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翻到這篇文章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以及學習成績吧,但是我更相信您重視有效的學習方法。
現在的小學生都要求大量閱讀,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老師要求親子共讀,入學開始,推薦書單按要求,每天閱讀打卡,這一切都是因為已經進入「大語文」時代,為了孩子打基礎。
大語文時代
現在孩子的語文教材統一編入了歷史,思想品德法制等內容,考試題閱讀量加大,並且數學等理科內容文字閱讀量也加大,幼升小有看圖說話,童謠,詩詞,節日習俗都涵蓋。
小升初一直用奧數「套路」學生,現在對語文人文知識也重視起來,詩詞填寫,作者,四大名著,甚至有的學校飛花令都上了考場。
中高考內容不再單一,並且大量加入了拓展內容,重視了文化積累,考察綜合能力,思辨能力,文化素養,開放性主觀性問題也有出現,
語文本身作為三大主科之一,分量本來不輕,如今比重更大,涵蓋知識更多以及影響力更大。「大語文」時代已經來臨了。
得語文者得天下
尹建莉老師說:「如果沒有閱讀墊底,或許小學還能憑藉聰明取得好成績,但是年級越高就會越力不從心。」
尹建莉老師,通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家喻戶曉,出身語文老師的她幫助了無數家長,而她的女兒更加優秀,16歲考入清華,語文成績高達140分。
湖北高考狀元唐楚玥,語文146分,河北高考狀元邢雨涵,語文140分,江西高考狀元尹天驥,語文143分……
我們發現從學語文那天起,成績沒多差,但是也沒多好,大家成績都差不多,但是今年高考可以看出,語文已經是拉開成績檔次距離的重要因素了。
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大量閱讀
語文不像數學那麼抽象,不像英語沒有學習環境,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哪怕只是隨口說的一句話,所以孩子的語文成績都差不多,沒多好但是也沒多差。
也就只能說「還可以,過得去」,畢竟一個作文就有幾十分,可是在中高考時候,每一分差都能甩的掉太多人,一分之差就差了一個檔次的學校。
現在剛剛進入大語文時代,大家的起跑線是一樣的,那麼差距就從這裡開始。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孩子生活在書籍的世界裡」。
1.大量閱讀,可以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閱讀能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閱讀需要安靜,並且伴隨思考,所以有閱讀習慣的孩子專注力都很強,並且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思考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隨著讀書量的不斷加大,閱讀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會逐漸增強,這一能力不僅在文史類科目有用,對於理科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同樣在課堂聽課,專注力差的孩子搞小動作卻記不住老師講了 什麼,而專注力強的孩子吸收知識的能力非常強,同樣的時間不一樣的收穫。
2.閱讀力強的孩子自學能力強
自學能力適用於所有科目,課前的預習,課後的複習,對於錯題的總結,都需要靠自己學習完成,總結梳理出知識點,不明白在哪裡,主動問老師都是非常重要的。
3.閱讀量大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強
由於長期的大量閱讀,孩子詞彙量大且豐富,在寫作以及語言表達的時候不會詞窮,而這一優勢可以贏得很多的印象分。作文六十分,而40分和50分的成績差的就不止是十分那麼簡單。
才華美貌集於一身的董卿:,父親在她小時候,每天都會給她留任務,要求她必須讀完多少名著,並且要摘抄書中的精彩句子。到現在也保留睡前閱讀1小時的習慣。
閱讀不僅限於課本
尹建莉老師也說,「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學好語文,卻漠視他的課外閱讀,這好比給一個本該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預備了一匙奶,讓一個想學遊泳的人進浴盆試水一樣。」
很多家長把教材以外的書籍稱為「課外書,閒書」,認為是沒有用的,耽誤時間的。
葉聖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教科書只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用來指導讀寫的範本、模本。
北大資深教授錢理群先生有更為明確、直接地表述:「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
所以,語文課本只是大量的讀物當中的一本,以課本為軸心,課外閱讀為輔助才能夠適應真正的大語文時代。
語文包含的能力涉及到各個學科,閱讀才是真正的掌管了學習成績的半壁江山。
在這裡分享給各位家長一個書單,是幾個老師推薦的我最終選擇給孩子閱讀的:
《歷史畫中話》由曾獲得「金漫獎」終身成就獎、《時報》白金作家獎的漫畫作家蔡志忠創作的。
歷史故事從遠古時期,具有神話色彩的女媧神農時代到宋元明清。故事內容全都選自《戰國策》《史記》《漢書》等權威的史學著作,具有絕對的權威性。
將歷史以漫畫形式展現,讓學習歷史不再枯燥,而且對孩子的代入感很強,讓孩子可以記得更紮實。
《中國記憶·古詩裡的四季》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呈現相應的古詩。
全套92手古詩,插畫精美,篇篇經典,依據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小學生必備古詩70首》來選取。
書中人物場景,小動物都有,讓古詩活靈活現,跳出傳統死記硬背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