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中國攝影報》,刊出了一篇介紹日本ZUNOW鏡頭的文章:
因為實在太小眾,上面文章中ZUNOW連個中文譯名都沒有,正式中文譯名應該叫「祖諾」吧,不過我喜歡將其譯作「豬腦」,發音更準確,更容易記住,關鍵是「Zunow」居然是源自日語「頭腦」的發音!我只不過把ZU又單獨提煉出豬來而已。
我們先來看一看ZUNOW的歷史:
帝國光學株式會社的前身帝國光學研究所,成立於1930年,最初以生產鏡頭為主,在前日本光學鏡頭設計師浜野道三郎的帶領下,二戰結束前就在生產大光圈鏡頭。1951年仿造徠卡III推出了名為Teica的第一臺相機和50mm f/1.2鏡頭,1953年發表了當時最明亮的50mmf/1.1鏡頭,極大的提高了知名度。1958年8月,第一款(也是最後一款)Zunow單眼相機問世,有自動回彈反光鏡、自動全開光圈、景深預覽、鏡頭鎖定和快門鎖定等功能,取景器和對焦屏可更換,最高快門速度1/1000秒,配套鏡頭是當時最明亮的58mmf/1.2。在當時,Zunow的設計和性能可謂出類拔萃,而且對後來的尼康F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設計思想也極大地激發了其他相機廠商的創新熱情。然而Zunow的技術要求明顯超過了帝國光學當時的技術能力,生產出來的Zunow故障頻發,在生產了不足500臺後,Zunow也告別了歷史舞臺,轉而成為收藏珍品。
帝國光學最大的愛好就是大光圈,超大的光圈。在50年代那個光學還不如今天那麼發達的時代,Zunow就是各種瘋狂技術的集合體。1/1000秒的快門,1.1的超大光圈。可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徠卡50 1.0和50 0.95都可以很輕易的超越這枚50 1.1。但這是人類光學歷史上第一次挑戰超大光圈(既1.2以上光圈),比徠卡50 1.0早了整整20年,成為全世界第一顆超大光圈標頭。和其他日系鏡頭不同,Zunow鏡頭充滿著濃濃的德國色彩情懷。其鏡片採用的光學玻璃全面是從德國採購的高透度特種玻璃。其放射狀的散景也是一大特色(不同於同時代德頭的旋轉散景)。可惜的是Zunow對技術過度追求造成其產量底下,Zunow相機僅僅生產了不到500臺,而Zunow50 1.1更是只有不足200隻的產量,其價格冠居50標準頭之首。
帝國光學於1961年結束營業,但憑前瞻技術與及少量生產,ZUNOW變成業界及收藏界的傳說。
zunow 也為leica生產過39mm鏡頭,其價值遠遠貴過德、英、法系的頂級鏡頭。我想這是日本鏡頭最輝煌和驕傲的歷史。上ebay去查zunow鏡頭,二手價格令人吃驚,居然高過法蘭西名鏡Kinoptik,更不用說徠卡等品牌了。
以下是此時此刻國際最大網絡拍賣網站eBay上在售的ZUNOW鏡頭,文字已經漢化,貨幣單位也是人民幣,價格確實非常刺激!
這是我收藏的《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 Classic Cameras》,被稱作是相機收藏參考書裡的「聖經」,我手裡的是2001-2002版,最新版也就是2005-2006版,後來沒有更新。不更新的原因我想主要後來就是數位相機的天下了,數碼產品型號繁雜,收藏價值有限,所以我懷疑此書可能就此絕版!2001-2002版全書900餘頁,超過一萬張相機的圖片,重2.5公斤。
因為英文排序,ZUNOW居然是所有相機品牌最後一個出現,佔據了第731頁最後右下角的一個小角落,相當於十二分之一頁的版面,再後面就是膠片攝像機,附件及趣味衍生產品的部分了。
本想跑題多介紹一下這本書,但發現越寫越有趣,還是後面專文來介紹吧!
最後,我要說的是,本人居然也收藏了一支ZUNOW鏡頭!規格為6.5mm,f/1.1。看光圈指標不可謂不巨大,但可惜是攝像機D口鏡頭,D口鏡頭由於像場太小和法蘭距的原因,基本沒有轉接相機的價值。
不過想當年搞到這支鏡頭時(2010年),不甘讓其淪為單純的收藏品,掙扎著做了轉接的努力,這是轉接到感光體CMOS面積只有全畫幅四分之一的4/3畫幅系統上的結果,4/3畫幅的傳感器尺寸為17.3×13mm,可是這枚D口的豬腦鏡頭還是只有中央一個圓圈的成像。但是我心有不甘,差點為了這枚鏡頭去買傳感器最小的微單系統——賓得Q,它的傳感器尺寸為1/2.3英寸,即6.17×4.55mm,幸好最後理智戰勝了衝動沒有下手。
拍攝日期:2011年3月3日,松下GF2,ISO1000。
是的,除了因為像場太小象從門眼裡朝外窺探,一點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很想看看上面ebay上展示的那幾款會是啥效果,不過實在太稀罕,別說用,我甚至連真身都沒見過。
這期豬腦鏡頭就先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