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最近有點「熱搜體質」。
從《婆婆和媽媽》中與婆婆年齡相差最小、卻相處最融洽的兒媳,到《乘風破浪》中年紀最大、但對團員最用心的姐姐,伊能靜憑藉著自己的高情商和努力,成功地讓一大波網友們「路轉粉」。
然而,物極必反,她在隨後的採訪中「翻了車」。
採訪中,她不斷地訴說她有多幸福、有多優秀,對面的主持人似乎都有些尷尬了,而她依然沉浸在一種莫名其妙的自我吹捧之中。
她說,她發過32張專輯。
她說,她入圍了金鐘獎最佳女主角。
她說,她是30個姐姐中舞臺經驗最豐富的一個。
如果說,以上這些只是她對事實的陳述,那麼,下面這段對梅豔芳的評價,就有點過分了。
她說:
「你不覺得我很幸福嗎?就是我也不知道,我就覺得我真的很幸福。因為通常在完成了愛之後,再去完成自我價值,你就再也丟不掉什麼東西。
可是如果你先完成自我價值,那很慘。因為你的事業已經到頂,那就會像梅豔芳。她一輩子都在尋找愛,連她最後已經瘦成那樣,她在臺上都要穿著白紗。
人生不能倒過來。」
其實,對她自己的生活,她無論怎麼去說都沒問題,但是,她把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套在別人身上,去評價別人的人生,就有點「小人得志」的感覺了,況且,她評價的這個別人,還是一位已經故去的人。
我們不難發現,伊能靜很喜歡表達類似於「我特別幸福,我老公特別愛我」這樣的話語,在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中,她說,「外面老說秦昊不愛我,我覺得大家都錯了,昊子比較愛我。」
在社交平臺上,每隔十天半個月,伊能靜的小作文都要出來秀一次恩愛。
有人說,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內心就越缺少什麼。而伊能靜不斷炫耀幸福的根源,要從她不幸的原生家庭說起。
伊能靜出生之前,她的媽媽已經生了6個女兒。伊能靜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她重男輕女的爸爸就直接告訴媽媽說,如果這個還是個女兒的話,我必須找別的女人去生兒子。
伊能靜的媽媽當時很痛苦,根本就不想要肚子裡的孩子了。她試著從沙發上跳下來,想要流產,也喝打胎藥想把孩子流掉,可孩子的生命力卻一天比一天旺盛。
媽媽想要留住伊能靜,是源自鄰居的一句話。那天,鄰居看著伊能靜媽媽的肚子說,「你這胎肚子很尖,應該是個兒子」,從那以後,伊能靜媽媽才打消了想要流掉胎兒的念頭。
然而,事與願違,伊能靜出生後,父親發現又是個女孩,就再也沒有回來過。直到伊能靜14歲那年,她的父親欠下一千萬臺幣的債,伊能靜被迫輟學,出來工作賺錢替父還債。
一個單身母親帶著7個女兒,可想而知有多辛苦,伊能靜的媽媽也經常向女兒們抱怨自己悲慘的生活。
伊能靜回憶,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母親最常對她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會過得好一點。」因此,伊能靜從小就覺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她覺得她就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
伊能靜的原生家庭,給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她的一生也從未擺脫過原生家庭的夢魘。
如今,已經52歲的她仍不斷地訴說著自己有多幸福,她像極了一個極度缺愛的人,靠不斷地訴說自己的幸福,來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從某個角度來看,伊能靜仍然是那個不被媽媽肯定、不被爸爸愛護的小女孩。
心理學家榮格在《兒童原型心理學》中,提到了一個「內在小孩」的概念,榮格說,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內在的小孩,這個小孩就是我們內心中未成長、未安撫好的部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大部分是帶有創傷的內在小孩,這些創傷基本都是來自於童年。
童年時,幼小的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傷害,時間久了,為了保護自己,我們在內心深處形成了一個隱蔽且敏感的角落。時間流逝,我們不斷成長,但它卻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潛伏在我們的意識裡,時不時地出來「為非作歹」。
大多數的成年人,平日裡都是理智而沉穩的,但有些時候,我們的情緒總會不受控制,突然爆發,這就是內在小孩在作祟了。
我們都不願承認自己的敏感、易怒,但越是這種時候,我們越要看到自己呼之欲出的內在小孩,擁抱他、安撫他,讓他慢慢長大。
我們不妨想一想,伊能靜不斷地強調自己有多幸福,這些話她到底是對誰說的呢?
對網友嗎?可似乎並沒有幾個網友願意買她的帳。
對主持人說的嗎?但主持人看起來也蠻尷尬的。
那伊能靜訴說的對象,到底是誰呢?似乎就是她自己的內在小孩。
她看似反常的行為,其實都是對自我的療愈、對內在小孩的安撫。
伊能靜曾這樣談到庾澄慶,她說,她對感情一直都很恐懼,直到遇到一個可靠的人時,她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浮木,她希望這個人把她所有原生家庭的痛苦,全部都解決掉。
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之大,從這段話中可見一斑。
今年伊能靜52歲了,她雖仍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但她不懼網友的謾罵,堅持做「傲嬌的小公主」,我們看到了一個與自己和解、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她。
榮格曾說,「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世界。」讀到這句話的朋友們,請你們抱抱心底裡那個可愛的內在小孩,跟他和解、也與自己和解吧!
我是,專注兒童教養與自我提升。關注我,讓我們在育兒之路上攜手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