7日。今天晚上再次輪到我值夜班。我知道,又有一場硬仗等著我去打,但我一點都不害怕,因為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清晨坐在窗前吃早餐的時候,聽到樓下有聲音。我急忙走到窗口向樓下看去,只見一輛灑水車正在路上緩緩前行。雖然在杭州也能經常看到灑水車,聽到它反覆播放的聲音,但今天卻感覺很不一樣。這是我來武漢這麼多天第一次聽到灑水車的聲音,讓人感覺到,這座城市又要重新煥發活力了。
傍晚和白班醫生交接班後,很多老患者看到我再次來查房,感動地說:「你們真好,謝謝你們。」我評估他們的身體狀況,耐心聽他們傾訴,鼓勵他們要有信心,不放棄希望。有幾位患者明天就可以出院了,我真為他們感到開心,也更加堅定了戰勝疫情的信心和勇氣。
在查房過程中,我特別關注了幾位危重患者的情況。這些患者呼吸急促,說話費力,但當他們看到醫生時,眼裡滿是期盼。那眼神讓我感到沉甸甸的責任。我知道,這是患者對我們的信任。我一定拼盡全力,當好他們的守護神,讓他們平安度過每個夜晚!
出了病房終於敢喝粥了
■ 劉燁,浙大一院感染科護士
偷得浮生半日閒,今天終於可以休息了。一覺睡到8點半,長時間的失眠似乎因為昨天工作的順利進行而得到緩解,醒來發現手機上的信息已堆積如山,19樓醫護群、組長群、全體護士群——解答疑問、解決問題……手機在手中一擺弄就是3小時,肚子叫出了聲音才意識到飢餓感強烈。前幾天每天在病房不敢喝稀飯,今天總算可以喝口粥了,但送至公共區域的早餐已涼透,只能用熱水衝在稀飯裡,吃起來冷熱摻半也就湊合了。
吃完後繼續手機辦公。下午得到消息:浙大一院又派了4名同志來支援武漢,自己負責的浙大一院感染科6A—11樓的姐妹們也與我商量最近的工作。下午4時,我趴在房間內,透過只能開半扇的窗戶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天氣晴朗,整個街道卻空無一人,感覺挺奇怪的,說不岀的感慨。這種特殊時期裡,每個人都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