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是比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朱莉相愛相殺更有趣的嗎?當然有,比如一座會移動的城堡。
打上兒童標籤的影片,有時候反而比那些聲稱為成人拍攝的影片微妙,精良和成熟得多。我不具備家長身份,所以通常不買PG類(建議家長對兒童加以引導)的電影票,然而《哈爾的移動城堡》(Howl's Moving Castle)和《立體小奇兵:鯊魚男孩與巖漿女孩》(The Adventures of Sharkboy & Lavagirl in 3-D)提醒我也許不該就此止步。
相反地,花長達兩個小時觀看《史密斯夫婦》(Mr. and Mrs. Smith),我不斷感到自己被當成一個討人厭而冷漠的頹廢初中生——這真是一部愚蠢至極且令人反感的動作喜劇愛情片。
自然,安吉麗娜·朱莉在電影中穿著SM裝扮,將一個富商扭斷脖子的場面有些少兒不宜,估計這也是《史密斯夫婦》被標為PG-13(13歲以下兒童請由父母陪同觀看)的原因;但你根本不指望有多少超過12歲的人會喜歡它。
片方大概覺得朱莉和布拉德·皮特都是大明星,他們倆不管演什麼都一定有趣好看——還有什麼比讓他們兩人互相殘殺並殺光幾乎電影中的所有人更有趣的呢?
按照西蒙·金伯格(Simon Kinberg)的原始劇本——這是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時所寫的藝術碩士畢業論文,與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1941年製作的同名喜劇沒有任何關聯——兩人結婚五六年以來,彼此擔任敵對組織的秘密殺手而互不知情,直到有一天,他們同時接到了殺死對方的任務……
也許編劇金伯格和導演道格·李曼(Doug Liman)希望嘗試一種諷刺的幽默感,然而最終竟是效果平平。片中除史密斯夫婦外的唯一主要人物是皮特的上司,顯得懦弱無能,而且無論史密斯夫婦如何草菅人命並且謊話連篇,我們似乎都應該對他們萬分寵愛,頂禮膜拜。
正相反,《哈爾的移動城堡》——取材於黛安娜·韋恩·瓊斯(Diana Wynne Jones)的一本英文小說——中的每個角色既可愛又帶著致命的瑕疵。儘管他們深陷猛烈的戰火,但唯一可恨的卻是持續推動戰事的兩股無名勢力。
《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
羅伯特·羅德裡格茲(Robert Rodriguez)和他兒子瑞瑟(Racer)共同創作的《立體小奇兵:鯊魚男孩與巖漿女孩》中雖然也有好人壞人,但主要講述了名叫馬克思的男孩(凱登·博伊德Cayden Boyd飾)如何因為過度泛濫的想像力而陷入困境。
片名中的兩大主角和3D部分——主要以口水王國為背景——是馬克思幻想的產物,儘管幻想人物都能在他的家庭和學校中找到原型。正如《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和《T博士的5000個手指》(The 5,000 Fingers of Dr. T.)一樣,我們能同時看到異化的幻想角色和他們的原生形象。
《立體小奇兵:鯊魚男孩與巖漿女孩》(2005)
《立體小奇兵:鯊魚男孩與巖漿女孩》比較淺顯易懂,尤其因為影片迅速進入了永葆想像力的說教。看過羅伯特·羅德裡格茲的《特工小子》(Spy Kids)系列的人可能覺得這種粗劣低成本特效所營造的廉價超現實題材實在有些不成氣候,劇本中既沒有暴力元素,也沒有恐怖元素,所有事物鮮亮得就像即將熱化蒸發。
《特工小子》(2001)
然而我依然為羅伯特·羅德裡格茲低成本和去公司化的製片觀念所著迷,自《殺手悲歌》(El Mariachi)(1993)以來,這種思想就一直貫穿他的作品。口水王國的景觀和風雲變幻主要取自奇妙的文學意象和明顯的雙關之語——「意識之流」緩緩淌過由牛奶和曲奇組成的陸地,「思想列車」不斷跳軌,「頭腦風暴」來襲,以及貨真價實的「香蕉船」(也是一種甜點)。
在這一切之下是一種毫不羞愧的反工業情緒,「電」成了大壞蛋——這種情緒以電力先生的形象表現出來,他憑著機械腿在口水王國裡四處橫行,是馬克思的老師伊萊克崔克先生的異化形象。
