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
所以4S店會消失對不對?
實不相瞞,我大學主修的是車輛工程專業,在畢業之前,我有過兩段實習經歷,分別是一般人接觸不到的"車企主機廠",以及很多人要和它打交道的"4S店"。因此,我對車企主機廠和4S店的運營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對4S店。所以,我今天主要聊聊4S店。
為什麼主要聊4S店?而不是車企主機廠呢?因為就目前的形勢而言,車企主機廠的日子還算好過,而至於4S店我已經不止一次聽說4S店套模式要"崩潰"了。
4S店引進之初它在發達國家已經有相當成熟的運營流程,因此引進到中國後它也是一套先進的銷售制度。4S店車源靠譜,售前服務優秀,售後維修也有保障,關鍵是4S店有車企主機廠作為後盾,消費者都很信任它,認為它"正規、官方、高大上"。在那個以"賣方為主導"的汽車消費時代,4S店門庭若市,他們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
"車市寒冬來的太快,就像龍捲風"!誰能想到蒸蒸日上的中國車市卻在前幾年迎來了罕見的"寒冬",一大批二、三線的汽車品牌破產、倒閉。"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緊接著又有不少4S店,乃至規模很大的地區汽車經銷商集團都在接連倒閉。我所實習的某集團經銷商在我實習的那段日子裡就被迫"砍掉"兩家非主流品牌的4S店。
由此可見,車市"寒冬"對4S店的衝擊真的很大,只有部分實力很強,又或者是專心賣一個汽車品牌的經銷商集團和4S店才活了下來。
車市"寒冬"只是打擊4S店的一部分原因,越來越多的人唱衰4S店主要還是因為4S店的模式已不符合時代,以及廠家直營店的"入侵"。
為什麼說4S店不符合時代?因為現在的中國汽車市場已經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存量市場",消費者越來越懂車,甚至很多消費者已經不是第一次買車,對4S店的"套路"可以說是了如指掌。4S店面臨如此大的競爭壓力,總不能坐以待斃,於是,它便出臺了"新式套路",讓消費者防不勝防。真的,4S店真心服務消費者沒錯,可是你的不透明,暗箱操作實在是太傷人。
另外,廠家直營店的"入侵"也讓4S店十分被動。如今的造車新勢力基本上都是採用直營店模式,尤其是特斯拉對直營店的運營頗有心得。消費者不必再和討價還工作人員價,價格、配置、各項操作流程都十分透明,你直接在官網選擇車型、配置並付款即可,直營店的工作人員也只負責帶你體驗。一套流程下來,雖然少了點服務,但也少了點煩心事。
那麼直營店模式是否適合現在的中國車市呢?
目前看來對少數幾個造車新勢力還算適合,畢竟它們規模小,投入資金也小。如果真的要把直營店模式運用到一流的自主品牌,甚至是合資品牌、豪華品牌上,它們將第一個不答應。首先肯定是資金壓力大,因為以前的開銷是4S店和主機廠"55開",甚至主機廠會找各種理由向4S店"敲"一筆。可一旦直營,那所有的開銷都將是主機廠自己承擔,它們肯定不答應。
更關鍵的是,經銷商向主機廠進車,主機廠賺取毛利的時候還會向4S店"壓庫",以此減輕自身壓力。如果一旦直營,這些也要主機廠承擔。它會幹嗎?它不會。現在我還記得我實習的那個4S店的總經理抱怨最多的就是主機廠"壓庫",表示真的受夠了。
除此之外,現在的4S店模式已經變成一個"產業",它不像直營店那樣建在商場,很多地區的4S店都是集中分布,它們的存在可以輻射一大片地區的產業,其中包括地產、"衣食住行"、汽車零配件商、保險、金融等等。如果4S店的模式大幅變動,該地區的經濟難免有影響。
所以,4S店會消失嗎?依我看一時半會難?但長久看來,4S店和主機廠都要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行。否則,4S店消失不是"模式消失",而是"店面消失、品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