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
邱志傑
策展人:
葉薇,王藝盟
參展藝術家:
邱思遙,邱創偉,袁星瑭,徐雁熙,邵澤,邵捷,李源,劉祥雲,紀曄,高琪,張聰聰,林俊傑,竇號,宋爽,李曉彤,劉毅,邵睿璐,惠幹源,黃梁鵬,王晉,孫龍,鍾璦
展覽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216號
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4號樓405,406,408
展覽時間 :
1月12日(周二)上午十點開幕
1月12日-1月15日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出品
人間地理雜誌——為什麼去印度?
2016/1/10 邱志傑
這次跨媒實驗藝術系畢業班的文化考察課程,我們去了印度。我們從加爾各答出發,沿著阿拉伯海西岸南下到金奈,轉到印度洋東岸最南端的科欽,終結於孟買。這條路線,避開了德裡-泰姬陵-瓦拉納西及各佛教聖地等常規旅遊熱點。20天內繞行次大陸南端,行程約4500公裡。
印度的海岸線,遍布著各種前殖民地。在加爾各答我們體驗了喧囂的印度教杜爾迦節,也在特蕾莎修女院門口目睹了驚心動魄的什葉派穆斯林遊行。朝拜了總體藝術聖地-泰戈爾的家鄉寂靜之地的和平國際大學,在樹下講述了印度歷史。羅摩克裡斯納、辯喜這些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同學們的視野裡。在英法爭奪過的金奈喬治堡探訪了東印度公司的老巢,也見識了大英帝國博物館文化的氣勢。在科欽堡,我們見識了這個1504年140個葡萄牙人戰勝8萬印度土邦軍隊的屠殺現場,也看到了鄭和帶來的福建漁網。經歷了「民眾科學運動」之後,喀拉拉邦的整潔進步和整個印度的混亂對比鮮明,而這裡是印度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地方。在孟買,我們探訪貧民窟、洗衣廠,也遭遇西化的美術學院。串起這條路線的,則是鐵路和突突車,以及無所不在的烏鴉,無所不在的噪音。
很明顯,這條路線的設計指向的是重訪殖民史,以及一代代海歸和本土精英構造民族國家、構造自己的現代性的艱難努力。
這個班的同學,二年級我帶去了徽州和景德鎮,課題是考察藝術如何作為一個產業,一種飯碗存在,期間夾帶上的媒介方面的課是社會調查特別是田野觀察和訪問的技法。三年級的時候帶去了臺灣,課題是考察各種社會運動,相配合的是錄像裝置的課程。這次在印度,課題是「日常生活中的殖民史」,相配合的技術課程是攝影。走得越來越遠,關懷越來越大,視線卻是越來越低平。
攝影課,我要求同學們每天只拍10張照片,要改變無成本的數碼時代輕浮的掃街模式,學會緩慢,學會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觀看、思考、交流,然後才按下一次快門。在這個人人擁有照相機的時代,我們要學習做一個惜墨如金的攝影的狙擊手,而不要像恐怖分子一樣拿著AK47亂掃。
而在拍什麼的問題上,我們要戒除旅遊者的明信片眼光,甚至也要反抗我們自己體內的《國家地理雜誌》的眼光。殖民史不但在那些教堂和歐式的博物館建築裡,殖民史就在人們行走的習慣,看鐘表的頻率,叫賣、乞討和討價還價的方式,餐具、字體和花紋,兩個人身體的距離,凝視一個人的時間長度,在鏡頭前擺出的Pose,以及我們自己舉起照相機的姿勢裡。殖民主義是一套「我們」和「他們」的區分策略,以及文明/野蠻的敘述模型。而後殖民是一邊假裝懺悔這種「文明/野蠻」的二分法,一邊把兩者同時變成世界遺產。用景觀和文化的消費,取消了階級衝突和發展權的衝突。
《國家地理雜誌》拍攝的紀錄片《偉大的印度鐵路》,讚美了鐵路如何把四分五裂的500多個土邦的印度次大陸整合成一個國家,同時懷舊了喜馬拉雅山南麓大吉嶺茶園的小火車。掛滿火車的印度男人的形象成為令人捧腹的歡樂的奇觀之後,再沒有必要爭論印度需不需要控制人口。和寶萊塢的歌舞一樣,和瓦拉納西專為日韓姑娘們開設的瑜伽班一樣,和菩提迦耶打坐的臺灣小清新一樣,「國家地理」眼中的印度是一個國家,這個國家被描述為大麻吸食者的天堂和全球心靈導師的輸出地。「國家地理」的鏡頭看到了孟買巍峨的維多利亞火車站,看不到火車站出口處錫克教幫派和印度教幫派搶生意的暴烈。它看得到科欽的中國漁網,看不到海灣中那艘永遠建造不完的國產航空母艦。人間地獄一般的達拉維貧民窟,在這種眼光裡成了未來百萬富翁的歡樂的童年傳奇。讓我們離開這種「國家地理」的眼光,回到人間。人間有煞有介事的神棍和憂心如焚的知識分子,人間有信誓旦旦的政客和年老色衰的妓女,志得意滿的成功藝術家和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人間有鋪天蓋地的烏鴉和鋪天蓋地的噪音。這是為什麼我們把此次印度行的匯報展命名為《人間地理雜誌》。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殖民史」或「殖民史中的日常生活」這個主題外,我們儘可能地看了沿路的偉大的印度古代藝術。包括科納克太陽廟、默哈伯利普蘭、亨比遺址等多處世界遺產。這些東西和主題並沒有直接聯繫,但我認為年青人是需要最好的古代藝術和自然景象來養氣的。它們將在未來的哪一天忽然成為滋養,我們無從預料。即使就主題而言,這麼一個小小的攝影展註定無法承擔激烈的印度現場帶給大家的百感交集。印度經驗,將如何使這群年青人不同,我或許還要等待若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