《殺手悲歌》(1992)
《哈爾》的移動城堡是一個雜交了生物和居所的詭異活體,事實上,宮崎駿這部優秀作品的大部分內容也是如此——無論是名為卡爾西法的火焰惡魔,叫蕪菁的稻草人,通往皇宮的無盡階梯,還是豔麗地如同天堂中的草甸。
人事物在這充滿魔力的天地間不斷變幻,儘管魔法可以呈現或掩蓋某些特點,但那些鮮活的人們、事物和場所不會改變。
《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
變化最大的要屬蘇菲,作為女主角,她被荒野女巫(勞倫·白考爾Lauren Bacall配音)施咒,從一個閉世的18歲帽子店裁縫(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配音)變成了蘇菲婆婆(簡·西蒙斯Jean Simmons配音),當上了城堡的掌事管家。
《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
蘇菲婆婆對哈爾(克裡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配音)——移動城堡的主人,也是一位年輕的巫師——懷有思慕之情,這令她不時地重返18歲——至少在她自己和我們看來如此。
貪婪的荒野女巫施法令自己容顏永駐,卻在最後受到了迅即衰老的懲罰,令人意外的是,城堡裡的人卻收養了她,還對她十分寵愛。哈爾,雖然看上去像個俊美的卡通王子,卻十分邋遢,從一個粗魯的勇士最終轉變為憤然而起的和平主義者,時不時也會拍打著張開翅膀,施展各種體態變幻。
《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
已經年逾花甲的宮崎駿通過新鮮而動人的方式將青春和衰老、稚嫩和睿智結合起來。他沒有表現兩者交替演進,最終邁向極致的過程,反而描繪出一片和諧共存的景象。鏡頭下的角色是如此細膩微妙,以至於我們每次都有新的發現。
最近,我參加了初中班級的一日聚會,想起許多孩童的記憶瞬間。《哈爾的移動城堡》也是如此,將我塵封已久的夢境碎片再次浮現,其中充滿了遙遠大陸和廣袤天空。
雖然這些並不一定屬於我孩童時期的舊夢,但也無妨,因為從某種意義上,做夢便是我們重拾童心的時刻。作為成年人,我們總是不斷的重新審視自我,脫去稚氣——這也是為什麼蘇菲婆婆總是重回18歲並對自己指正一二。
《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
根據《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理察·詹姆斯·哈維斯(Richard James Havis),《哈爾的移動城堡》在日本票房創收1.92億美元,但在美國的情況仍未可知。
「影片情節所涉層面十分複雜,很可能讓孩子感到困惑。」他寫道,「其中的角色也沒有像典型動畫片中那樣對英雄和惡人作出明晰的區分。」難道他覺得日本孩子比美國孩子要更加成熟和易於理解本片嗎?還是說那1.92億美元的票房僅僅針對日本成年人而言?
《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
比起孩子能否在本片中獲得樂趣,我更在意的是那些因為影片角色缺乏明確善惡之分而憂慮的美國成年人,尤其是當他們覺得《史密斯夫婦》這種角色更為討喜的時候——正如大部分好萊塢大佬們所創作的那些。這些大佬們總是聲稱這就是美國觀眾的需求,但我越發覺得他們滿口胡言。
我猜測,他們之所以製作《史密斯夫婦》這類電影——不管自己意識與否——僅僅是因為他們對觀眾毫不在意,只想讓觀眾達成自己對其的最低預期。而《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無論是成人角色還是兒童角色都展現了對觀眾非比尋常的尊重——還有對暴力和戰爭的厭惡——正是對這一點最有力的反駁。
1.合作聯繫郵箱:irisfilm@qq.com
往期精彩內容
布拉德·皮特這兩年主演的電影,就這部還值得一看
新海誠《你的名字》火,是因為各種利好都疊加在了一起
到底怎麼樣的電影才是偉大的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