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乘風破浪的姐姐》開始,再到《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兩部以不同年齡段女性面臨的考驗為主題的現代都市劇乘風開播,「年齡+女性」的話題被炒得火熱。
《乘風破浪的姐姐》作為一檔選秀綜藝,打破以往「素人」和年輕人參選的固有模式,反而讓已經出過道、年齡30+的女星再次出發,同臺競技,爭取出道位;《三十而已》以三位30歲女性視角展開,講述都市女性在三十歲這一重要年齡節點時,早遇到多重壓力的故事;而《二十不惑》則聚焦展現4名即將大學畢業步入社會的女生,她們所面臨的青春煩惱和成長困惑。
正如「姐姐」的主題曲《無價之姐》唱道:「一個女性成長要歷經多少風暴,做自己才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這些熱播綜藝和影視劇不僅刻畫著不同年齡的女性所面臨的挑戰,打破觀眾對特定年齡女性的刻板印象,如30+女星不該參加女團選秀、30歲都市女性合該圈在家庭和孩子間、二十幾歲年輕女孩無憂無慮等等,闡明女性永遠不該被定義;同時,它們還讓更多人看到女性身上的能量,看到她們以信仰和勇氣做船帆,踩風踏浪,展現不一樣的風採與魅力。
在我黨的隱蔽戰線上,也曾有這樣一群「乘風破浪的姐姐」,她們懷揣對黨事業的信心和革命的信仰,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中,同樣書寫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的精彩。
繆伯英出身書香世家,1920年,21歲的她被吸收入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黨員。在1922年香港海員工人的罷工鬥爭中,她積極撰稿從輿論上支援工人,之後又先後在北京、南京組織開展女權運動。1927年,她前往上海,在殘酷的白色恐怖之下,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何寶珍是劉少奇永銘心髓的革命伴侶,被贊「英勇堅決,為女黨員之傑出者」。婚後隨劉少奇先後在上海、長沙、廣州、武漢、天津、瀋陽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為了革命,曾將一兒一女先後送給別人代養,帶著小兒子留在上海堅持地下鬥爭。1933年,她在上海以教師職業為掩護,在營救被捕同志的過程中被國民黨憲兵逮捕。年僅31歲的何寶珍面對南京憲兵司令部的刑訊,始終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更沒有洩露自組織的半點秘密。1934年,於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
張露萍的生命定格在年輕的24歲,而在此之前,她長期潛伏於國民黨軍統機關電臺,早在18歲時便已經戰鬥在黨的隱蔽戰線上。在反共氣氛高漲的山城,她一邊傳遞情報,一邊積極發展組織和吸取新黨員,在軍統電臺內部建立起七人秘密支部,這就是著名的「軍統電臺案」,軍統頭子戴笠將之稱為他「同共產黨鬥爭鬥爭最慘重的一次失敗」。
1946年,如同電視劇《潛伏》裡的翠萍和餘則成一般,25歲的季沄和丈夫張志忠乘坐輪船,來到危機四伏的臺灣,從事黨的地下鬥爭。1949年12月,夫婦二人在臺北被捕,當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副書記陳澤民先後叛變,為季沄夫婦寧死不屈,堅持鬥爭,面對各種折磨,季沄始終沒有吐露任何黨的秘密。
1938年3月,日偽集中兵力圍剿松花江下遊一帶的抗日武裝,白色恐怖瀰漫之下,佳木斯地區的地下組織相繼有人被捕叛變。千鈞一髮之際,張宗蘭顧不得敵人對自己的監視,經過仔細和籌劃安排,一面親自安排上級來的一名幹部緊急轉移,一面秘密銷毀和設法轉移當的重要文件。她將黨的重要文件藏入掏空的蘿蔔中,交給喬裝成乞丐的地下黨員同志暗中帶出城。這年,張宗蘭年方20歲。
戰鬥在太行地區的齊雲,「青春價無比,團聚何須提?為了申正義,何懼剝重皮!」的陳康容,為黨的革命事業和家人聚少離多、血灑臺灣的朱楓,中共南京市委歷史上第一位女書記、戰鬥於虎穴的陳修良……歷史的黃沙之下,巾幗不讓鬚眉從不是說說而已。
如果說,今天,「女性+年齡」的話題炒熱是為了打破固有的被加在女性身上的標籤,那麼,在戰火連天的革命歲月裡,「女性+年齡」反映的則是特殊年代中華女子的風骨,乘革命之風,破侵略分裂之浪,是對「巾幗不讓鬚眉」最入木三分的寫照!